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留申群島戰役
阿留申群島戰役
阿留申群島戰役,是1942年6月3日——1943年8月15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艦隊為攻佔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西部諸島而實施的戰役。日本的目的是派遣登陸兵在中途島、基斯卡島和阿圖島突然上陸,攻佔各島,在決戰中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從而奪取太平洋的制海權,以達到在太平洋中、北部爾後作戰的戰略目的。戰役的主要突擊目標是中途島。
中途島位於太平洋中部,是北美和亞洲之間的海上和空中交通要衝,由周長24公里的環礁組成,陸地面積約5.2平方公里。1867年被美國佔領后,成為美國的重要海軍基地及夏威夷群島的西北屏障。1942年4月18日美軍杜立特航空隊空襲東京后,日本認為威脅來自中途島,遂決心實施中途島—阿留申群島戰役。珊瑚海海戰之後,日本聯合艦隊開始為奪取中途島(美國艦隊主要作戰基地)和阿留申群島西部基斯卡島和阿圖島準備戰役。
5月5日,日軍大本營下令攻佔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西部島嶼。日本聯合艦隊為實施這次戰役,日軍統帥部動用了海軍基本兵力:戰列艦11艘,重型航空母艦4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水上飛機母艦4艘,重型巡洋艦13艘,輕型巡洋艦9艘,驅逐艦66艘,潛艇22艘,大量掃雷艦、運輸船、油船和其他艦艇,以及飛機620架。上述兵力編成6個戰役編隊,由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統一指揮。海軍中將南雲忠一指揮的航空母艦突擊編隊(轄重型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12艘)和近滕信竹海軍中將指揮的登陸編隊(轄運輸船15艘載登陸兵5000名,輕型航空母艦1艘,水上飛機母艦、2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21艘)擔任主攻。海軍中將細萱戊子郎指揮的北方編隊(轄輕型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12艘,潛艇6艘,運輸船4艘,及其他艦船載登陸兵2450名),負責奪取阿圖島和基斯卡島。26—29日,各編隊先後由本土啟航,預定於6月4日對中途島發起進攻。
為避免美國艦隊突然出現,日軍潛艇事先在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附近海域游弋。日軍統帥部認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具有重大意義,所以十分重視戰役偽裝,但卻過高地估計自己無線電通信的隱蔽程度。5月中旬,美軍掌握了日軍密碼,查明日軍企圖,並採取了必要對策。美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調集航空母艦3艘(艦載機230多架)及其他作戰艦艇約40多艘,組成第16特混艦隊(斯普魯恩斯少將指揮)和第17特混艦隊(弗萊徹少將指揮),在中途島東北海域展開,隱蔽待機。同時,19艘潛艇部署在中途島附近海域,監視日艦行動,並部署了半徑為700海里的遠距離航空兵偵察。該島本身也加強了防務,海岸和附近水域業已佈雷,高射炮兵和野戰炮兵均有加強。
日軍企圖在阿留申群島方向提前一晝夜開始行動,藉以迷惑和吸引主要突擊方向的美軍。6月3日,日本海軍中將細萱戊子郎率北方編隊(航空母艦2艘、艦載機82架、其他作戰艦艇29艘)對阿留申群島的荷蘭港海軍基地發起突擊,戰役由此開始。第二日,日軍再次突擊,使岸防設施遭到嚴重破壞。6月6日,日軍登陸兵在基斯卡(1250人),7日在阿圖島(1200人)先後登陸,未遇抵抗即佔領兩島。
但日軍在中途島作戰不利。中途島海戰的結局是,日軍損失重型航空母艦4艘(“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重型巡洋艦1艘,飛機332架(其中280架隨航空母艦一起沉沒),另戰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1艘、驅逐艦3艘和運輸船1艘被擊傷。人員損失3500名。美軍損失航空母艦1艘("約克城"號)、驅逐艦1艘、飛機約150架(其中30架毀於中途島基地),人員307名。
美軍為收復阿留申群島西部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於1943年5月—8月進行了登陸作戰。1942年6月,日軍佔領阿圖島和基斯卡島。為加強阿留申群島的防禦,日軍改編並擴充了北海守備隊。至1943年4月,駐阿圖島日軍增至2500人,基斯卡島增至6000人。美軍首先對上述島嶼實施海上封鎖,以切斷其同日本本土的聯繫,隨後決心由阿留申地區司令T.C.金凱德海軍少將指揮收復這兩個島嶼。據偵察,阿圖島日軍防禦較弱,遂決心繞過基斯卡島首先進攻阿圖島。登陸編隊由F.羅克韋爾海軍少將指揮,轄戰列艦3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19艘、護航航空母艦1艘和運輸船5艘,由飛機近250架擔任空中支援。登陸部隊為美第7步兵師。
5月11日拂曉,美軍開始航空火力準備。10時30分,第7師在艦炮火力支援下開始登陸,一部從阿圖島北岸登陸,主力從南岸的馬薩克斯灣登陸。守島日軍因受美軍炮火壓制,被迫撤至預備陣地。美軍兩支登陸部隊粉碎日軍輕微抵抗后南北夾擊,會合後向東追擊。日軍在孤立無援情況下,憑藉隱蔽火力點頑抗。美軍進攻受阻,進展緩慢。5月底,日軍退守北岸高地,遭美軍艦炮轟擊,傷亡慘重。30日拂曉,殘餘日軍150人突入美軍陣地,被全殲。此戰,美軍以亡600人、傷1200人的代價收復阿圖島。6月底,美軍開始對基斯卡島進行航空和艦炮火力準備。守島日軍鑒於處境孤立、難以防守,於7月29日前在濃霧掩護下陸續撤離。美軍未察覺日軍撤退,從8月1日起對該島進行106次轟炸和15次艦炮射擊,於8月15日在該島登陸。此役,美軍首次採用越島進攻戰術收復阿留申群島,消除了日本對北太平洋及阿拉斯加的威脅,揭開局部反攻的序幕,為包圍和攻擊日本本土建立了前進基地。
中途島—阿留申群島戰役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數量對比。短時間內,日軍僅剩重型航空母艦1艘再役(祥鶴號還在維修)、輕型航空母艦4艘,雖然美國在此役中,損失飛行員數量超過日方,但其優秀培訓制度,輪訓制度讓其整體飛行員素質不降反升。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戰役表明母艦航空兵在海戰中的作用增大。此次戰役改變了太平洋地區的兵力對比,美國艦隊已居優勢:日軍只剩有重型航空母艦2艘和輕型航空母艦4艘,而美軍則有重型航空母艦3艘。但美軍司令部無力大舉進攻。在1943年秋季以前,太平洋作戰行動明顯減少。
中途島—阿留申群島戰役的特點是,雙方艦隊的主要戰鬥接觸是在艦炮射程以外進行的。雙方戰役編隊接敵距離為150海里,主要突擊力量是母艦航空兵。
日本艦隊的慘敗是日軍統帥部的錯誤造成的,把希望過份地寄托在實施戰役的突然性上;並且過高估計己方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同時在兩個戰役方向作戰,兵力分散;情況判斷錯誤,認為美國航空母艦來不及向戰區集結;通信技術落後,缺乏周密的海上偵察,直至關鍵時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艦的位置;戰場指揮不當,決心多變。美軍獲勝的原因是掌握日軍進攻企圖,及時集結兵力待機;在魚雷機大部損失的情況下,轟炸機連續俯衝轟炸,除了飛龍號以外,導致日軍第二攻擊波全部葬身於機庫內,航空母艦被徹底摧毀。但雙方在組織戰術偵察方面都不夠周密,故對戰鬥進程影響極大。如6月4日,美軍飛機在一次戰鬥接觸中,幾分鐘內就擊毀日本重型航空母艦3艘。這是由於日軍重視進攻而忽視海上偵察,僅憑幾架又老又慢的水上飛機,探尋美艦蹤跡,亦未查明美軍航空母艦的位置。而日軍潛艇比預定時間晚3個晝夜,即於6月4日才進入陣地,而這時美軍航空母艦編隊已越過潛艇警戒線,並在中途島東北300海里處隱蔽展開。日軍飛機僅在航空母艦重新裝彈準備第二次突擊中途島時,才發現美國航空母艦。因技術和協同緣由,美軍司令部組織偵察未完全到位,對已發現的日軍航空母艦編隊未能不間斷的監視,致使美軍不能為航空兵突擊群指示目標。因而航空兵突擊群被迫自行搜索海上目標。結果,突擊群不得不在無戰鬥機掩護情況下,被迫採用小批分散攻擊來代替密集突擊。美軍本可以使日軍遭到更大損失,但由於多種原因。6月5日晨,日本艦隊開始西撤,美國艦隊卻向東朝中途島駛去,以為日軍在該島登陸。當美軍司令部查明情況,為時已晚,再行追擊,戰果甚微(日重型巡洋艦“三隈”號因被擊傷掉隊,脫離艦隊主力,6月6日被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