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頭村

廣西靈川縣九屋鎮轄村

江頭村,別名江頭洲,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九屋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靈川縣西北部的九屋鎮東北面秦皇古道上,坐東向西,村域面積1.97平方公里。

江頭村是周敦頤的後代以愛蓮文化為核心而建的村落,已有800多年歷史,四面環山,村內地勢平坦,村中歷史街巷、民居、門樓、祠堂基本保持傳統的建築形式,有180餘座620多間磚瓦結構民居,其中60%以上屬明清時代建築,反映出明清兩代文化與傳統工藝的特徵,該古建築群獲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內愛蓮文化、姑娘節被廣西壯族自治區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年12月,江頭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歷史沿革


江頭村始建於宋朝時期,已有上千年歷史。
元朝時期,江頭村村落已經初步形成。但規模較小,宅屋多聚於河畔。
明初,理學文化創始人周敦頤的後輩於自明朝洪武戊申年(1368年)周氏十四代後裔周秀旺攜一世祖周志軒從湖南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官虞部,宦遊西粵時進入廣西,先寄居在桂林府龍勝縣的牛頭寨,以後赴至靈川縣的九屋鎮(青獅潭鎮),於明朝弘志戊申年(1488年)建寨在上塘(又名埋頭坊,即今江頭村)。江頭村的周氏族譜記載了這一史實,但是在具體時間上有些許出入,始祖秀迄今已有二十二代,五、六百年歷史也。江頭周氏來此定居后,出仕者眾多,愛蓮家族日益鼎盛,外姓人陸續遷出,周氏成為江頭村第一大族。明朝末年,建一房、二房、三房香火堂。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至康熙五十六(1717年),靈川“廖三農起義”。江頭村明代民居部分被焚毀。清乾隆年間,重修二房香火堂、三房香火堂。清道光年間周啟運建造“五代知縣宅”,周啟烈建造“解元第”。清威豐年間周冠建“太史第”。清光緒八年(1882年)始建愛蓮家祠,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愛蓮家祠落成。清光緒年間,建“進士宅”。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3月18日,日軍燒毀江頭村祠堂及部分民居。民國年間,因失火燒毀同知府、解元府後兩進,不久重建恢復。民國年間,重修三房香火堂。
江頭村原名江頭洲,新中國成立后,改稱江頭村。文革期間愛蓮家祠的歇憩亭、祭祀殿、風雨亭等部分建築被毀;字廚塔、石碑坊、古墓等部分文物被毀。2001年至2003年止,江頭村村民出工籌資修復了村中巷道,重建字廚塔,豎立倒塌的貞節牌坊一座和沿河的古拴馬石樁。
2005年,靈川縣調整行政區劃,青獅潭鄉、公平鄉、九屋鎮三鄉鎮合併為青獅潭鎮,江頭村屬青獅潭鎮下轄。
2013年12月底,靈川縣調整行政區劃,重新設立公平鄉、九屋鎮,江頭村屬九屋鎮下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頭村位於桂林市靈川縣西北部的九屋鎮東北面,由江頭村、田尾洲、塗家莊、灌里四個自然村組成,地理坐標為東經110°15′58″、北緯25°32′02″,村域面積1.9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江頭村四面環山,村內地勢平坦,海拔181米,為丘陵地形。地貌為山間溶蝕平原,溪河縱橫,東西兩側山巒疊嶂,西北部高山連綿,為東江、西江發源地。周邊的峰叢山體多由石灰岩和白雲岩構成。
氣候
江頭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長東短。
水文
江頭村東側有護龍河、龍頸河、東江河三條河流,流水常年不斷。
江頭村
江頭村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江頭村選址體現了中國古代理想的風水擇地模式。村寨選址在秦皇古道上,坐東向西,按風水學的理論推究“擇吉而居”,“人財兩旺”。
村落選址中,自然因素包括水因素、土地因素、地勢因素,江頭村地處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的地方,村內地勢平坦,四周群山環繞,江頭村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江頭村選址的重要因素。社會因素包括交通因素、民族因素還有傳統村落注重的風水因素。
空間布局
江頭村布局呈半月形,背後有靠山—五指界;左右圍護的是黃家坡、仙人山、將軍山和九仙山;村前有護龍河、龍頸河、東江河等三道河水與沃田綠野,村前又有遠山—筆架山、印山、筆筒山作為對景呼應。
江頭村採用“天人合一”為基本思路,以山水作為自然屏障,在空間布局結構上,以一心兩帶多點的傳統風貌的布局形式。
“一心”指的是全村集中的公共活動中心,是承擔全村活動、聚會、休閑、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中心地塊。
“兩帶”,一是指以石板主街為重要的生活、交通樞紐的動態景觀帶。二是指村莊東面的風水古木林帶。
“多點”指的是村民居住建築圍繞著本家族的宗祠、廟宇等公共服務設施進行點式的布置,然後逐步的向周邊擴散,形成一個整體的發展。
建村智慧
江頭村村內迷宮巷的建築是江頭村人自衛而特意在村中央建的複雜多變的狹窄巷道。巷道是模仿諸葛亮的八卦陣而建造的迷宮巷,江頭村人在面對盜賊襲擊的時候,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進行轉移、疏散、逃遁和防禦。
江頭村
江頭村

人口民族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江頭村以漢族為主,有戶籍人口810人,常住人口680人。

經濟


江頭村以蔬菜、水稻種植為主。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江頭村村集體年收入1.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

旅遊


綜述
江頭村古建築群位於江頭自然村內,興盛於清代,至今已有六百四十餘年歷史,村內有清代奇特的“閨女樓”、“公子床”、“秀才街”、“舉人巷”,以及明代村民為防禦敵人進攻而有意構造的“迷宮”巷道。
愛蓮家祠
愛蓮家祠是江頭村古居民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座坐西朝東、五開間、六進深,青磚包牆硬山頂的畝磚構建築,佔地1200平方米,始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六年後落成。因江頭村村民的祖先周敦頤著有《愛蓮說》名篇、崇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而得名。
江頭村
江頭村
太史第
“太史第”為周冠所建,而周冠被譽為“清時桂林四大才子”之一。“太史第”位於進士街上,約建成於道光而是八年(1848年),從較遠處觀望,“太史第”整體的空間形象具有清心、雋逸之氣,比例和諧華美,尺度宜人。“太史第”予人印象深刻的,大體是它的院落布局,大門、山牆及鏤花。
江頭村
江頭村
閨女樓
閨女樓位於江頭村清代古建築群的西面,始建於清代,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清代建築。建築藝術和雕刻藝術,均代表著江頭村民居的特色。門窗形式多樣,木雕精美。並且少有的兩層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閨女樓是周氏族人專門為女孩讀書而特設的私塾室和閨房。
江頭村
江頭村
護龍橋
護龍橋位於愛蓮家祠東南面,因橫跨護龍河而得名。護龍橋是一座高4米、寬5米、跨徑8米、拱圈厚1米的敞肩拱式單孔弧形石拱橋,橋橫跨護龍河,東接字廚塔,西連夾石碑,已有200年歷史。此橋為一七品官出資修建,上橋4級階梯,下橋7級階梯,寓意為該官出任后,獲七品官位。橋拱頂端距水面4米,意為當官后要清廉公正才可“事事如意”。
字廚塔
江頭村字廚塔塔高15米,整個塔身為四角五層建築,塔座正方形,每層有磚卷拱窗,腰檐反翹,翼角挺舉,四角掛有銅鈴。塔身嵌置著鐫刻浮雕,繪有彩畫,結構精密,體魄宏大,高聳突出,氣勢壯觀,與愛蓮家祠相呼應相協調,是民族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江頭村
江頭村

交通


客車:從桂林汽車北站坐大巴到靈川,然後坐小巴直達。
自駕車:可在靈川北下高速,向青獅潭方向,沿路有路標。
江頭村村口門牌距離核心建築“愛蓮家祠”600米左右,駕車前往可以進門直走,內有停車場。古建築群都在“愛蓮家祠”附近。

代表人物


歷史人物
● 周敦頤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字茂叔,號濂溪,漢族,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作品《愛蓮說》具有重要文化意義。江口村是周敦頤的後裔之村,獨特的“科舉仕宦文化”和“江頭洲愛蓮文化”,顯示了江頭古民居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 周培正
周培正字敬亭,號立齋,又名周祖伯。乾隆丙戍三十一年(1766年)貢生。少時好學,研經史百家,成為歲進士。先後任浙江衡州府常山縣、四川梁山縣知縣,按察使。
● 周履泰
周履泰派名岐壁,字安軒。縣學附生,乾隆己亥(1779年)恩科舉人,嘉慶辛酉(1801年)大挑二等以教諭選平樂府昭平縣訓導,嘉慶十五年(1810年)調雒容縣訓導,癸酉年(1813年)截取知縣,選山西潞城縣知縣,后掉浙江任知縣。先後誥授文林郎、奉政大夫、誥贈中憲大夫、通奉大夫、榮祿大夫(從一品)。
● 周履謙
周履謙家名周岐璜,字斐谷,青獅潭鎮(九屋鎮)江頭洲村人。乾隆庚子年(1780年)廣西鄉試經元(中舉人第三名),大挑一等,歷任四川梁山、鹽源、黔江、羅江、開縣、南部等縣知縣。簡州知州,順慶府同知兼理大溪口通判。因立下軍功,升加一級,補雲南直隸州知州,又因賞戴花翎,補用知府。誥受“中憲大夫”(正四品),晉授“中議大夫”(從三品)。
● 周允齋
周允齋是翰林院士知府周紹劉的曾祖父。生於乾陵丁亥年(1767年)七月初一日。派名周履升,有名周岐珖,號周允齋,靈川縣六都江頭洲人。幼承家學,少年聰慧,讀書勤奮,是邑生。青年時以明經就職,歷任縣教諭,例授修職郎(正八品),累官天河縣(今廣西羅城縣)訓導至知縣,封誥文林郎,賜贈奉政大夫(正五品),同知銜。
● 周啟運
周啟運字鼎初,號景垣,又號炳齋,生於乾隆壬子年(1792年),卒於咸豐丑癸年(1853年),青獅潭鎮(九屋鎮)江頭洲村人。清朝嘉慶丙子年(1816年)廣西鄉試亞元,道光丙戍科(1826年)第二甲進士,朝考一等,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曾任過知縣,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兩江代理總督,官居正二品,誥封一品。
● 周冠
周冠譜名周廷鼎,字鼎卿,又號寶拙生,晚號拙叟,青獅潭鎮(九屋鎮)江頭洲村人。郡增生,道光已酉科(1849年)進士,是翰林院的庶吉士。授職檢討、編修,歷充國史館修,本衙門撰文署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校理,京察一等,加五品銜。歷充鄉試主考官,磨勘官,殿試彌封官,教習庶吉士,三次京察一等,升加三品銜。后調河南汝寧,覃恩二品封典。
● 周瑞琦
周瑞琦字秀奇,是周冠的兒子。幼時在“愛蓮家祠”讀“私塾”。青年時在北京大學學習,是學生的首領。大學畢業后,獎給吏部主事。民國四年(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機,向袁世凱政府提出的旨在獨佔中國的秘密條款。袁為了陰謀稱帝,派外交總長陸微祥,次長曹汝霖,司法總長章宗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激起了全國人民大規模的反日愛國運動。周瑞琦等一批愛國志士,揭竿擊起,組織發動學生立即起來反抗。民國八年(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數千人在天安門前集會,要求取消“二十一條”,懲辦賣國賊曹汝霖、陸微祥、章宗祥。會後還舉行了遊行示威,遭受軍閥政府的鎮壓。還將周瑞琦等三十多名學生進行了逮捕,並受到嚴重的迫害。周瑞琦寫下了絕命書留寄同學。
● 周澤潤
周澤潤祖父周廷召是國子監生,父親周錫齡,是清朝的恩貢生。周澤潤曾任本縣第六區城鄉董議長。在編寫《靈川縣誌》(民國十八年版)時,澤潤是要員之一。
● 周履恆
周履恆號作聖,又號方溪,乾隆壬子科房薦。歷任翰林院待詔,文史校對,知縣等職,同知銜、誥授庶吉士,賜贈奉政大夫,誥贈朝議大夫,覃恩晉贈通奉大夫。
● 周啟稷
周啟稷是周履謙之子,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辛卯科廣西鄉試亞元(舉人第二名),曾先後任直隸平谷(北京市),永安(福建)、順義(北京市)、香河(河北)等七縣知縣。
非遺項目
● 愛蓮文化
江頭村的“愛蓮文化”的形成主要是以周氏先祖周敦頤愛蓮理學說為精神理念:教化育人,提升人格,樹立為人道德規範,為官清濂為民和崇尚儒學,熱衷增智博學等一整套系統的治國持家,行事做人的愛蓮文化信仰。明朝嘉靖年間,周氏辦學育才,先後舉辦過《愛蓮書院》《保粹學校》等學堂私塾,在清朝時期建立了愛蓮堂,興建了愛蓮讀書院。依據先祖周敦頤創建的理學,周氏後裔周啟運創立了80句共320個字的《周氏家訓》,“六德、六行、從小誨教”,“祛邪傳儒、立身厚道、尊老愛幼”,“責谷務本”,“衣食儉樸”,“增知博學”,“仁慈隱惻”,“與人為善”,“報國務民”,“奉蓮指教”等,用以規範後人,立身處世。其中江頭村的古代建築、庭院構設、物品製作等方面,都留下了愛蓮文化的烙印,江頭村的古建築中,體現了周氏愛蓮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有愛蓮家祠、閨女樓、字廚塔、甲石碑、誥封碑、封贈匾等。2006年6月,“江頭村愛蓮文化”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姑娘節
有一個傳說:明清年間,江頭村有一位貧寒人家的女子叫苦妹,她生性善良,熱情大方,會種植青麻和養鴨子,並毫不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婚後,村裡人都叫她“滿姑”。有一年農曆五月十四,滿姑來到東山腳下放鴨子,取出心愛的木梳梳頭,天邊飛來一隻靈鳥將梳子叼走了。滿姑情急之下不停地追趕,來到東山岩洞口,她累得跑不動了,看見一塊潔凈的大石板,就坐上去歇息,不想竟從此成仙。為紀念這位心靈手巧的姑娘,村民將滿姑成仙之日定為“姑娘節”,並開展祭祀活動。姑娘節是江頭村特有的紀念東山於兌姑的節日慶典活動,一般是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十四日舉行。該活動分為三部分:首先是參加活動的人從愛蓮家祠出發行至東山的“滿姑”成仙處,並接回“滿姑”;其次是送“滿姑”回到成仙處,“滿姑”是選擇村裡的聰明漂亮,善良賢惠的女孩裝扮而成,她乘坐小轎,由眾人簇擁而行。接送“滿姑”的隊伍一般由獅子對打頭,接下來是秩歌隊、旱船隊,一路走一路表演;隊伍的後半部分是自願參加的村民,他們通常手提紙糊的吉祥物,如蓮花、鋰魚、蜻蜓等;活動的第三部分是舉行家宴,村民們先給祖宗牌位上香,鞠躬,然後再品嘗江頭村的特產佳肴。2012年5月,“姑娘節”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頭村
江頭村

獲得榮譽


2012年12月,江頭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