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李國豪的結果 展開

李國豪

橋樑力學專家

李國豪(1913年04月13日~2005年02月23日),男,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橋樑工程與力學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擔任同濟大學校長、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主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上海市政協主席等職。

193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土木系,1938年至1945年在德國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專攻橋樑工程和結構力學,1940年和1942年先後獲工學博士和特許教博士學位,發表的重要論文“懸索橋按二階理論實用計算方法”等,被譽為“懸索橋李”。1946年回國后,李國豪任上海市工務局工程師,同時擔任同濟大學教授,1977至1984年任校長,1955年被選聘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李國豪主要從事土木工程、橋樑工程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他倡導並親自組織實施同濟大學的“兩個轉變”,對同濟大學的發展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他專攻的橋樑工程學科達到中國領先水平並在國際上具有顯著影響,是世界十大著名結構工程專家之一。

大事件

1913-04-13

出生

1913年4月13日,李國豪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蓮塘村一個貧苦農家。

1939

在《鋼結構》雜誌發表論文

1939年春,李國豪結合當時擬在漢堡修建的一座主跨800米的公路鐵路兩用懸索橋工程,開始博士論文研究工作。他從二階理論的彈性彎曲微分方程悟出,懸索橋的受力相當於一個受豎向荷載的梁同時受一個軸向拉力。由此他延引出從概念到方法都十分新穎的博士論文《懸索橋按二階理論實用計算方法》,並用模型試驗加以驗證,從而以優異成績獲得工學博士學位。論文在《鋼結構》雜誌發表。

1942

發表《鋼構分析的幾何方法》

1942年,李國豪又以論文《鋼構分析的幾何方法》,成為首名獲得德國“特許任教工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這位雙料博士對懸索橋、桁梁橋和結構穩定的分析作出了創造性成果,他的論文至今仍作為經典懸索橋二階理論的寶貴歷史遺產,被各國教材所引用,尤其在德國,“懸索橋李”在土木工程界流傳。

1946

回國

1946年回國后,李國豪任上海市工務局工程師,同時擔任同濟大學教授

1952

創辦橋樑工程專業

1952年,院系調整后,他又被任命為同濟大學教務長,領導學校專業建設的重任,創辦了橋樑工程專業。

創辦橋樑工程專業
1959

創建上海市力學學會

1959年,創建上海市力學學會,擔任第一任理事長。

創建上海市力學學會
1987

建設上海南浦大橋

1987年親自擔任專家組的組長,負責全方面的工作。在他的努力與堅持之下,上海南浦大橋建造成功,這不僅大大提升了我國橋樑界的地位,而且鼓舞了大批大批的中國知識分子。

1994

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2005-02-23

逝世

2005年2月23日17時37分,一代橋樑大師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2歲。

人物生平


1913年4月13日,李國豪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蓮塘村一個貧苦農家。李國豪5歲便在村裡上小學,課餘幫助母親做些家務和農活。13歲時,李國豪插班進入梅州市市立中學二年級,在校3年,李國豪成績突出,獲全校演講比賽獎。李國豪16歲時,眼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在讀高一的時候走出梅州,一人去上海,順利考入國立同濟大學。
在為期兩年的德語預科班學習,到預科畢業時,學會英語、德語,為以後的學習、進修和國際學術交流打下了基礎。李國豪升讀同濟本科時,選擇工科,到三年級分系時,又從原來感興趣的機械轉向土木工程。李國豪193616歲的李國豪 年以全優成績畢業。而畢業前夕的一段實習經歷,決定了他未來的事業方向:他到杭州錢塘江橋工地上幹了一個月,從此,橋樑設計佔據了他人生的重要位置。
1938年秋,李國豪獲德國洪堡獎學金資助,前往德國達姆施塔德工業大學進修。留學期間,他的表現與潛能引起土木系新到任的教授克雷伯爾的注意。愛才心切的克雷伯爾相中了李國豪,將他招至門下攻讀博士。
1939年春,李國豪結合當時擬在漢堡修建的一座主跨800米的公路鐵路兩用懸索橋工程,開始博士論文研究工作。他從二階理論的彈性彎曲微分方程悟出,懸索橋的受力相當於一個受豎向荷載的梁同時受一個軸向拉力。由此他延引出從概念到方法都十分新穎的博士論文《懸索橋按二階理論實用計算方法》,並用模型試驗加以驗證,從而以優異成績獲得工學博士學位。論文在《鋼結構》雜誌發表,這一年,李國豪剛剛26歲。
李國豪
李國豪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李國豪獲得博士學位后無法返回中國,留在克雷伯爾的教研室搞科研。1942年,李國豪又以論文《鋼構分析的幾何方法》,成為首名獲得德國“特許任教工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這位雙料博士對懸索橋、桁梁橋和結構穩定的分析作出了創造性成果,他的論文至今仍作為經典懸索橋二階理論的寶貴歷史遺產,被各國教材所引用,尤其在德國,“懸索橋李”在土木工程界流傳。李國豪院士與外國專家在一起
二戰結束后,李國豪偕同妻子,坐上一列美軍軍列趕到巴黎。葉景恩在回到中國之旅中生下李歸華。幾個月後,他們坐從法國到越南的船,於1946年3月到達西貢(現改名為胡志明市)。
不久,李國豪帶著葉景恩與李歸華,踏上從西貢回中國的歸程。同行的還有劉獻之一家。到了上海后,在救濟總署等了三天,工部局局長趙祖康安排他進了工務局結構處。其後,同濟大學從四川遷回上海。

工作經歷

1946年,李國豪重返母校,出任土木系主任。
1946年,任上海市工務局工程師。
1948年,任同濟大學工學院院長。
1952年,院系調整后,他又被任命為同濟大學教務長,領導學校專業建設的重任,創辦了橋樑工程專業。
1953年5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5年,被選聘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同年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開始培養橋樑工程研究生。
1956年,起任同濟大學副校長、第一副校長、國務院科學發展規劃委主任。
195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任南京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
1959年,創建上海市力學學會,擔任第一任理事長。
1977年任同濟大學校長,他主持制定了同濟大學“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校訓,提出“兩個轉變”辦學方針,恢復德語教學及與德國聯繫緊密的傳統,恢復同濟大學綜合性大學的發展定位。
1979年,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主席、寶鋼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
李國豪同志
1981年,論證並提出寶鋼工程不應下馬,使工程得以繼續建設。
1982年,李國豪任中國力學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
1983年4月至1988年4月,任上海市第六屆政協主席。1984年不再擔任同濟大學校長后改任名譽校長。
1987年以後,歷任上海南浦大橋顧問組組長,上海楊浦大橋顧問,汕頭海灣大橋顧問組組長,虎門珠江大橋顧問組組長,廣東伶仃洋大橋工程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上海–崇明公路越江通道方案評選會議專家組組長。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6–2002年,任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工程歷次論證預評審會議專家組組長。
2000年,與14位院士寫信給中央領導,建議加快洋山深水港建設。
2002年,任東海大橋名譽顧問。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2005年2月23日17時37分,一代橋樑大師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2歲。

個人作品


1986年導演:于仁泰主演:李國豪BoloYeung
功夫大電影KungFu:TheMovie
1986年導演:RichardLang主演:李國豪大衛•卡拉丁
閃電行動LaserMission
1990年導演:BJ•戴維斯主演:歐內斯特•博格寧李國豪
ShowdowninLittleTokyo
1991年導演:馬克•萊斯特主演:迪•卡雷利杜夫•朗格
烈焰RapidFire
1992年導演:德懷特•利特爾主演:李國豪雷蒙德•巴里
李小龍傳奇CurseoftheDragon
1993年主演:李國豪尚格•雲頓
烏鴉TheCrow
1994年導演:亞力克斯•普洛亞主演:李國豪白靈

主要成就


嚴謹治學
上世紀50年代,長江上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60年代中國自己建造的南京長江大橋通車。但是,這兩座大橋都存在晃動現象。“文化大革命”期間,李
國豪被關押批鬥,困於囚室的他在報紙的邊角上做演算,用賽璐璐貼片做實驗模型,經過幾年的艱苦研究,終於揭開了大橋晃動的秘密。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醞釀在上海黃浦江上造大橋。李國豪和同事們提出了疊合梁斜拉橋的方案。這個方案的優點,一是重量輕,二是施工時間短。李國豪向江澤民同志坦陳了中國橋樑工程界的進步,積極爭取由中國人自己來建造黃浦江大橋。江澤民同志果斷拍板:“就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南浦大橋的建成通車,樹立了中國橋樑界的民族自信心,還創造了當時斜拉橋跨世界紀錄紀錄。
李國豪擔任同濟大學校長時,他的嚴謹治學和求實敬業精神給弟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范立礎院士是李國豪教授的一個大弟子。好多年前,一直對自己政治上的進步信心不足的范立礎,在陪同李校長出國考察途中被先生認真地追問:“你為什麼不爭取加入中國共產黨?”范立礎老實地坦白,是怕黨組織不批准。李校長開導說,你應該首先考慮對自己是不是該嚴格要求一點,從那時起,范立礎開始積極爭取入黨,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1984年成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特殊貢獻
李國豪在研究懸索橋變位理論實用方法中發現:
1、懸索橋變位引起非線性項相當於將主索的水平拉力直接作用在加勁樑上的效果。根據這一發現所提出的等效模型不但揭示了懸索橋力學本質,而且使這種複雜的結構分析一下子被簡化了,特別是為了振動分析鋪平了道路。
2、雖然非線性項的存在使迭加原理失效,但影響線卻是橋樑計算中確定最不利載入位置的依據。考慮到大跨度懸索橋中活載相比於恆載較小的特點,李國豪提出了“奇異”影響線的概念,將非性問題在有限制的範圍內加以線性化。
3、為了減輕反覆試算和迭代計算的困難,李國豪找到了通過三次線性理論的計算,然後以內插求解的途徑,巧妙地解決了問題。
上述三個基本思想構成了他的實用方法的骨架。這在40年代初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雖然在計算機已經普及的今天,人們已能方便地進行各種複雜的非線性分析,但李國豪的貢獻在方法論上的意義卻是永存的,他的論文至今仍作為經典懸索橋二階理論的寶貴歷史遺產而被各國教材所引用。特別是在德國,“懸索橋李”的美名一直在土木工程界流傳著。
結構穩定
在40年代初,理想中心壓桿的歐拉臨界力,即第一類穩定的分支壓屈荷載已為工程界所掌握,而偏心壓桿的第二類穩定壓潰荷載的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對於壓彎桿件包括一些壓彎的框架和拱是否存在分支點的問題,當時還缺少明確的認識。李國豪在參加DIN4114規範的工作中意識到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穩定問題的重要性。他以能量變分的形式於1943年提出的“彈性平衡分支的充足辨別準則一文,從理論的高度闡明了兩者的本質區別和辨別準則。他的研究表明:由齊次方程所描述的平衡是其他各種可能的、由非齊次方程或積分方程所描述的平衡問題的一個特例。平衡存在分支點的條件是只要所給定的平衡狀態中,不包含系統最低固有函數形式的變形分量。這一辨別準則雖然不是提供具體的穩定驗算方法,但卻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對於具有初始彎曲或扭轉的實際結構,如板的翹曲、梁的側傾、拱和剛架的屈曲以及桿的彎扭屈曲和桁梁橋側傾穩定等都是適用的。
扭轉理論
離散桿繫結構的連續化分析方法和桁梁彎曲與扭轉理論,桁架是一種離散的桿繫結構。在計算機尚未問世的40年代,用古典的力法分析,即使只有十餘次超靜定桁架結構也是一件十分繁重的工作。1943年,李國豪在分析一座複雜的多腹桿菱形桁架體系時,面對50多次超靜定結構的困難,他想到了當時處理懸索橋吊杆的“膜理論”,將離散的桁架體系也化成連續體系,用微分方程來處理。他仔細推導了剛度轉換的等效關係,並用模型試驗反覆驗證,經過多次改進,終於達到了理論和試驗的一致,寫出了題為“桁架和類似體系結構計算的新方法”的論文,為桁架結構分析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在離散結構和連續結構之間架起了橋樑。30年以後,李國豪又拿起了這一武器,把桁梁橋這種空間桿繫結構和閉口薄壁桿件的彎扭理論聯繫起來,建立了“桁梁的彎曲與扭轉理論”,系統地解決了桁梁結構的空間分析、穩定分析和振動分析的整套計算方法。同時也澄清了武漢長江大橋的晃動現象的本質。
李國豪還將當時剛剛誕生的有限元法的思想引入了桁梁橋的分析。他把連續化了的桁梁結構再分段離散,建立了特殊的“桁梁有限元”,其中包括了反映桁梁橫截面翹曲和畸變的必要的位移參數。分段離散后的單元又便於處理變截面和多跨連續等的實際情況以及考慮桁梁、拱和懸索等其他體系的相互組合,達到了靈活多變的境界。特別是對於穩定和振動分析,既能大大節省計算時間,又能取得足夠準確的結果。
振動理論
在30年代,鐵路橋樑在蒸汽機牽引列車通過時的強迫振動及衝擊係數問題是一個十分熱門的前沿課題,沒有人想到要研究像懸索橋這種複雜結構的振動問題。
他很快就弄清了懸索橋的自振特性,並且順利地將Ing1is用於式橋的振動理論移植過來,得到了滿意的解答。
50年代,他又將懸索橋的振動理論推廣應用於“拱橋振動問題”。
60年代,他承擔了結構抗爆的研究任務。結構抗爆問題的本質涉及到鋼筋混凝土地下防護結構的彈塑性振動力學土動力學和爆炸波動力學等領域,這是一個尖端的非線性振動課題。李國豪使同濟大學逐漸成為中國防護工程和地震工程學科的研究中心之一。
1978年起,面對中國大跨度斜拉橋日益增多的新形勢,李國豪從研究斜拉橋動力分析有限元法入手,又開闢了橋樑抗風研究的新領域。經過多年努力,培養了一批人才;在橋樑風振理論領域創造性地提出了“多振型耦合顫振”的新概念,澄清了國際上將懸索橋的顫振理論直接用於斜拉橋所帶來的一些模糊問題;改進了顫振分析的試驗方法和數值計算方法,不僅在國內居領先地位,而且引起了國際工程界的注意。
1988年,李國豪已值古稀之年,但仍壯心不已,興緻勃勃地探索斜拉橋顫振后性能的問題,這是一個從未有人研究過的領域。目的是為了使斜拉橋這一經濟合理的橋型向更大跨度發展,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抗風潛力。他的理論研究取得了有意義的成果,闡明了斜拉橋顫振后的振動之所以不迅速發散是由於斜纜索的“有效彈性模量”的非線性,而不是實際不存在的所謂“系統阻尼”作用的結果。在結構振動的領域,他的貢獻遍及抗車輛衝擊、抗爆炸、抗震和抗風等所有方面。從基於變分原理的近似解析手段到有限元的數值解,他經歷了計算機前和計算機后兩個不同的時代。他不僅是駕駛經典手法的巨匠,也是運用新技術的能手。他始終站在學術界的前沿,指引著科研前進的方向。
空間分析
梁橋荷載橫向分佈理論及橋樑空間分析,橋樑是一個空間結構,為了使空間分析平面化,荷載橫向分佈的計算是必不可少的。世界各國的學者在處理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派別。他們的力學模型大都是一種近似處理,也都存在著各自的缺點。70年代初,李國豪下放到鎮北黃河大橋勞動時,結合工程實際,分析比較已有方法的優缺點,提出了一種原理簡單、又能概括所有其他各種計算方法的新的梁系模型。這一力學模型的特點是將橋面板沿縱向割開形成各主梁單元,同時將少數幾根橫隔梁的剛度分攤到橋面板中。在割開的板縫中忽略法向力和縱向剪力,只保留兩個對荷載分佈起主要作用的豎向剪力和彎矩。最後利用計算荷載橫向分佈的基本假定:即以正弦形狀荷載代替實際的列車荷載,使計算實用化。通過模型試驗,檢驗了方法的合理性和足夠的精度,並進一步編製了便於實用的圖表。新的梁系模型與實際橋樑最為接近,比梁格系模型的精度高,又克服了各向異性板模型需要來回換算的缺點,同時在計算中也反映了少數橫隔梁的重要作用。對於常用鉸接板和鉸接T梁橋,只要進一步略去板縫中的彎矩即可。因此,1977年,李國豪的《公路橋樑荷載橫向分佈計算》一書的出版,就成了這一延續30年的傳統課題的最後總結。
1978年,李國豪還發表了“拱橋荷載橫向分佈理論分析”一文,大大改進了當時在拱橋設計中普遍採用的平均分配法或剛性分配法等十分粗略的荷載橫向分佈計算。拱橋作為既受軸力又受彎矩的結構,有著不同於梁橋的荷載分佈規律。在它的理論分析中必須考慮分割的相鄰拱單元之間的所有內力。李國豪引伸對梁式橋的分析方法於拱橋,建立了這方面的理論,並以現場測試結果作了驗證。1989年,他又進一步推廣這種分析方法,完成了曲線橋荷載橫向分佈計算的研究。在李國豪對橋樑空間分析的貢獻中,除前面在桁梁的彎曲與扭轉理論中所說的以外,應當特別提到他在1958年發表的“斜交各向異性板彎曲理論及其對於斜橋的應用”一文。他針對斜橋的實際構造,將正交各向異性板理論,通過斜交坐標延伸為斜交各向異性板的彎曲理論,使各向同性斜板理論和斜交梁格系理論成為它的兩個特例。李國豪的這一開拓性的工作很快就引起了國外力學工作者的重視,並以“李氏理論”為名被學術界所引用。
科學態度
以科學態度和刻苦精神解決了結構理論中的許多難題,在科學
研究工作中,他崇尚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嚴謹科學的態度。他特別注意理論聯繫實際,他的理論從不滿足於推導和計算,總是力求以模型試驗或現場測試來檢驗修改和證實理論的正確性。以刻苦堅毅的精神解決了結構理論中的許多難題。凡是做過他助手的人都深深地為他尊重事實、一絲不苟的態度所感動。他在科研選題上一貫倡導“必須具有工程背景,必須解決實際問題”。他常說,我們的研究主體是工程,左右臂是數學力學。堅持主張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相結合。他喜歡研究老難題和別人尚未涉足過的新問題。他的思維方法富於開創性。他常常能從紛繁迷離、錯綜複雜的現象中,敏銳地看到問題的本質,抓住重點,以獨創的、新穎的、簡練的手法解決問題。他的成果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因而在國際、國內贏得了威望。
夢想:在長江上造最好的橋
李先生一生執著鑽研,動力來自一顆熾熱的報國心。為了報國,他在食宿費沒著落的情況下,毅然坐上了赴德留學的輪船;為了報國,他努力學習,博士論文轟動國際橋樑工程界,贏得“懸索橋李”美譽;為了報國,戰爭一結束,他就想方設法第一時間回國研究。李國豪曾對學生說:“我一生夢寐以求的,就是在祖國的長江大河上建造中國跨度最大的懸索橋。”虎門大橋南浦大橋規劃建造之初,都曾考慮過國外的設計方案。李先生坐不住了,強烈呼籲,中國人可以自己建大橋!最終獲得高層領導的支持。報國需要本領,“李校長”執著研究、孜孜不倦的故事,早已傳為佳話。文革期間,李先生被強制參加工地勞動,他抓緊休息間隙學起義大利文,為的是能直接看懂外文資料;被剝奪進實驗室的權利,他就到材料商店、雜貨攤上買來賽璐珞片,用縫紉機做試驗台,自製模型做實驗;80多歲時,他還向年輕教師“求教”,學起了電腦,讓自己跟上新技術潮流。1968年,李先生被以“特務”罪名隔離審查。但他沒浪費時間,想到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出現的桁梁橋晃動問題,還是得研究!這是一場精神與毅力的考驗、一場記憶與理論功底的考試―――沒有資料,他憑記憶回憶;沒有計算工具和圖表,他用筆算自編一本常用數學用表;沒有紙張,他用每天報紙的頁邊和中縫作演算。最緊張時,連手紙都派上了用場。一算三個月,證明大橋穩定沒問題。
嚴格:做不得“思想懶漢”
同濟橋樑,以嚴謹、篤實、追求創新享譽國內外,李國豪是這一學風的開創者。曾任同濟大學副校長的翁智遠,上世紀40年代同濟土木系學生。他至今清楚記得,時為系主任的李國豪在入學儀式上的講話:做學問,好比是造橋,橋基不穩,地動山搖。工科學生一定要
扎紮實實打好數學、物理、力學等基礎,再艱苦也要咬牙挺過來,千萬不能做“思想懶漢”。跟著李先生做研究,沒人做得了懶漢。他“嚴令”研究生和教師,校圖書館所有與橋樑專業有關的書籍和期刊一本不落,全都得看!李先生的兩位弟子―――項海帆范立礎當年都在老師督促下,做過上千張的讀書卡片,成為後來當選院士的“起步之路”。嚴,是出於對科學規律的尊重。范立礎院士回憶,當李先生得知他一人帶五六名博士生時,立即嚴肅質疑:你有那麼多選題讓他們做嗎?一句話讓范院士醍醐灌頂。一個老師的研究面、精力畢竟有限,“李先生的嚴,嚴在教育質量上,嚴在人才含金量上”。現任同濟大學橋樑系系主任陳艾榮曾受李先生指導寫一篇論文,被要求前後改了十多稿,改進觀點、改進論證、甚至連標點符號,老先生都認真圈改,毫不馬虎。
無畏:不唯上、不跟風
李先生是無畏的,他追求真理,不唯上、不跟風,這不僅表現在他對研究教學的執著上,更體現在他面對各種風風雨雨時,像一座堅固的大橋,穩守方向不動搖。早在解放前,他就冒著白色恐怖,為營救被捕學生四處交涉。1956年,李先生光榮入黨,他非常珍視黨員的身份,學生項海帆與他同日入黨,從此被親切地稱為“海帆同志”,直到去世的前幾天。學生范立礎記得很清楚,當初李先生動員他入黨,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漂亮詞藻,只一句“人對自己約束多一點沒壞處”,成為學生一生的自誡。堅持真理,李先生的“膽量”有時候著實不小。文革結束,為迅速恢復、提高同濟大學的學術研究水平,他不顧很多人的顧慮,對好幾位戴過“右派”帽子的中青年學者委以重任,項海帆、范立礎院士當時都名列其中。事實證明了李先生的眼光和勇氣,“沒有李先生的冒險,很可能沒有我們今天的成就”。上世紀80年代初,寶鋼初建沒多久,為了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有關部門召開現場會,傳聞上面基調已定:寶鋼要下馬。然而,李國豪先生堅持獨立判斷,作為寶鋼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他頂住壓力,力陳建議“寶鋼不能下”,得到中央領導重視和採納。寶鋼人常說,如果沒有李先生,很可能就不會有寶鋼。
逝者已逝,生者長思。
學生們說,李先生最喜歡一首古老的德國民歌:“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逝往,過來嚴冬臘月,又是明媚春光……”送別李先生,再度唱起這首歌。歌聲燭影中,大師、大橋、大愛,在人們眼前越來越遠,在人們心裡越來越近。

人物軼事


概述
李國豪教授被名為“懸索橋李”,1946年夏回國后,李國豪任上海市工務局工程師,同時擔任同濟大學教授,1956年任同濟大學副校長,1977年至1984年任校長,此後任名譽校長。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江陰長江大橋、上海南浦大橋、廣東虎門大橋,都凝聚著李國豪的智慧。1966年後,研究解決了武漢長江大橋的振動問題。著有《橋樑扭轉6理論--橋樑橋的扭轉、穩定和振動》和《公路橋樑荷載橫向分佈計算》。領導和進行工程抗震和抗爆方面研究,主編了《工程結構抗震動力學》和《工程結構抗爆動力學》及《橋樑結構穩定與振動》 。其研究成果《關於樁的水平位移、內應力和承載力分析》幫助寶鋼順利解決了這一重大問題。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