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夜鷹

美洲夜鷹

美洲夜鷹(學名:Chordeiles minor)是夜鷹科、美洲夜鷹屬鳥類。體長15-40厘米,體重25-120克;體羽成斑色,顏色主要為褐色、淺黃色、肉桂色、灰色和黑色,具有隱藏性;尾部、頭部有白斑;翅長而尖,尾長而寬;雌鳥通常有別於雄鳥,表現為翅和頭部的白色較少;嘴非常寬,可將大型的蛾一口吞下,喙基周圍無口須。

該物種對棲息環境要求不高,棲息地包括森林、草原、濕地等。主要分佈於中美洲。一般都在白天活動,黃昏之後不久就會回巢休息。具有響亮的反覆性鳥鳴聲,雄鳥會發出口哨聲。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在貼近水面飛行的時候,它們還會時不時地喝一點水。

由於美洲夜鷹的分佈很廣,所以並沒有被列為保護物種。但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該物種被納入到特別關注中。

形態特徵


美洲夜鷹
美洲夜鷹
美洲夜鷹的外形特徵在於它的分叉尾巴(包括雄性的白色條紋);它長而無條紋的尖翼,帶有明顯的白色斑塊;它缺少豎直的羽毛,以及關鍵的特徵——它們明確無誤的叫聲。 美洲夜鷹的體長從 21 到 25 厘米不等,翼展從 51 到 61 厘米不等。 體重從55到98克不等。在標準尺寸中,翼弦為17.2至21.3厘米,尾巴為13至15.1厘米,喙為0.5至0.8厘米,跗骨為1.2至1.6厘米。
美洲夜鷹類似於安島夜鷹小夜鷹,並且和這兩個物種一樣都是季節性地在北美範圍內出現。小夜鷹是一種較小的鳥,在尾下的覆羽上顯示出更多的血沉棕褐色,而美洲夜鷹呈現白色。美洲夜鷹和安島夜鷹在主要羽毛的基部表現出完全黑色,而小夜鷹則有棕黃色斑點帶。美洲夜鷹和安島夜鷹的最外層主翼比小夜鷹更長,翼尖更尖。美洲夜鷹比小夜鷹在地面上站立時更高,並且有不同的叫聲。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區分美洲夜鷹的唯一可靠方法也是通過它們的叫聲差異。

分佈棲息


美洲夜鷹的棲息環境要求不高,棲息地包括森林(溫帶、亞熱帶、熱帶濕潤山地)、草原(溫帶、亞熱帶、熱帶季節性濕潤草原)、濕地(內陸沼澤、泥炭地)、海洋潮間帶(沙質海岸、海灘、沙洲、鵝卵石海岸)、海洋沿岸(沿海沙丘)、陸地(田地、牧場、城市地區)。 
該物種分佈於安圭拉、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巴哈馬巴貝多、百慕大、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巴西、開曼群島哥倫比亞古巴多米尼克多明尼加厄瓜多、瓜德羅佩、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群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波多黎各、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皮埃爾和米奎倫、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荷蘭部分)、特克斯凱科斯群島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生活習性


活美洲夜鷹幾乎不能在地面上行走,因為它們的身形較小,而腿部的位置又特別靠後,所以它們根本無法站直,休息時往往胸著地,或者倚靠著一棵樹的枝幹,因此它們棲在樹上時也是側身而坐的。然而,它們可以輕鬆地飛落,蹲坐在枝幹或者欄上,有時也會停落在屋頂或根倉上。 
美洲夜鷹的飛行方式平穩、輕盈而且又十分持久,在暗淡多雲的天氣里,它們可以整天飛行。美洲夜鷹在白天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會在人們的視野中飛行,甚至在天氣晴明、萬里無雲、艷陽高照的時候也是如此,會在黃昏之後不久就回巢休息。 
大約4月1日前後,美洲夜鷹會出現在路易斯安那州低洼的地區,它們仍然會繼續向東飛去。它們從中部各州返回的時間會根據季節中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大約從8月15日開始,直到10月末。它們的遷徙會覆蓋範圍很廣的地區,這些鳥兒會飛遍整個美國的大部分地區、從密西西比河河口到落基山脈,從南方直到美國的東部邊境線以外。美洲夜鷹最後會在整個美國西部和東部各州,從南卡羅來納州緬因州繁殖並且分散開來。 
美洲夜鷹的食物只包括各種昆蟲,尤其是甲蟲,不過它們也會捕捉蛾子毛毛蟲,而且還是捕捉蟋蟀蝗蟲的行家。當美洲夜鷹在低空中迅速飛行時,在貼近水面飛行的時候,它們還會時不時地喝一點水,飲水的方式與燕子(Swallow)相似。 
它們具有響亮的反覆性鳥鳴聲,雄鳥會發出口哨聲。 

生長繁殖


美洲夜鷹在3月中旬至10月初期間繁殖。最常見的是每個季節只有一窩,但有時會生產第二窩。假設這隻鳥每年都會繁殖,雌性在隨後幾年重複使用巢穴;同時,經過研究能確定美洲夜鷹是一夫一妻制
求偶和擇偶都發生在飛行期間。雄性俯衝並用隆隆聲來吸引雌性的注意;雌性可能自己在飛行或站在地面上。美洲夜鷹的卵呈橢圓形,結實,顏色多變,帶有大量斑點,每窩產兩個6-7克的蛋;產卵時間為1至2天,一般由雌性獨自孵化。

物種保護


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無危(LC)。
美洲夜鷹的分佈範圍極廣,因此不是脆弱的種群。儘管種群數量趨勢似乎正在下降,但據消息下降速度不夠快,無法達到種群下降趨勢標準規定的弱勢群體的臨界值(十年或三代人口下降30%)。美洲夜鷹的種群規模非常大,因此沒有達到種群規模標準下的弱勢群體值(10000隻成年個體,估計在十年或三代內持續下降10%,或具有特定的種群規模結構)。在過去40年中,北美的這一物種經歷了微小的或統計上微不足道的下降(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