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鎮

河南省淅川縣下轄鎮

河南省淅川縣老城鎮位於縣城西南23千米處,丹江口水庫北岸上游。北與金河鎮搭界,東與馬蹬、上集接壤,西與大石橋鄉相鄰,南與盛灣鎮滔河鄉隔丹江河相望。全鎮土面積117平方公里,現轄21個行政村,23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中1.9萬人。老城鎮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是淅川縣移民大鎮。南水北調老城鎮外遷人口1.6萬,大部分搬遷到河南省新鄉市、河南省開封市、河南省南陽市、大部分人員是為建丹江口水庫的第三次、第四次搬遷。“故土難離”但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南水北調”一盤棋,戀戀不捨離開了故土。

徠“南水北調”的老城鎮:搬遷涉及的村有:武家洲村、險峰村、官福山村、岵山鋪村、楊山村、獅子崗村下灣村、裴嶺村、葉溝村、安窪村、小街村、陳嶺村、石家溝村、新建隊村、穆山村、石門村、七里村。搬遷之前全鎮共有25個村。搬遷后剩下21個村,其中岵山鋪村、獅子崗村、新建隊村、安窪村四個行政村永遠從老城鎮這塊版圖上消失了。

歷史沿革


淅川老城鎮
淅川老城鎮
老城鎮山青水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才輩出。舜帝時為堯子丹朱封地,丹朱陵即在今天老城鎮石門村,春秋時是楚文化主要發祥地,楚國大夫屈原登岵山憑弔寫下千古不朽詩篇《國殤》,明代史部尚書彭凌霄即為老城鎮安窪村人,春秋時的“丹陽大戰”、南北朝時的馬圈大戰、宋末的宋金之戰和明清兩代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劉鄧大軍李先念率部突圍、搶渡丹江、挺進西北以及淅川縣城解放等重大歷史事件,都在此留下了刀光劍影之遺跡。

地理環境


氣候

丹江河畔
丹江河畔
老城鎮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屬於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度,年平均降水量1000㎜左右,年均日照時數2046小時,無霜期228天。

行政區劃


新農村
新農村
轄21個村委會。
村委會秧田村險峰村楊山村下灣村王嶺村石溝村武家洲村小街村裴嶺村陳嶺村葉溝村王溝村泉溝村馬溝村種子坪村黑龍泉村官富山村穆山村石門村秧地溝村七里村

人口民族


移民遷安

老城鎮穆山移民新村
老城鎮穆山移民新村
2009年8月21日試點獅子崗村遷至新鄉市原陽縣原武鎮541戶145人,打響了全省試點移民第一仗。
2009年8月25日試點獅子崗村遷至新鄉市原陽縣原武鎮,420戶105人,完成了全村250戶、961人外遷任務。
2010年7月1日,安窪村遷往新鄉市獲嘉縣史庄鎮97戶、417人,老城鎮第一批移民正式啟動。
2010年7月3日,險峰村遷往新鄉市封丘縣陳橋鎮217戶、894人。
2010年7月7日,小街村遷往新鄉市延津縣城關鎮104戶、435人。
2010年8月10日,岵山村,遷往新鄉市延津縣胙城鄉161戶、685人,
2010年8月12日岵山村,遷往新鄉市延津縣胙城鄉123戶、558人。
2010年8月15日,下灣村,遷往新鄉市原陽縣福寧集鎮141戶、607人.
2010年8月18日,下灣村,遷往新鄉市原陽縣福寧集鎮120戶、531人。
2010年8月21日,新建村遷往新鄉市原陽縣福寧集鎮170戶、693人,老城鎮第一批移民正式結束。
2011年5月11日,葉溝村,外遷至新鄉市延津縣良種場25戶96人,老城鎮第二批移民正式啟動。
2011年6月7日,秧田村、王溝村,遷至新鄉市獲嘉縣位庄鄉蘇章營安置點59戶259人。
2011年6月11日,石溝村、王嶺村,遷至新鄉市獲嘉縣董庄安置點73戶305人。
2011年6月13日,石門村遷至新鄉市原陽縣路寨鄉林場安置點169戶758人。
2011年6月17日,武洲村遷至新鄉市獲嘉縣太山鄉農場安置點191戶820人。
2011年6月20日,楊山村遷至新鄉市延津縣胙城鄉新興農場五分場151戶619人。
2011年6月23日,官富山村遷至新鄉市延津縣胙城鄉新興農場二分場安置點274戶1084人。
徠2011年6月27日,七里村遷至淅川縣厚坡鎮楊窩村161戶671人。
2011年8月8日陳嶺村遷往新鄉市封丘縣陳橋鎮縣林場272戶1222人;
2011年8月11日,穆山村外遷至鄭州市中牟縣雁鳴湖鎮小朱安置點157戶687人。
2011年,8月12日,陳嶺村遷往新鄉市封丘縣陳橋鎮縣林場外遷移民222戶824人。
2011年,8月15日裴嶺村遷往新鄉市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188戶790人,標誌著老城鎮二批移民的圓滿結束。

經濟


農業

老城鎮養殖業
老城鎮養殖業
以種植、畜牧養殖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紅薯、水稻、綠豆、大豆等十餘種糧食作物,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400公頃左右,糧食總產量18000噸左右,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花生、煙葉為主,油料種植面積3000公頃左右,總產量7500噸左右,煙葉種植130公頃,總產量400噸左右,小辣椒種植面積157公頃,總產量900噸左右,全鎮黃牛飼養量2.5萬頭,生豬1.8萬頭,羊1.2萬隻,家禽30餘萬隻。林果業以仁用杏、花椒、油桃、薄殼核桃為主,經濟林果面積1.8萬畝,其中仁用杏林果基地1.2萬畝,核桃、花椒、柿子林果基地0.5萬畝,油桃基地0.1萬畝。農業年產值達1.4億元左右。

工業

工業生產以機械製造、彩印包裝、食品加工、地毯加工為主,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3家,分別為淅川縣益源肉製品有限公司、淅川縣寶林彩印有限公司、昭原機電公司,規模以上企業年營業收入達1.8億元以上,個體工業加工達550餘戶,全鎮工業年產值達6億元左右。

第三產業

老城風光
老城風光
三產主要以貿易零售業、餐飲、服務業為主,全鎮三產共有企業20餘家,三產個體戶300餘家,三產增加值0.5億元左右。
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地方財政預算收入6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

社會


鄉鎮概況

老城鎮是淅川縣老縣城所在地,位於河南省西南邊陲,豫、鄂、陝三省結合部,地處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北岸上游,距縣城23公里,X011線橫穿全境總人口3.6萬人,國土面積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萬畝,庫區消落地面積6萬畝,宜林荒山荒坡面積8萬餘畝,是淅川縣移民大鎮。
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全鎮涉及丹江口庫一期移民21個行政村,其中全遷村4個,分別為獅子崗、岵山鋪、安窪、新建村,總移民人口達1.6萬人,主要移民安置區為河南省新鄉市原陽、延津獲嘉封丘4縣和鄭州中牟縣,移民搬遷后,現轄21個行政村,23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中1.9萬人。

老縣城

淅川老縣城位置
淅川老縣城位置
淅川老城 建於明代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縣時,丹江繞城西、城南向東流去,老城呈正方形,圍以土城,后又陸續改建為磚城,在1939年3月,國民黨以焦土抗戰為由下令折除城牆,1949年淅川解放后又復築城牆。城區規模,以大十字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條主街道。東西街為商業貿易區,縣城西頻丹江,上溯達陝西龍駒寨,下游達老河口、襄陽、武漢、上海。現被丹江水庫淹沒。

獲得榮譽


老城鎮政府大院
老城鎮政府大院
鎮黨委、政府先後榮獲了省移民工作先進單位、省以法治省先進單位、市移民工作二等功、市反邪教工作先進單位、市信訪工作先進鄉鎮、市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市人口普查先進鄉鎮、縣移民工作先進單位、縣農建工程一等獎、縣公路養護一等獎、縣勞保工作一等獎、縣蓄牧工作先進單位、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縣維穩工作先進單位、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等20餘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