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條詞條名為中和鎮的結果 展開
中和鎮
貴州省布依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下轄鎮
中和鎮,隸屬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地處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南部,東與壩街鄉接壤,南與三洞鄉毗鄰,西與塘州鄉交界,北與水龍鄉相連。轄區總面積323.4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中和鎮戶籍人口74799人。
民國二年(1913年),屬都江縣轄區。1991年,原中和鄉、水龍鄉的西洋村合併為中和鎮。截至2020年6月,中和鎮下轄1個社區和2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中和村。
截至2018年末,中和鎮有工業企業88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0個。
民國二年(1913年),屬都江縣轄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置三都縣后實行新縣制,設水龍鄉。
1950年,全縣設4區、2鎮、18鄉,水龍鄉、中和等鄉屬水龍區。
1958年,水龍鄉、地祥鄉、中和鄉組建紅星公社。
1966年,設水龍區轄中和、水龍等公社。
1983年,水龍區更名中和區。
1984年,建中和鄉、水龍等鄉,同屬中和區。
1991年,原中和鄉、水龍鄉的西洋村合併為中和鎮。
1991年,轄11行政村、69村民小組。
2011年末,轄中和、姑引、務朝、甲化、廟良、西洋、龐寨、松寨、姑坡、拉旦、姑勞11個村民委員會,下設70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中和鎮下轄1個社區和2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中和村。
中和鎮區劃詳情 | ||||||
雪花湖社區 | 元干村 | 興旺村 | 水維村 | 三洞村 | 紅星村 | 新陽村 |
甲化村 | 塘岳村 | 安塘村 | 龍角村 | 塘州村 | 中海村 | 仙人橋村 |
中和村 | 獨寨村 | 拉佑村 | 地孟村 | 水龍村 | 華陽村 | 東山村 |
中和鎮地處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南部,東與壩街鄉接壤,南與三洞鄉毗鄰,西與塘州鄉交界,北與水龍鄉相連。轄區總面積323.44平方千米。
中和鎮
中和鎮地處黔中山向廣西丘陵過渡地帶的中低山丘陵區,屬低山丘陵盆地類型,地勢呈西高東低。山脈多且以高山為主,分別排列在過境“三荔”油路兩側往周邊鄉鎮延綿,海拔460至780米。
中和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多年平均氣溫17.5℃。年平均降水量1350毫米。無霜期年平均270至330天。
中和鎮有都柳江流經境內,有支流拉擔河。拉擔河發源於水龍鄉交把,全長12千米,平均流量0.47立方米/秒,進出口落差300米。
自然災害
中和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暴雨、倒春寒、地質災害、冰雹等。
2011年末,中和鎮轄區總人口13918人,城鎮常住人口356人,城鎮化率2.6%。總人口中,以水族為主,達13905人,佔99.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70.6人。
截至2018年末,中和鎮戶籍人口74799人。
2011年,中和鎮財政總收入67萬元,比上年增長6.35%。
截至2018年末,中和鎮有工業企業88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0個。
中和鎮[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
2011年,中和鎮農業總產值3206萬元。2011年,生產糧食5058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972元,比上年增長15.36%。
中和鎮境域地處“四鄉一鎮”的中心,有206省道穿境而過。
2011年末,中和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2個,農家書屋11個,藏書1.8萬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馬尾綉刺繡。1995年被黔南州命名為水族馬尾綉藝術品之鄉;2010年3月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綉技藝》傳承基地。
2011年末,中和鎮南有衛星地面接收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789戶,電視綜合覆蓋率86%,村村通廣播。
2011年末,中和鎮有初中1所,在校生534人,專任教師3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5%,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2011年末,中和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9個,其中鎮醫院1所,村衛生室8個;病床6張。專業衛生人員9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註冊護士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6800人次。
2011年,中和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3%。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中和鎮有郵政代辦點1個。電信服務網點1個。
● 名稱由來
中和鎮地名以“中寨”與“河寨”兩地各取一字命名,后將“河”改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