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鵝不食草的結果 展開

鵝不食草

中藥材

鵝不食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L.)A.Braunet Aschers.的全草。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鼻塞不通,寒痰咳喘,瘡癰腫毒。

簡介


● 正名:鵝不食草
● 英文名:Ebushicao
● 拉丁名:HerbaCentipedae
● 別稱:鵝不食、食胡荽、野園荽、地芫荽、雞腸草、球子草、沙飛草、杜網草、散星草、滿天星、地胡椒、山胡椒、大救駕、小救駕、三節劍、連地稗、二郎戟、豬屎草、豬屎潺、砂藥草、白地茜、通天竅、貓沙、霧水沙、小拳頭、鐵拳頭、地楊梅、三牙鑽

功效與作用


● 鵝不食草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止咳的功效。
● 現代研究顯示,鵝不食草還具有抗炎、抑菌、抗腫瘤的作用。
● 鵝不食草可用於治療風寒頭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淵流涕等。
● 目前,鵝不食草還可用於膽結石的治療。

注意事項


● 有鵝不食草過敏史的人,禁止服用。
● 陰虛內熱者,禁止服用。
脾胃虛弱的人,請謹慎服用。
● 患有胃潰瘍、胃炎等疾病的人,請謹慎服用。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提前告知醫生。
●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服用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使用方法


● 鵝不食草可煎汁服用,服用時一定要遵醫囑,不可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鵝不食草煎汁服用時,每日常規用量為6~9克。
● 外用時,可取適量新鮮鵝不食草搗爛后塞於鼻孔,也可取乾燥的鵝不食草,研成末后,吹於鼻內。

溫馨提示

● 內服鵝不食草煎汁時,最好在飯後1小時,可減輕對消化道的刺激。

不良反應


● 傳統醫學認為鵝不食草無毒,但是如果需要長期服用,請務必諮詢醫生。
● 過量服用鵝不食草煎汁或使用不當時,可引起消化道刺激癥狀,這時需要及時停葯。
● ● 噁心、嘔吐
● ● 急性腹痛
● ● 胃脘不適

選購藥材


● 鵝不食草主產於浙江、江蘇、湖北、廣東等地。
● 鵝不食草纏結成團狀。鬚根淡黃色,纖細。莖細,分枝多,質地脆,容易折斷,斷面為黃白色。葉片小,幾乎沒有葉柄,多皺縮或破碎,完整的葉片展平後為匙形,表面灰綠色或棕褐色,邊緣有鋸齒。花黃色或黃褐色。氣味微香,長時間聞時有刺激感,味道苦、伴辛辣感。
● 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儲存,注意防潮。

藥物成分


● 中華跌打丸:具有消腫止痛、舒筋活絡、止血生肌、活血祛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挫傷筋骨、新舊瘀痛、風濕瘀痛、創傷出血。
● 鼻通丸:具有疏風散熱、宣通鼻竅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造成的鼻塞流涕、頭痛流淚;也用於慢性鼻炎的治療。
● 辛夷鼻炎丸:具有祛風宣竅、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上攻、熱毒蘊肺造成的鼻塞、鼻流清涕或濁涕、發熱、頭痛;也可用於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神經性頭痛的治療。

用藥誤區


● 誤區:鵝不食草可以治療感冒
● ● 鵝不食草並不能治療感冒,但是因其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等作用,可以緩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不適。

其他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入葯部位


植物的全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肺經。

相關配伍


1、貼目取翳:鵝不食草(搗汁熬膏)一兩,爐甘石(火,童便淬三次)三錢,上等瓷器末一錢半,熊膽二錢,砂少許,為極細末,和作膏。貼在翳上,一夜取下。用黃連黃柏煎湯洗凈,看如有,再貼。(孫天仁《集效方》)
2、治目赤腫脹,羞明昏暗,隱澀疼痛,眵淚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扳睛諸病。鵝不食草(曬乾)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為細末。噙水一口,每以米許入鼻內,淚出為度。一方∶去青黛。(倪氏《啟微集》)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切段,乾燥。

生理特性


石胡荽,一年生小草本,高5-500px。莖纖細,多分枝,基部匍匐,著地后易生根,無毛或略具細綿毛。葉互生;無柄;葉片楔狀倒披針形,長7-20mm,寬3-5mm,先端鈍,邊緣不規則的疏齒,無毛,或下面稍有細毛。頭狀花序細小,扁球形,直徑約3mm,單生於葉腋,無總花梗或近於無總花梗;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層,橢圓狀披針形,綠色,邊緣膜質,外層較內層大;花托平坦,無托片;花雜性,淡黃色或黃綠色,全為筒狀;外圍雌花多層,花冠細,有不明顯的裂片;中央的兩性花,花冠明顯4裂。瘦果橢圓形,長約1mm,具4棱,邊緣有長毛。全草干后,久嗅使人打噴嚏。中國普遍有分佈,5-10月花未開或正開放時採收。

產地


分佈於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鵝不食草,上達頭腦,而治頂痛目病,通鼻氣而落癟肉;內達肺經而治痰瘧,散瘡腫;其除翳之功,尤顯神妙。”
2、《本草匯言》:“石胡妥,利九竅,通鼻氣之葯也。其味辛烈,其氣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經,上達頭腦,故痰喘,氣閉不通,鼻塞鼻痔,脹悶不利,去目中翳障,並頭中寒邪、頭風腦痛疾,皆取辛溫升散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