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形動物
蛛形綱節肢動物的統稱
蛛形綱(Arachnida)節肢動物的統稱,包括蜘蛛目、盲蛛目、蠍目、偽蠍目、避日目、鞭蠍目以及蜱蟎類(Acari)的蟎和蜱,還有鮮為人知的一些類群,如:裂盾目、僧帽目、鞭足目;僅一些種在經濟上有重要性,例如蟎和蜱,它們會將疾病傳給人類、其他動物和植物;蠍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蜘蛛在農林害蟲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幾乎所有的成年蜘蛛都有八條腿,由於昆蟲有六條腿,蜘蛛蛛可以容易地與昆蟲區分開來。然而,蜘蛛也有另外兩對附屬物,已經適應餵養,防禦和感覺知覺。第一對,這種螫角,用於餵養和防禦。下一對附屬物須肢,已適應於餵養,運動或生殖功能。對於避日目,這些觸鬚相當於腿,所以這些動物似乎有十條腿。蟎蟲類和節腹目的幼蟲只有六條腿;當他們蛻皮成若蟲時,第四對通常會出現。然而,蟎蟲是可變的:以及八隻,有六隻甚至四隻腿的成年蟎蟲。
蜘蛛蛛通過它們沒有觸鬚或翅膀的事實進一步區別於昆蟲。他們的身體分為兩個體節,叫前體節,或頭胸部和后體節,或腹部。頭胸部源自頭部和胸部的融合,通常由單個未分割的甲殼覆蓋。腹部以更原始的形式分割,但是不同節段之間發生不同程度的融合。它通常分為一個前胸部和后腹部,雖然這只是清晰的見於蠍子,但像蜱蟎亞綱,腹部部分被完全熔化。甲尾節存在於蠍子,但它已被改為刺,同樣還存在於裂盾目和須腳目中。
更多關於蜘蛛綱的知識請點擊鏈接 。
頭胸部短寬,近四邊形,背面由1塊堅硬的背甲包圍。背甲上密布突起或縱脊,中央部位有1對大的中眼,長在眼丘上。在背甲的兩前側緣(除一些生活在洞穴和落葉層中的種類外)各有2~5個小的側眼排成一列(東亞鉗蠍每側3個,共3對)。腹面大部分為足的基節遮住,胸板很小。頭胸部由6節組成,仍保留6對附肢:1對 螯肢、1對觸肢和4對步足。螯肢小,位於背甲前緣的前方,分3節:第1節小;第2節粗壯,內末角延伸成不動指;第3節是一個末端分成雙叉的可動指,它與第2節的不動指相嵌合,這些指的相對面均有齒。觸肢十分強大,著生於背甲前緣的兩側,既可捕食,又可禦敵。觸肢分6節:基節、轉節、腿節、脛節、掌節(有一不動指,又稱上鉗指)和可動指(下鉗指)。步足分7節:基節、轉節、腿節、膝節、脛節、跗節和前跗節,末端有2爪。4對步足的基節互相密接形成頭胸部的大部分腹壁。螯肢、觸肢的基節和第1、2步足基節的 顎葉(或稱內葉)包圍一個口前腔。口位於口前腔的底部,正對著第2足左右顎葉相接處,它的上方是位於口前腔中部的1個發達的 上唇。第3、4基節有1個胸板(東亞鉗蠍的胸板為五角形)。
前腹部一般分7節,各節短寬。背面有堅硬的背板。腹面在胸板 後方有2片生殖口蓋,打開后可見一個多褶壁的生殖孔。生殖口蓋後方有一橫孔,功能不詳。生殖口蓋是由腹部第1節的附器演變而來。第2節的腹板呈短把狀,兩側各連一櫛狀板,板的下方有成排的香蕉形齒。東亞鉗蠍雌體櫛狀板約有16~20個齒,雄體約有19~25個齒。櫛狀板上有豐富的感覺器,與生殖有關。第3~7節腹板大,兩側有側膜與背板相連,側膜有伸縮性,與身體的肥瘦變化相適應。第3~6節腹板上各有1對氣孔,共4對,內通書肺。
后腹部(即“尾部”)由5個圓柱形節組成,窄而長。鉗蠍的各節背中線有一凹溝,背板與腹板合成1個幾丁質的環,節上一般有縱行的齒脊多條。第5節之後為一袋狀尾節,內有1對白色毒腺,外面各包一層肌肉。毒腺通出細管,兩管分別開口於毒針近末端上部的兩側。肛門開口於第5節腹面后緣的節間膜上。
————摘自搜狗百科
避日目 動物大型,體長達7厘米(見圖)。前體的背甲分兩部分:一片大的前背甲,其前緣中部有一對眼;一個短的後背甲。僅第一胸節與頭部癒合而成 頭胸部,后三個胸節遊離。腹部大而分節。螯肢特別大,長度超過前體,分兩節,組成鉗。觸肢象 步足,末端有一特殊的粘附器官用於捕食。第一對步足較小,具觸覺功能;其餘三對行走用。第四步足下方有獨特的球拍狀器官可能有感覺功能。
蜱蟎(ticks and mites)是一群形態、大小、生活習性和棲息地多種多樣的小型節肢動物,有植食性的,有捕食性的,有的是其他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體的寄生物。分佈於世界各地,包括沙漠和北極,山頂和海底,江河和溫泉,在土壤中、植物、動物和貯藏物上更為常見。世界上已知的蜱蟎種類約有5萬種左右,有學者估計,自然界中蜱蟎的種類有50萬種以上。
-------摘自互動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