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東鄉

鎮東鄉

鎮東鄉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中部偏東淺山區地帶,距縣城25公里。南與龍泉鎮接壤,北與窪興、黑山兩鎮相連,西與華山鄉毗鄰,東與木蘭縣相通。

簡介


鎮東鄉位於巴彥縣的東北部,北與窪興鎮相連,南與龍泉鎮相連,西與華山鄉毗鄰,東與木蘭縣新民鎮接壤。鎮東鄉地勢西高東低,年活動積溫為2350℃,無霜期為130天,年降水量為600毫米左右。少凌河從鄉內流過,把鎮東鄉分為東西兩半,這裡地貌多樣,既有秀麗的山川、又有廣袤的平原,形成了全鄉“三山、一水、六分田”的格局。
鎮東鄉從清朝咸豐年間先民圍獵墾荒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有鎮守東荒之稱故曰“鎮東”。居民以漢族為主,少部分是滿族回族、蒙族等少數民族。鎮東鄉民風淳樸,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革命的老區,抗日民族英雄張甲洲在此出生,並在他的出生地張家油坊屯舉起抗日義旗,點燃了中共武裝抗日的烽火。共和國中將傅秉耀從這裡走向軍營。
鎮東鄉物產豐盛,地下礦藏富饒,是巴彥東部的主要產糧區,富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發源於木蘭縣的少陵河,在鎮東鄉流長30多公里,因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沖積平原,是水稻的主產區。這裡夏季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被稱為旅遊避暑聖地;冬季千里冰封銀裝素裹,有林海雪源之大美風光。
全鄉共有4個行政村、46個自然屯、73個村民小組、5462戶、21517口人、9753個勞動力,總耕地面積133560畝。鄉域面積132平方公里。2012年全鄉社會總產值實現2.9億元,比上年增長7%;糧豆薯總產達到88641噸,比上年增長5.5%;農業總收入實現11274萬元,比上年增長4.4%;勞務輸出總收入實現5130萬元,比上年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6960元,比上年增長8.4%。

地理環境


地勢為東西高、中間低,少凌河從境內由東北向西南流經3個村、22個自然屯,形成土質肥沃的衝擊小平原。年活動積溫2240攝氏度左右,無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

經濟


2004年,全鄉社會總產值實現1.73億元;糧豆薯總產實現37632噸;農業總產值實現5530萬元,其中畜牧業產值實現2400萬元,多種經營總收入實現560萬元;鄉鎮企業年產值57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3220元。為增加農民收入,鎮東鄉依據本地資源優勢,確定了“豬打江山、牛座殿,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發展思路。在“豬”經濟上,全鄉共組建養殖協會3個,扶植養豬專業屯15個,發展養豬專業戶500戶,新建標準化豬舍352棟,建築面積達16217平方米,生豬飼養量突破70000頭。2005年,預計全鄉生豬年飼養量達到10萬頭,使全鄉經濟總量比2002年翻一番,實現三年再造一個鎮東鄉的發展目標。
石棚山在鎮東的東南部,系蒙古山的余脈,富大山的原身;西面猴石山矗立在巴興(巴彥至興隆鎮)東線公路兩側,與石棚山形成犄角之勢。特別的環境賦予特殊的資源,這裡盛產老蕨菜、串地龍刺五加五味子等很多山野菜和山產品。

社會


鎮東鄉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擁有寶貴的人文資源。這裡是抗日英雄張甲洲的故鄉。幾十年來全鄉人民弘揚先烈精神,勤奮敬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全鄉中小學校舍全部實現了磚瓦化,教育的資源配置和內部結構更加優化。計劃生育工作不斷加強,全鄉群眾的生育觀念有了根本轉變,計劃生育率達到92%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村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村容村貌有了新的改觀。鄉村屯道路經過不斷整修,現已全部達標,並形成了循環網,達到了村村相通,屯屯相通。各種公益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全鄉共安裝程式控制電話1620部,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40%,新打自來水井16眼,使全鄉群眾飲上了純潔的水。各種基礎設施的投入逐年增加,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逐年改善,隨著多種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和法制建設的深入,村民的道德水準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全鄉社會穩定、政治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沿革


鎮東鄉一帶,清末民初,先後隸屬巴彥州和巴彥縣管轄。東北淪陷后,1939年1月,設鎮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1月,劃歸窪興區管轄,1950年改為第七區,1955年6月復稱窪興區。1956年3月,並村划鄉,設置鎮東鄉。1958年9月,改稱鎮東人民公社,同年11月併入窪興公社。1959年4月,從窪興公社劃出復設鎮東公社,同年底又併入窪興公社。1961年4月,再次從窪興公社劃出成立鎮東公社。1984年2月,改為鎮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