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紅碎茶

雲南紅碎茶

雲南紅碎茶具備獨特風格。它的原料芽葉肥壯,葉底柔軟,持嫩性好,其主要內含物如水浸出物、多酚類、兒茶素含量均高與國內其它優良品種,是中國著名的紅茶良種。雲南紅碎茶香氣高銳濃郁,湯色紅艷明亮,滋味濃厚強烈,加乳后呈薑黃色,味濃爽,富有刺激性。品質優異,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歷史背景


紅茶起源於19世紀80年代,我國生產的工夫紅茶在國際市場上曾占統治地
雲南紅碎茶
雲南紅碎茶
位。19世紀我國的紅茶製法傳到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它們仿效中國紅茶的製法又逐漸發展成為將葉片切碎后再發酵、乾燥的紅碎茶
紅碎茶是國際市場上銷售量最大的茶類,占國際茶葉貿易總量的90%左右。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才開始試製紅碎茶。其中雲南、兩廣和海南用大葉型品種生產的紅碎茶品質較好。
國外紅碎茶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其產量的總和佔世界紅碎茶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且質優價高。

生長環境


雲南省西南部,在瀾滄江怒江兩大水系之間。這一帶群
雲南紅碎茶
雲南紅碎茶
山聯疊,峰巒環峙,氣候溫和,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雨量充沛,每到雨季,睛雨無定,雲霧朦朧;土質深厚濕潤而肥沃,為“雲南紅茶”品質優異提供了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品質特徵


其初制工藝的特點是在條紅茶加工工序中,以揉切代替揉捻,或揉
雲南紅碎茶
雲南紅碎茶
捻后再揉切。揉切的目的是充分破壞葉組織,使干茶中的內含成分更易泡出,形成紅碎茶滋味濃、強、鮮的品質風格。紅碎毛茶經過精製后,成為供出口的紅碎茶,包括葉茶、碎茶、片茶末茶四個花色。
葉茶:是短條形紅茶,常有金黃毫;
碎茶:是顆粒形紅茶,是紅碎茶的主體產品;
片茶:是小片形紅茶,滋味濃度不
如碎茶;
末茶:是細末狀紅茶,沖泡后茶汁易浸出,滋味濃強度較大。
紅碎茶可直接沖泡,也可包成袋泡茶后連袋沖泡,然後加糖加乳,飲用十分方便。由於紅碎茶的飲用方式較為特別,與其他茶類一般採用清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品質強調滋味的濃度、強度和鮮爽度,湯色要求紅艷明亮,以免泡飲時,茶的風味被糖、奶等兌製成分所掩蓋。
紅碎茶產地
雲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
紅碎茶製作工藝
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

製法


傳統製法紅碎茶
製法
製法
指按最早製造紅碎茶的方法,即萎凋后茶坯採用“平揉”、“平切”,后經發酵、乾燥製成的。這種製法產生葉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種產品,各套花色品種齊全。碎茶顆粒緊實呈短條狀,色澤烏黑油潤,內質湯色紅濃,香味濃度好,葉底紅勻。該類產品外形美觀,但內質香味刺激性較小,因成本較高,質量上風格難於突出,中國僅很少地區生產。
轉子製法紅碎茶
是指在揉切工序中使用轉子機切碎的紅碎茶。中國轉子機製法繫於70年代先後在廣東英德、江蘇芙蓉等地率先採用的,英德仿照洛托凡機製成首批轉子切茶機,制出中國策一批轉於型紅碎茶,江蘇芙蓉參照絞肉機原理製成的轉子切茶機相繼問世。製法上均系先平揉后切碎,後來卧式揉捻機出現,部分廠(場)聯裝成自動流水線。將萎葉進卧式揉捻機“打條”,再經轉子機切碎,避免平面揉捻機不利聯裝的缺點。該法所制的紅碎茶,亦生產葉茶、碎茶、片茶、末條四類產品。其中碎茶外形緊卷呈顆粒狀,重實勻齊,色澤烏潤或棕黑油潤,內質湯色濃亮,香味濃較鮮,具有較強的刺激性,葉底勻齊紅亮。該茶除具有外形美觀和色澤烏潤的優點外,內質濃強度較傳統紅碎茶好,而且成本較低。現我國大部分國營茶場茶廠都按此法生產。洛托凡製法屬此類。
T.C製法紅碎茶
是指揉切工序採用C.T.C切茶機切碎製成的紅碎茶。C.T.C切茶機(CrushingTearingCurling)系英國W.麥克爾徹(W.Mckercher)於1930年發明的一種切茶機,1959年引進兩台,因缺少配套機械,未能製成正式C.T.C產品。1982年海南島南海茶廠引進整套C.T.C製法的機械,正式開始中國C.T.C紅碎茶的生產。7D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製造C.T.C類機,但尚未能大面積地推廣。C.T.C製法紅碎茶無葉茶花色。碎茶結實呈粒狀,色棕黑油潤,內質香味濃強鮮爽,湯色紅艷,葉底紅艷勻齊,是國際賣價較高的一種紅茶。
L.T.P製法紅碎茶
是指用勞瑞式(LaurieTeaProcesser)的錘擊機切碎的紅茶。L.T.P茶機的結構,主要由機芯、機座和傳動三部分組成。機芯上裝有轉盤和9組刀片、31組錘片,每組刀、錘片均為4塊,共160塊,機芯主軸以2300轉/分的高速旋轉進行錘切作業。當萎凋葉進入機腔破碎區后,受40組刀錘片強烈的錘切而被擊成粉末狀,並在機腔內旋轉形成膠結顆粒后噴出機腔。L.T.P茶無葉茶。碎茶顆粒緊實勻齊,色澤棕紅,欠油潤,中低檔茶顯枯滯。香味鮮爽欠濃強,葉底紅艷細勻,漂水時,散成細小粉末。

加工


中國紅茶的碎片茶出口早已有之。即在工夫紅 茶加工過程中,由於篩切工序,自然產生的芽尖、片 末茶,經篩分整理為芽茶(Sifiting,如祁芽、寧芽等),碎茶(Broken tea),副茶有花香,茶末茶梗等。
1958 年,中央商業部、外貿部聯合湖南採購廳、湖南農學 院等單位,在湖南安化採用傳統製法試製紅碎茶一舉成功,為中國發展紅碎茶生產開創了先例。1964 年對外貿易部、農墾部、農業部等,根據國際貿易的 需要,決定併發文在雲南勐海、廣東英德、四川新勝、湖北芭蕉、湖南瓮江、江蘇芙蓉六個茶場(廠)布點,開始大規模試製,同時紅碎茶專用機械、製造技術、品質規格等也逐步形成體系,為中國發展紅碎茶生 產奠是了堅實的基礎。1967年,外貿部根據國際市場對紅碎茶品質規格的要求,結合中國廣大茶區的具體情況,制定並頒發了四套紅碎茶加工統一標準 樣,供各地區對照標準加工和驗收之用。第一套樣適用於雲南省採用雲南大葉種生產的紅碎茶,計17個 花色,設17個標準樣。第二套樣適用於廣東、廣西、四川等地除雲南大葉種以外的大葉種紅碎茶,共計 11個花色,設11個標準樣。第三套樣適用於貴州、四川、湖北、湖南部分地區中小葉種製成的紅碎茶,共計19個花色,設19個標準樣。第四套樣適用於浙江、江蘇、湖南等小葉種生產的紅碎茶,共計16個花色,設16個標準樣。1980年中國土畜產進出口總公 司根據出口需要和中國轉子、C.T.C製法的發展 所引起品質上的變化,在維持原有品質水平的基礎 上,對四套樣進行了簡化改革,第一套樣由17個樣 改為8個標準樣,第二套樣由11個改為7個標準樣,第三套樣由19個改為7個標準樣,第四套樣由 16個改為6個標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