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蟬
盛行於西漢晚期的玉器
寶應白玉蟬
據考古專家介紹,從該墓葬的規格和葬制推斷,該漢墓應為漢代王侯或等同於王侯的貴族類墓葬,墓葬主人的屍體早已腐爛,僅剩下骨架,在骨架中發現的一塊“白玉蟬”,專家介紹,這塊“白玉蟬”大有來頭,漢代王侯貴族和達官貴人認為,人死了可以再“生”一次,只要將一種經過精細加工的白玉質地的蟬形物品“含”在死者口中,就能得到“重生”。專家表示,寶應出土的“白玉蟬”材質取自新疆和田玉,造型栩栩如生,雖然已有2000餘年歷史,玉質仍然溫潤透明,如此造型和材質的玉器,即使在漢墓出土眾多的揚州地區,也是首次發現。
這件漢白玉蟬長5.7厘米,寬2.9厘米,,是用和闐上等白玉琢雕而成。蟬作扁平狀,以簡練挺勁的“漢八刀”勾勒出高額、突眼、寬頸、翅翼等,造型準確,寫實性強。身部厚實,邊緣漸落。腹下皮紋橫線條衝破豎線條,線頭見鋒。皮紋有12道,屬漢蟬皮紋之最。雕工極其規整,線條凝練挺拔,推磨技巧頗見功底,蟬身平潔,光可鑒人,1988年甘泉姚庄102號西漢墓出土。
如江蘇寶應縣成功發掘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高規格漢代“王侯級”墓葬,出土的一批有價值的漢代文物中,一件貴族喪葬用品“白玉蟬”十分罕見。
玉呈青黃色,帶黃褐色皮沁,具有玻璃光澤。蟬體扁平,頭部微突,以簡練的漢八刀雕刻玉蟬的整體輪廓,翼端尖銳,為漢代葬玉口含。
和田青白玉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