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膽,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dǎn,此字最早見於小篆,本義為膽囊(動物體內消化器官之一),引申為膽量、勇氣。

字源演變


膽
小篆的“膽”字是寫作“膽",這是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兼會意字。左邊是月肉旁,表示與肉相關。右邊是聲旁“詹”,兩形合一,指連著肝臟,分泌膽汁的肉囊。
古人之所以用“詹”字作聲符,是因為“詹”有多言,不斷說話的意思。而“膽”也有不斷分泌膽汁的意思,所以“膽”字以“詹”字作聲符並會意。楷書的字形是由小篆演變而來的,寫作繁體“膽”後來簡化成“膽”。這個“膽”字,左邊的月肉旁作形符。右邊的“旦”字作聲符,這隻能算作單純的形聲字了。
《素問·靈蘭秘典論》:“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此處“膽”引申為膽量、勇氣。又如《荀子·修身》:“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楊驚註:“膽,有膽氣。”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dǎn名詞膽囊。動物體內消化器官之一gallbladder《說文》:膽,連肝之府也。膽裂魂飛
膽子,膽量,勇氣courage《荀子·脩身》:勇膽猛戾。膽大如斗
裝在器物內層,可容納水、空氣等的東西liner球膽
猶言肝膽;心曲《後漢書·光武帝紀上》: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反欲守妻子財物耶?
擇取;拂拭《禮記·內則》:桃曰膽之。
姓。春秋時有膽胥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四】【肉部】都敢切
連肝之府。從肉,詹聲。
說文解字注
連肝之府也。
《白虎通》曰:府者,為藏官府也。膽者,肝之府也。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膽斷。仁者必有勇也。《素問》曰:膽者,中正之官,決?出焉。
從肉詹聲。
都敢切,八部。
康熙字典
膽(簡)【未集下】【肉部】膽·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5
《集韻》盪旱切,音但。肉膽也。又當割切,音怛。臈膽,肥貌。
又《廣》徒干切。《集韻》唐干切,竝音壇。《廣韻》:口脂澤也。
《正字通》俗以膽為膽,非。
膽(繁)【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畫:11畫 部外筆畫:5畫
《唐韻》都敢切。《韻會》《正韻》覩敢切。?音黵。《說文》:連肝之府也。《廣韻》:肝膽。《素問》: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白虎通》:膽者,肝之府也。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膽斷。是以肝膽二者,必有勇也。肝膽異趣,何以知相為府也。肝者,木之精也,人怒,無不色靑目張者,是其效也。《史記·越世家》:坐卧卽仰膽,飮食亦嘗膽也。《前漢·張耳陳餘傳》:將軍瞋目張膽。註:張膽,言勇之甚。《後漢·光武紀》: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
又《淮南子·精神訓》:膽為雲。
又《拾遺記》:昆吾山有獸,食銅鐵,吳國武庫中兵刃俱食盡。得雙兔,有鐵膽,鑄為雙劒。
又蟲名。《博雅》:膽蛇,靑蠵也。
又草名。《博雅》:陵游,龍膽也。
又拭治也。《禮·內則》:桃曰膽之。註:啖食治擇之名。疏:去毛拭治,令色靑滑如膽也。
又姓。《呂氏春秋》:中牟有士曰膽胥已,請見之。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大陸 台灣 香港 日本
字形對比 大陸 台灣 香港 日本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字頭韻書聲調韻目聲母聲類四呼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膽(簡、繁)廣韻開口呼一等全濁徒干切dʰɑn
膽(簡、繁)集韻開口呼一等全清當割切tɑt
膽(繁)韻略覩敢切
膽(繁)增韻覩敢切
膽(繁)中原音韻監咸全清tam
膽(繁)中州音韻監咸葉擔上聲
膽(繁)洪武正韻全清覩敢切tam
參考資料 

方言集匯


編輯
◎ 贛語:dam3
◎ 粵語:daam2

中醫理論


千金要方

膽,原作膽。《說文·肉部》說:“膽,連肝之腑,從肉詹聲。”膽在右脅之內,附於肝之短葉間,其形若懸瓠,呈囊狀,現代稱之為“膽囊”。膽內貯藏膽汁,是一種清凈、味苦而呈黃綠色的“精汁”,亦稱“清汁”,故《靈樞·本輸》稱膽為“中精之府”,《千金要方》稱膽為“中清之府”,《難經·三十五難》稱之為“清凈之府”。《難經·四十二難》說:“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二銖,盛精汁三合。”
膽有經脈與肝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係,故《靈樞·本輸》說:“肝合膽”。
膽的生理功能,一是貯藏並排泄膽汁;二是主決斷。
膽貯藏、排泄膽汁,其與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有關,參與六腑的“傳化物”,故膽為六腑之一。但膽不容納水谷、傳化濁物,與其他腑又不同;膽貯藏膽汁為精汁,故膽又屬奇恆之府。
貯藏排泄膽汁

東醫寶鑒

《靈樞·本輸》說:“膽者,中精之府。”《難經·四十二難》說:膽內“盛精汁三合。”是言膽有貯存膽汁的功能。膽汁是由肝的精氣所化生,如《東醫寶鑒》說:“肝之餘氣,溢入於膽,聚而成精。”肝生成膽汁是不間斷的,而膽汁排泄到小腸是間斷性的,生成與排泄這兩個過程顯然不是同步的,於是膽就擔負著貯存膽汁的功能。貯存的目的是為了調節膽汁生成和排泄之間的關係。所以,貯存是為排泄的需要,是暫時的。
膽的上方有管道與肝相通,肝之餘氣化生膽汁,然後通過此管道流到膽內;膽的下方有管道與小腸相通,隨著消化的需要,膽汁經此管道排泄到小腸中,以幫助對飲食物的消化。清·吳鞠通在《醫醫病書·小便論》中說:“膽無出路,借小腸以為出路。”《醫學衷中參西錄·醫話》說:“徐靈胎注《神農本草經》則以‘木能疏土’解之,是謂肝膽屬木,脾胃屬土。徐氏既雲‘木能疏土’,是明肝膽助腸胃化食,而膽汁能助小腸化食之理即在其中矣。”因此,膽排泄的膽汁,具有幫助對某些飲食物消化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

膽腑通暢,貯存和排泄膽汁的功能才能正常進行。膽腑阻塞不通,必然會導致膽汁排泄不暢。膽腑阻塞的因素,主要有濕熱、瘀血、砂石、寄生蟲等直接阻塞管道,或氣機紊亂所致膽管痙攣,形成膽腑不通的病理變化,從而產生脅肋脹滿、疼痛等症。由於膽汁對消化飲食有特殊作用,所以膽汁排泄不暢,則會影響到消化功能,產生食欲不振、厭食油膩、腹脹、大便秘結或腹瀉等症。膽汁上逆,可見口苦、噁心、嘔吐黃綠苦水等症。膽汁外溢肌膚,則可發生黃疸。
膽排泄膽汁還與肝有重要關係。肝通過疏泄功能以調暢氣機,令膽氣疏通,膽汁暢流。所以,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調節著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疏泄正常,膽汁排泄暢達,消化功能就正常。若肝失疏泄,則可導致膽汁排泄不利。膽汁鬱結,肝膽氣機不利,導致肝膽同病,出現消化吸收方面的病變。所以有“肝膽同主疏泄”的說法。

膽經

膽經,即足少陽膽經之簡稱。中醫有“少陽為樞”的說法,足少陽膽經循行於人體頭、身側面,如同掌管門戶開合的轉軸,為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能夠調節各臟腑功能,為十二經脈系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足少陽膽經樞機不利、開合失司,可致多種病變。如足少陽膽經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變:偏頭痛、脅痛、腿側部疼痛等。另外,還會出現面部皮膚失去光澤、像蒙有一層灰塵,經常唉聲嘆氣、口苦等預警信號。足少陽膽經共有44個穴位。

膽主決斷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所謂中正,即處事不偏不倚,剛正果斷之意。膽主決斷,是指膽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措施的功能。對膽的概念認識,如同其他臟腑一樣,既有與實質器官相聯繫的一面,如貯存、排泄膽汁的膽囊;又有據此而取象類比歸類某些功能的一面,如主決斷作用的膽,屬於精神活動範疇。
膽的決斷功能,對於御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卒恐等)的不良影響,以調節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臟腑相互之間的協調關係,有著重要的作用。自然環境、社會因素的變化,特別是劇烈的精神刺激,會影響臟腑氣血的正常活動。膽氣強壯之人,雖受突然刺激而有所影響,但其影響程度較輕,恢復較快;膽氣虛弱之人,則往往因之而形成疾病。這反映了膽有維持精神及臟腑氣血活動相對穩定的功能。
膽主決斷與心主神志密切相關。《素向·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人的精神活動雖由心主管,但其他臟腑也參與,不同的臟腑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心對精神活動起主宰作用,而膽起決斷作用。膽氣通於心,不僅是心與膽均“盛精汁三合”(《難經·四十二難》),膽的經脈“上肝,貫心”(《靈樞·經別》),而主要是在神志上的主輔配合關係。心藏神,神之主在心;膽主決斷,某些神志活動又決於膽。在神志方面,二者相輔相成,相互為用。臨床上,如果膽病,膽氣就會上擾心神而出現心悸不寧,驚恐畏懼,嗜睡或不眠等症。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因此,臨證時,心病怔忡,可從膽治;膽病戰慄、癲狂,尤當治心。
膽主決斷功能,實際上是與肝主謀慮相關聯的。《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王冰注曰:“勇而能斷,故曰將軍;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剛正果決,故官為中正;直而不疑,故決斷出焉。”謀慮,即思維籌劃、比較鑒別、分析推理等的思維過程,但潛發未萌,不能付諸實施,只有通過決斷,才能對上述思維過程作出行為的決定。這種決定,需要陽剛之氣。肝膽之氣皆屬於木,而肝為體、屬陰,膽為用、屬陽。謀慮為陰,決斷屬陽。謀慮出於肝,決斷出於膽。故膽決才能肝謀,正如《類經·藏象類》所說:“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因此,膽氣壯實,決斷無差,使人行為果敢而正確。膽氣虛餒,則雖善謀慮,而不能決斷,事終難成。故《素問·奇病論》又說:“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王冰注曰:“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謀慮取決於膽。咽膽相應,故咽為使焉。”臨證時,對謀慮不決者,常見肝膽同病之證,故施以肝膽同治之法。
膽的決斷,還反映了人體正氣的盛衰。只有正氣強盛,內氣充實的人,才能“膽氣壯”,才能主決斷而有果敢行為。由於正氣對外邪具有抵抗作用,所以膽氣的壯與弱,標誌著人體正氣的盛與衰,也標誌著人體抗邪能力的強與弱。人有決斷和果敢,其生理功能就處於旺盛狀態;如果決斷不出,其生理功能就處於平靜或低下狀態。這種不同的生理反應在防病治病方面是有重要影響的。《素問·經脈別論》指出:“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這裡的勇怯,即反映了膽氣的強弱。它不僅說明了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還反映了人體臟腑功能狀態和氣血運行的盛衰等。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句,郭學本在《易道與人生》2015年第二輯中認為是醫家對宇宙及人體起源形象的描述。是中空而生萬物,是無中生有。“決斷”就是“決”的意思。《康熙字典》中“斷”有“決”的意思,“又《廣韻》丁貫切《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音鍛。決也。《易·繫辭》以斷天下之疑。《疏》決斷天下之疑。”;《康熙字典》中“決”也有“斷”的意思“又斷也,判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又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中原一帶的方言“決”是旋渦的意思。“物體在水中打決”意思是說物體在旋渦中旋轉;說物體被“決進水中”,是說物體隨著旋渦沒入水中。《莊子 雜篇 天下第三十三》。“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意思是說隨著旋渦打決,沒有固定方向。隨物而趨,不起兩意。也就是任其自然的意思。所以“決”可解釋為“旋渦”;馬王堆漢墓出土竹簡:“出入而毋決”,《素女經》“勿搖動之,徐出更入”。兩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完全一樣。對比文字可知,決者,乃搖動也。所以“決”還作“旋轉,搖動”解。因此“決”可解釋為“旋轉的旋渦”。“決斷出焉”的意思是旋轉的元氣如旋渦般由此而出,“凡十一臟取決於膽”是“凡十一臟於膽取決”的倒裝句,解釋為人體各部的“決”來源於膽。也就是人體起源於膽。
“決斷”是氣,其狀如旋渦,總在不停地旋轉,其大無方,其小無內,“決”生萬物,萬物是“決”。
十一臟取決於膽,語出《素問·六節藏象論》:“藏象何如?……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十一臟取決於膽,歷代註釋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以膽主決斷作解釋。如王冰注《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上從心臟,下至於膽,為十一也。然膽者,中正剛斷無私偏,故十一臟取決於膽也。”此雖具啟示,但尚須進一步闡發。
其二,以膽主春生之氣作解釋。此重視陽氣的升發作用,肝膽雖同屬於木,主春升之氣,然肝膽這一對臟腑中,肝為陰,膽為陽。如金·李杲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所以十一臟取決於膽也。”就是強調了膽的升清宣發作用。《內經》重視陽氣的觀點不僅在《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有所體現,而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更為明顯。如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同時,相火學說中也很重視膽,《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膽與肝連,司相火,……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則在膽腑。……膽中相火,如不亢烈,則為清陽之木氣,上升於胃。”這就把膽主清陽之氣與寄居相火相互貫通了。由此可見,膽主陽氣的振奮,參與陽氣的旋運機制,包括通達和升發諸臟腑之氣機,膽都有其調節的功能。但是李念莪注《素問·舉痛論》說:“肝木主春升之令。”說明肝臟亦主春生之氣,非獨膽腑。
其三,以膽氣助正抗邪作解釋。如程杏軒引《醫參》說:“勇者氣行則止,怯者著留為疾。經言最宜旁通。凡人之所畏者皆是也,遇大風不畏,則不為風傷;遇大寒大熱不畏,則不為寒熱中;飽餐非出於勉強,則必無留滯之患。氣以膽壯,邪不可干,故曰十一臟取決於膽也。”《醫參》所謂“氣以膽壯,邪不可干”,於經義難以相吻合,因為人之勇怯以及正氣的強弱,不僅與膽有關,而且同心、肝等臟都有密切的關係。
其四,以膽主半表半里,能通達陰陽作解釋。如《類經·藏象類》說:“足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恆之腑,所以能通達陰陽,而十一臟皆取決乎此也。”此以足少陽經脈為注,但經脈雖內屬於臟腑,而二者畢竟有別,故此注有牽強之感。
其五,以“膽是元陽,是十一臟之父”作解釋。如郭學本在《易道與人生》2015年第二輯中運用易學及道教的有關知識論述了人體的起源是膽,膽與自然的對應與互動,膽對應天上的“玄”,地上的“化”,人體的“道”,是起始。天上的“玄”是萬物的起始,是“眾妙之門”,是元始之氣。
近來又有人認為:“十一臟取決於膽”,即是十一臟取決斷於膽,與《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義同;膽對臟腑的決斷作用主要是針對神志活動而言;膽通過影響心神而決斷十一臟。
此外,亦有人對《內經》“十一臟取決於膽”的論點及後世的解釋提出質疑。認為如果認定“十一臟取決於膽”,就不得不隨意擴大膽的功能,拔高膽的地位,此與《內經》原意相悖。因而提出質疑,認為其是衍文或誤字,並提出勘誤。
以上多種觀點解釋“十一臟取決於膽”,其認識尚難統一,有待學者們進一步探討。

膽為奇恆之腑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素問·五臟別論》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內經》述膽既是六腑之一,又屬奇恆之腑。六腑總的功能特點是“傳化物而不藏”(《素問·五臟別論》)。膽貯存並排泄膽汁,“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難經正義·四十二難》),因膽有參與“傳化物”的功能特點,故膽屬於六腑之一。但膽並不直接接受水谷,也不直接傳化糟粕,《素問·五臟別論》稱“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指出膽與其他五腑(即傳化之腑)的不同。而膽中所藏的膽汁被稱為“精汁”,膽有“藏精氣”的作用,如《類經·藏象類》說:“然膽居六腑之一,獨其藏而不瀉,與他腑之傳化者為異。”故又屬於奇恆之腑。
然而現代有人認為,六腑的特性是“傳化物而不藏”,奇恆之腑的特性是“藏而不瀉”,膽為“兩棲之府”,即既屬六腑,又屬奇恆之腑,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特性不應出現於同一個器官。在《內經》原文又出於同一篇,即《素問·五臟別論》,這種自相矛盾現象只能說明,其中必有文字之誤。認為《素問·五臟別論》關於奇恆之腑的原文中的“膽”,當為“卵”字之抄誤。其理由之一是:奇恆之腑的“奇”,是無相合配偶的意思,觀奇恆之腑中其他的器官都符合這一定義,而膽則與肝臟相合,構成一對陰陽表裡關係,和其他的臟腑相合表裡關係一致。之二是:膽雖藏“精汁”,卻不是久藏而不泄,在肝氣的疏泄作用下,必須排泄出去,這一點與膀胱對小便的貯存和排泄相似。膀胱“津液藏焉”,在腎氣的作用下,“氣化則能出矣”。故膽應與膀胱歸屬相同。之三是:驗之臨床,膽汁不應“藏而不瀉”,若真的是“藏而不瀉”,反而要郁滯為病,諸脅痛、黃疸即因此而成。之四是:奇恆之腑中有女子胞,卻沒有提到男子相應的器官。如果將膽改正為“卵”,指男子外生殖器(睾丸),則一方面解決了膽的歸屬的疑難問題,同時又補充了男子的奇恆之腑比女子少一個的缺憾,使《內經》在對男女臟腑器官的敘述上達到完善。之五是:奇恆之腑所藏之精,其實皆是腎精所化。女子胞,男子“卵”,都是人體的生殖器官,其所藏之精,皆來自於腎。腎精充足,產生天癸,再促使女子發生月經,男子產生精液,男女和合,便能生育後代。
另有人也認為膽不應屬於奇恆之腑,《素問·五臟別論》所論述奇恆之腑中的“膽”,應是“膻中”之誤。其根據之一是:膽、膻二字的字形易誤。“膽”是“瞻”的簡體字,這個簡體字至少在唐代已經有人使用。而“膻”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人把它簡化成“膽”。經文在古代傳抄中,把“膻中”寫成“膽中”,去掉了“中”,就成了“膽”。之二是:膻中亦為“府”。如王冰註釋《素問·經脈別論》“毛脈合精,行氣於府”時說:“府,謂氣所聚之處也,是為氣海,在兩乳間,名曰膻中也。”之三是:奇恆之腑,《素問·五臟別論》稱為“地氣之所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通於嗌。”膻中又名叫“嗌” 。

常見病


膽囊炎

膽囊炎是細菌性感染或化學性刺激(膽汁成分改變)引起的膽囊炎性病變,為膽囊的常見病。在腹部外科中其發病率僅次於闌尾炎,本病多見於35~55歲的中年人,女性發病較男性為多,尤多見於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婦女。

膽結石

膽結石又稱膽繫結石病或膽石症,是膽道系統的常見病,是膽囊結石膽管結石(又分肝內、肝外)的總稱。膽結石應以預防為主,發病後應即時治療,一般有非手術及手術治療兩類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