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鼻息肉的結果 展開

鼻息肉

常見的鼻部疾病

鼻息肉是一種常見的鼻部疾病。本病好發於成年人,兒童極少發生。如果鼻腔內的鼻黏膜長期受到慢性炎症或膿性分泌物的刺激,就會形成突出於鼻腔黏膜表面的團狀增生組織,即鼻息肉。鼻息肉為鼻腔內1個或多個、光滑柔軟、如葡萄或荔枝肉樣、灰白色半透明的贅生物,可引起鼻塞、流涕、嗅覺下降、頭痛等癥狀。癥狀嚴重者可引起鼻竇炎分泌性中耳炎,影響正常呼吸和聽力。鼻息肉目前主要通過藥物和手術進行治療。本病經過積極的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耳鼻喉-頭頸外科耳鼻喉科。

病因


1.中鼻道微環境學說
中鼻道微環境間隙狹窄,凸凹不平,吸入氣流在此易形成紊流;纖毛功能減弱、纖毛活動障礙;中鼻道黏膜血流較鼻內其他部位明顯減少。中鼻道天然防禦功能減弱,局部易受有害因子損傷,為鼻息肉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2.鼻變態反應
鼻息肉組織可查到較多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IgE生成細胞,且其液體內IgE水平增高,提示局部變應性有一定作用。
3.嗜酸性粒細胞性炎症
近90%的鼻息肉組織有較多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提示鼻息肉與該細胞增多有密切關係。
4.細菌超抗原學說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鼻腔常見共生菌之一。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可直接激活中鼻道鼻黏膜內的大量Th2細胞、B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使其合成釋放大量促炎細胞因子,加重中鼻道內的局部炎症反應,促使息肉形成。
5.遺傳學因素
鼻息肉的發病機制還不清楚,一些報道提示可能有遺傳性因素的潛在影響。鼻息肉通常具有家族性,提示鼻息肉的發病存在遺傳因素或環境因素的作用。

癥狀


● 鼻息肉早期沒有明顯癥狀,隨著息肉體積的增大,可出現鼻塞、流涕、嗅覺下降、頭痛、聽力下降等癥狀。(圖1)
● 鼻塞
● ● 多為雙側鼻塞。
● ● 呈持續性,逐漸加重。
● ● 嚴重鼻塞時,可在睡眠時打鼾。
● 流涕
● ● 流黏液樣或膿性鼻涕
● 打噴嚏
● 嗅覺下降
● 頭痛
● 聽力下降
耳鳴

檢查


● 體格檢查
● ● 醫生可能會先觀察鼻腔內是否有異常增生的組織,以及是否有外鼻變形、鼻背變寬等改變,初步了解病情。較大的息肉可能直接用肉眼觀察到。(圖2)
● ● 鼻鏡檢查可直接觀察病變部位、數量和形態,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檢查方法。

診斷


● 根據癥狀表現及鼻鏡檢查,診斷並不困難。
● 出現鼻塞、流涕、嗅覺下降、頭痛、聽力下降等癥狀。
● 鼻鏡檢查可見鼻腔內有一個或多個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黃色或淡紅色的如荔枝肉狀半透明腫物。,觸之柔軟、,不痛、,不易出血。息肉小者須用血管收縮劑收縮鼻甲或用鼻內鏡才能發現。息肉大而多者,向前發展可突至前鼻孔,其前端因常受外界空氣及塵埃刺激,呈淡紅色,有時表面有潰瘍及痂皮。

鑒別診斷


● 如果鼻腔內出現不明贅生物,並伴有鼻塞、流涕、嗅覺下降、頭痛等癥狀,也可能是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鼻內腦膜膨出、鼻咽纖維血管瘤等疾病,僅根據臨床表現不易鑒別。
● 如果出現以上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進行檢查,排除其他疾病,明確診斷,早期治療。

治療


● 根據病情,選擇藥物、手術等治療方法。
● 藥物治療
● ● 小息肉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生長。
● ● 常用藥物為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
● 手術治療
● ● 藥物治療無效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切除鼻息肉。
● ● 手術方式有鼻內鏡下切除術和傳統鼻息肉切除術。首選鼻內鏡下切除術,該術式具有手術創傷小、痛苦小、恢復快的優點。但多發性或複發性息肉適合行鼻息肉切除術治療。

危害


● 隨著息肉體積增大,可引起嚴重鼻塞,導致呼吸困難、,睡眠打鼾,影響生活質量。
● 若鼻息肉或分泌物堵塞咽鼓管咽口,可引起聽力下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也會增加心理負擔。
● 巨大鼻息肉可引起外鼻變形,鼻背變寬,影響外貌。

治療後效果


● 本病通過手術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恢復情況良好。但若發生鼻息肉複發,必須再次接受手術治療。

預防


● 預防感冒,根據季節變化及時增添衣物,注意防寒保暖。
● 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煙酒。
● 外出時,應戴口罩,減少空氣污染物、粉塵對鼻、咽部的刺激。
● 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自身抵抗力。
● 注意室內通風,保持室內空氣乾淨濕潤。
● 避免長期使用血管收縮劑,以免引起藥物性鼻炎
● 及時清潔鼻腔,不要用力摳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