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張四維的結果 展開

張四維

明代大臣內閣首輔

張四維(1526~1585),字子維,號鳳磐,山西平陽府蒲州(今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明代萬曆朝內閣首輔。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授編修。隆慶年間,張四維以熟悉邊防事務,促成與俺答議和而為內閣首輔高拱器重,歷任翰林院學士吏部左侍郎。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張居正改革措施,起用一些反對派人士,以迎合時議,收攏人心。著有《條麓集》等。

萬曆十三年(1585年),張四維去世,追謚“文毅”。

大事件

1526-06-21

出生

1526年6月21日生於平陽府蒲州縣風陵鄉(今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

1553

考中進士

1553年,張四維考中進士,因其文章、書法兼優,入翰林院為第一名庶吉士並以此讀中秘書。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

1575-03

進入內閣為官

1575年3月,居正請增置閣臣,引薦四維出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四維侍皇帝講讀於便殿,神宗以其器度不凡,賜予“一德和衷”四個大字。

進入內閣為官
1582

支持張居正改革

1582年,以決策功,晉兼太子太師。張居正主持國事之初,軍政敗壞,國庫空虛,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危機嚴重。張四維極力支持張居正的一切政令主張和改革措施,執行“得盜即斬”的鎮壓手段,推行“一條鞭法”賦稅制度,裁汰冗員,減少支出,防禦韃靼,浚治黃淮等,並且取得成效。

1582

成為內閣首輔

1582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張居正改革措施,起用一些反對派人士,以迎合時議,收攏人心。

1585-11-29

去世

1585年11月29日,張四維服喪將滿,病歿於家。神宗聞卒震悼,輟一日視朝,遣官治葬事,贈太師,謚文毅。

人物生平


科舉之路

張四維
張四維
嘉靖五年(1526年)五月十二,張四維生於蒲州。
嘉靖十一年(1532年),七歲的張四維便聲名遠揚,舉止同成年人無異。
嘉靖十九年(1540年),張四維考中茂才高等。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四維在鄉試中以第二名中舉。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張四維考中進士,因其文章、書法兼優,入翰林院為第一名庶吉士並以此讀中秘書。

初入仕途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張四維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同年,張四維的親生母親去世。丁憂返鄉的張四維曾與楊博一起遊歷。同年,張四維為楊守禮作行狀《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南澗楊公行狀》。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張四維丁憂在家作《解州重修漢壽亭侯廟記》。同年冬,張四維丁憂結束,官復原職。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張四維作《瑞應白鹿頌》。
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張四維作《四懷詩》。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二月初三,張四維擔任會試同考官。八月十三,張四維擔任重錄《永樂大典》的編修分校官。
嘉靖四十三年(1563年),張四維作《甲子四月四日家君初度來歲六旬矣正峰兄以詩見賀賡其韻》,又作《蒲城東有舜廟首陽有夷齊祠乙卯之變圮焉迄今十祀詩以志感》。同年閏二月到六月,張四維作《平谷縣修城記》。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月,張四維再次擔任會試同考官,分校《永樂大典》。張四維在所著的《條麓堂集》中收有《乙丑會試二問》。夏至日,張四維作五言詩《乙丑夏志》。同年,張四維又作《賀存翁一品五考曾孫生序》。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張四維作《右春坊右允中兼翰林院編修環江陳公行狀》。四月初四,高儀任禮部尚書,為此張四維作《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高儀三道》。四月二十九,紫極殿壽清宮落成,為此張四維作《壽清紫極宮成賀表二道》。十月初七,梓人徐杲陞官至工部尚書,為此張四維作《工部尚書徐杲三道》。
隆慶元年(1567年)正月,明穆宗下令議定其生母榮淑康妃杜氏的謚號,為此張四維作《上孝恪皇后謚議》《擬上孝恪皇太后尊謚冊文》《擬上孝恪皇太后尊謚詔》和《孝恪皇太后輓歌》。三月十一,明穆宗冊立皇太子朱翊鈞,為此張四維作《擬立皇太子詔》。四月十五,《永樂大典》副本錄成,張四維升右春坊右中元。明穆宗首御講幄,以張四維充任經筵日講官,他盡心答對,多所發揮,皇帝常竦意聽之。五月十二,張四維編修實錄。六月初一,張四維開館編修實錄。八月六日,右春坊右諭德兼侍讀丁士美和右允中張四維主持順天鄉試,為此作有《丁卯順天鄉試二問》。八月十一日,張四維開始每天在文華殿充任經筵日講官。十二月初五,張四維升為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同年冬,張四維代明穆宗草擬誥文並負責清理舊的貼黃。
隆慶二年(1568年)正月十九,張四維依據請皇太子到文華殿東廳,面向西邊的傳統,恭喜皇太子入主東宮。八月二十七,張四維清理舊的貼黃。九月十四,張四維與翰林學士兼侍讀諸大綬主持武舉。為此作有《戊辰武舉一問》。同年,張四維思念故鄉請求回鄉省親,明穆宗賜予張四維銀幣以便路上在驛站的花銷。張四維到了家中給栗健齋寫信,作《寄栗健齋三》。同年,張四維作有《平陽府襄陵縣新建磚城記》。
隆慶三年(1569年)春,張四維返京。

稱病辭官

隆慶四年(1570年)七月初二,張四維升任翰林院學士。八月,張四維主持河南鄉試,作有《庚午河南鄉試一問》。十月十日,張四維由翰林院學士升任吏部右侍郎,仍然負責經筵日講官的工作。同月,張四維與舅父王崇古通過書信探討貢市。十一月十三,考慮過張四維意見的王崇古支持與韃靼首領俺答和好的主張,實現邊民通商貿易。十二月十二,張四維由吏部右侍郎升任吏部左侍郎。同年秋,張四維與好友孫鋌出遊,作有《庚午立夏后同於干庵岑二兄侯前峰兄留憩高明堂竟日前峰兄有倡次韻奉酬》。同年,明穆宗冊封尚永為琉球王。張四維代明穆宗擬詔。
隆慶五年春二月到三月,張四維主持會試,作有《會試一問》。同年春,張四維仍與舅父王崇古有書信來往討論互市問題。同年冬,張四維稱病辭官,明穆宗派人探病,賞賜羊肉和蔬菜,張四維急於辭官,作有三份上疏。同年底,張四維寫信給高拱。
隆慶六年(1572年)春,皇帝出閣講學,召張四維充任東宮侍班官,協力詹事府,后即掌管府事兼教庶吉士。三月二十四,戶科給事中曹大埜以不忠十事抨擊高拱。因此張四維寫信給高拱。四月二十四,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張四維負責管理詹士府,指導庶吉士。八月二十四,張四維再次稱病辭官。十一月,延綏寧夏的邊牆修繕完畢,張四維作有《延綏鎮修邊記》記錄下這件事。同年,張四維稱病回家期間,作有《蒲州新鑄文廟祭器記》。
萬曆元年(1573年)三月初一,張四維在蒲州作《夏縣修建廟學記》。

初登東閣

萬曆二年(1574年)春,明神宗詔張四維以原官,仍掌管詹事府事,充任《世廟實錄》副總裁。肅皇帝在位長久,章牘浩繁,諸司檔案資料缺軼。張四維極力搜集整理,自嘉靖十年以後的朝章、軍務、國賦、人事等資料,皆井然具備,深得張居正的賞識。八月二十三,楊博去世,為此張四維作《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贈太傅謚襄毅虞坡楊公行狀》。同年,張四維遊歷草坪山,作《鴛漿泉詩》。
萬曆三年(1575年)三月,張居正請增置閣臣。六月,張四維在京察期間,作《乙亥自陳疏》。八月十一,張四維出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八月十一至十三,張四維作《入閣辭疏》。八月十四,張四維升任負責編纂《世宗皇帝實錄》的總裁官。十月初七,張四維侍皇帝講讀於便殿,明神宗以其器度不凡,賜予“一德和衷”四個大字。十月三十,明神宗親自祭拜太廟,賞賜給張四維正曆日一百本。十一月初六,明神宗親自到南郊視察作為祭品的牲畜的情況,感到滿意而賞賜齋官,召見內閣輔臣,賜給張四維銀八寶二十兩、甜食兩盒、御菜六品。十一月初十,明神宗下令檢查南郊的陳設情況,命令張居正等輔臣隨侍登山祭壇,賜給張四維銀八寶二十兩。十一月十一,明神宗親自主持祭天儀式,完成儀式后駕車返回皇極殿,朝中百官舉行了慶成禮,輔臣張四維負責等候上尊、珍饌。十一月十二,南郊祭祀儀式結束,明神宗和文武百官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十一月十三,明神宗賜給張四維膳食七品,酒五瓶。十一月十九,聖母慈聖皇太后的令旦,文武百官紛紛致辭祝賀,賜給張四維膳食七品,酒五瓶。
萬曆四年(1576年),充任重修《會典》總裁官。
萬曆五年(1577年),主持會試,肅皇帝《實錄》成,加太子太保,晉文淵閣大學士。
萬曆六年(1578年)春,主持神宗婚禮,勞加少保,晉武英殿大學士。
萬曆八年(1580年),一品滿考,加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
萬曆十年(1582年),以決策功,晉兼太子太師。張居正主持國事之初,軍政敗壞,國庫空虛,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危機嚴重。張四維極力支持張居正的一切政令主張和改革措施,執行“得盜即斬”的鎮壓手段,推行“一條鞭法”賦稅制度,裁汰冗員,減少支出,防禦韃靼,浚治黃淮等,並且取得成效。

元輔執政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死,張四維即為首輔,累官加至少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執政時,以嚴刑峻法治理朝事,但亦結怨甚多。反對張居正的人,遂與宦官內外勾結,朝議鼎沸,政令難行。張四維見怨恨張居正的人甚多,決定以寬大從事,安定人心,遂乘神宗生子之際,勸皇帝放寬政策,蕩滌繁苛,施惠天下,並使受張居正排擠或罷官的重要人物復職。
朝政稍變,言路始開。但宦官依然驕橫,司禮太監馮保因兩宮徽號封己為伯事,受到張四維極力反對,即謂張四維與吏部尚書王國光同鄉相厚,進行誣陷,唆使使御史曹一夔劾國光,並向張四維發難,神宗怒斥他:“元輔忠臣,御史何得妄言。”御史張問達復劾,被降職調出。后張四維門生李植與言官共同上疏揭發馮保罪狀,神宗震怒,曉諭張四維擬旨:“奴輩盜我威福,久其急誅之”。於是馮保及其黨羽皆逐,朝事大變。張四維居恆簡重,至臨大事、決大疑,迎刃而力斷,志在扶危定傾,安利國家。一次雲南給朝廷輸送貢金誤期,神宗欲加罪地方官吏,經張四維上疏而止。又詔取雲南舊貯礦銀二十萬兩,他又諫止。神宗欲下詔江西制陶瓷器物十餘萬件,而且要求樣式奇巧,難以完成,張四維又極力諫止。

暴病而亡

萬曆十一年(1583年),其父嵋川公亡,張四維將歸里服喪,辭朝廷於文華殿,勸神宗以法祖、孝親、講學、勤政、清心、寡慾、惜財、愛民,保終如始。張四維帶病匍匐奔喪,日夜兼程,廢寢忘食,道病幾殆。剛至家,後母胡夫人亦亡,兩弟又亡,悲痛交集,帶病致哀服喪。
萬曆十三年(1585年)十月,張四維服喪將滿,病歿於家。神宗聞卒震悼,輟一日視朝,遣官治葬事,贈太師,謚文毅。

家族成員


輩分姓名關係身份
祖輩張誼祖父累贈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父輩張允齡父親累封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張遐齡叔父字伯鶴,別號竹川,商人。
王崇古舅父官居兵部尚書、陝西總督,善談兵事,張四維受其影響,亦熟知邊防事務。
同輩張四端二弟軍都督府僉事。
張四教三弟字子淑,別號歷盤,商人,后捐資授龍虎衛指揮僉事。
張四事四弟州學生。
張四象五弟字子易,別號松盤,太學生。
張四隅六弟早殤。
張四術七弟早殤。
子輩張甲徵字懋一,號首岑。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進士,工部郎中。
張泰徵字懋同。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進士,累官湖廣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