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

書法家

王興,男,1974年生,河北遷西人,研究生學歷。現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刻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山東泰山書畫院理事。

基本情況


王興,男,1974年生,河北遷西人,研究生學歷,1991年入伍,2004年轉業。自幼愛好書法,擅長歐楷,追法二王,數年臨池不輟,作品多次獲獎。現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刻藝術家協會 理事、山東泰山書畫院理事。

書法觀


書法是線條藝術,源於我們祖先的生活需要,成於對自然的無限追求與理性升華,是中華民族值得特別驕傲的瑰寶。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完整的書法發展史。在計算機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隨之改變:國家不再以書取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變得簡單而陌生,提筆忘字、不通曉漢字的書寫規則成為今天炎黃子孫的通病。作為有責任感的中國人,應該熱愛書法、以書法為榮,力求把字寫得準確、美觀,在實用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使書法這門中國獨有的藝術不斷發揚光大,為祖國文化安全、優秀文化的繼往開來盡自己應盡的責任。

在中國,書法永不過時

有人認為,當書法進入21世紀,受到“鍵盤時代”的衝擊,書法的實用功能被大大減弱,甚至認為書法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個人以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第一,書法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大家都知道書畫同源,優秀的繪畫作品不僅深受人們喜愛,還有著相應的經濟價值,在家庭中掛上繪畫作品,總會烘托一種文化氣氛。但是,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攝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繪畫,而攝影本身也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但是,家裡房間懸掛的書法作品是無論如何不能用電腦列印或者攝影的字來代替的。可見,書法仍然具有實用功能,只不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選擇的手段增多了。第二,書法具有廣泛性。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文字記載的,從最初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開始,我們古代先賢留下的金文、碑刻、墨跡等,都是書法珍寶。這些珍寶無論到哪裡,都是受到極高的禮遇、令人推崇備至。比如王羲之的《孔侍中帖》、《二謝帖》和《喪亂帖》等分別藏於日本前田育德會和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孫過庭的《書譜》等則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西方的很多博物館都收藏了中國書法作品。在大英博物館和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大量敦煌書法,此外還有一些珍貴的唐代拓片,如歐陽詢的《化度寺碑》(英國)和柳公權的楷書《金剛經》拓片(法國)等。可見,喜愛中國書法的人遍布全世界。第三,書法具有渲染性。西方收藏家收藏中國文物和藝術品,首先是從器物開始,以後才逐漸擴展到書畫。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從莫高窟騙購走大量敦煌寫本。由此,西方收藏家才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國書法。西方收藏中國書法的歷史如此之短,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語言問題,二是西方並沒有相對應的藝術形式。不過,近數一個世紀以來,西方對中國書法的收藏和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已經深刻認識到,中國的文物大多與書法相關聯,或者直接有書法表現,或者經過書法記載信息,這使得西方人看到中國書法有著極其重要的基礎和信息表達作用,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同時通過中國人對書法的頂禮膜拜,更使他們感覺到中國書法的神秘和無窮魅力。可見,中國書法一旦被人們所接受,就打開了研究和收藏的閘門,一發不可收拾。

正確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係問題

創新必須以傳承為基礎,傳承則以創新為目的。書法是傳統文化,其精髓和內涵博大精深,是一個人一輩子也學不完的知識寶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古人,是學書者的不二法門,這是正路,也就是“傳承”;當一個人學習達到一定的程度或者一定的境界的時候,必定會在這個基礎之上,自然而然地出現自己的因素。這種自然狀態下的、在學習傳統基礎之上的自己的因素就是我們所講的“創新”。可見,創新是有條件的、是有限的,但創新的成果卻是無限的、任意發揮的。第一,在創新上有先賢的成功模式可供借鑒。孫過庭說:“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鍾張之餘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有乖入木之術”,就是在傳承方面尚未達到理想狀態;“無間臨池之志”,是指仍不失古人努力學習的勁頭。可見,只求複寫傳統的“傳統唯美主義”或脫離優秀傳統“創新”的“流行主義”,對發展書法藝術來講都是偏頗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弘揚書法藝術要尊重歷史,跟上時代,師古為根,師法自然。哪一位古人不曾是今人?哪一位今人不終將成為古人?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第二,應避免塗鴉式“做字”。書法藝術流行數千年,無一不源於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要。所以在當代視野下,書法要發展就必須創新。書法藝術需要創新,就要把握時代脈搏,通過探求字形、用筆的變化,強調字內功與字外功相結合。但是,應該避免一味的玩塗鴉的“技巧”處理,不要刻意的畫字去追求拙樸,字是寫出來的,不是“做”出來的,如果連基本的楷書都寫不好,你去創新,只能是“做”字,做使人不認識,只能是刺激人們視覺的墨塊。孫過庭說,“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書法學習只有在學傳統的基礎上,率真地展現自己的性情以實現“創新”,正如李白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第三,創新應該做到“今不同弊”。書法是藝術,有強勁的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高科技迅速發展、計算機普及使用、辦公的自動化,最終也不能代替書法,只有人才能把書法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筆墨當隨時代,各種流派爭奇鬥豔,是21世紀書法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21世紀是東西方經濟、文化等多方位交流與發展時期,書法藝術創新、改革,其精神應當符合歷史新潮流的特徵和審美追求。但是中國書法的突破創新很難,非一日之功可以達到,需要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千萬不能急於求成、浮躁冒進,隨意標新立異,否則一定會適得其反。

藝術特色


其楷書主要取法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無間臨池之志、歷時20餘年。同時,遍覽並深讀歷代習歐優秀作品,又得當代歐楷名家傳授,結體嚴謹、點畫精到、筆法純熟。用筆主張簡潔凝練、一氣呵成,筆法豐富、不拘一格,力藏筆鋒之內、盡現含蓄之美;其行草書取法二王,主攻《蘭亭序》、《十七貼》等,對米芾書法情有獨鍾,深受影響。主張臨習傳統、廣學當今,刻苦研讀啟功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藝術,在古樸、研美、骨力和磅礴中尋求切合點,在自然、隨意中體現法則。筆法有靈活有厚重,有多變有沉著,時而穩如泰山、時而輕掠浮雲,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氣韻貫通、耐人尋味。

學習書法心得


學習書法,首先應該對書法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崇敬之情;然後從基本功練起,不可逾越的是楷書(包括魏碑、隸書);行書則應以《蘭亭序》等集大成作品為範本,掌握基本的結構和筆法。在楷書、行書基本功具備的前提下方可練習草書。草書應該廣泛涉獵,不拘一格,可貫通整部書法史,最大限度地吸收優秀的傳統精華。同時,應該做到“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在今人的書法成就中汲取營養,再與自己所學相結合,形成自然狀態下自己獨到的風格。
王興楷書作品
王興楷書作品
王興書法作品
王興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