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體驗

瀕臨死亡的體驗

瀕死體驗(NDE:Near-Death-Experience)也就是瀕臨死亡的體驗,指由某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但意外地獲得恢復的人,以及處於潛在毀滅性境遇中預感即將死亡而又僥倖脫險的人所敘述的死亡威脅時刻的主觀體驗。

它和人們臨終心理一樣,是人類走向死亡時的精神活動。同時瀕死體驗也是人們遇到危險時的一種反應。

重回宇宙


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和英國的兩位著名科學家提出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理論,認為構成靈魂的量子物質離開神經系統而後進入宇宙時便會出現瀕死經歷。根據他們的理論,意識是大腦內一台量子計算機的程序,即使人死後,這個程序仍可以在宇宙中存在。這種現象可以解釋一些人出現的瀕死經歷。
這項類宗教理論由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意識研究中心負責人和麻醉學與心理學系教授斯圖亞特-哈默羅夫博士提出,立基於他與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爵士提出的一項與意識有關的量子理論。根據他們的理論,人類靈魂存在於腦細胞“微管”結構內。他們指出人類意識活動是這些微管內量子引力效應的結果。這種理論稱為“調諧客觀還原理論”(Orch-OR)。
根據他們的理論,人類靈魂是大腦內神經元細胞之間的交互作用。它們由宇宙內的基本物質構成,可能在時間誕生后就已經存在。這種觀點與佛教和印度教的觀點類似,即意識是宇宙的一個組成部分。此外,與西方的哲學唯心主義也有相似之處。
哈默羅夫在紀錄片《科學頻道-穿越蟲洞》中表示:“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微管失去它們的量子態,但微管內的量子信息並沒遭到破壞,也無法被破壞,離開肉體后重新回到宇宙。如果患者蘇醒過來,這種量子信息又會重新回到微管,患者會說‘我體驗了一次瀕死經歷’。如果沒有蘇醒過來,患者便會死亡,這種量子信息將存在於肉體外,以靈魂的形式。”
Orch-OR理論遭到以經驗為根據的思想家的猛烈抨擊,在科學界引發爭議。《赫芬頓郵報》報道稱,很多科學家向這一理論發出挑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馬克斯-特格馬克便是其中之一。在200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特格馬克批評Orch-OR理論。這篇文章被很多反對者引用。哈默羅夫認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將證明Orch-Or理論,最近發現的量子效應驗證了很多重要的生物學過程,例如嗅覺、鳥類的導航及光合作用。

主要階段


心理學家肯尼斯·賴因格將人類的“瀕死體驗”分為學術界已經認可的四個階段:
1、感到極度的平靜、安詳和輕鬆(約佔瀕死者中的五分之三)。
2、覺得自己的意識甚至是身體形象脫離自己的軀體,浮在半空中,並可以與己無關似的看醫生們在自己的軀體周圍忙碌著(約佔三分之一)。·覺得自己進入了長長的黑洞,並自動地快速向前飛去,還感到身體被牽拉、擠壓(約佔四分之一)。
3、黑洞盡頭出現一束光線,當接近這束光線時,覺得它給予自己一種純潔的愛。親戚們(他們中有的已去世)出現在洞口來迎接自己,他們全都形象高大,絢麗多彩,光環縈繞。這時,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經歷,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飛逝而過,就像看電影一樣。多數是令人愉快的事件(約佔七分之一)。
4、同那束光線融為一體,剎那間覺得自己已同宇宙合二為一。此外還有醒悟感、與世隔絕感、時間停止感、太陽熄滅感、被外力控制感等。

特徵介紹


大多數的瀕死體驗都有某些共同的特徵,但並非所有瀕死體驗都具有每一項特徵,某些瀕死體驗甚至不遵循任何模式。以下是“典型”瀕死體驗所共有的特徵:
瀕死體驗的幻覺體驗
瀕死體驗的幻覺體驗
1、安詳的感受——這種感覺可能包括平靜、悅納死亡、情緒及身體的舒適。強烈、極度明亮的光芒——有時這種強烈(但不讓人感到痛苦)的光芒溢滿了整個房間。在另一些案例中,經歷瀕死體驗的人目睹了他們認為代表著天堂或上帝的光芒。
2、靈魂出竅(OBE)的體驗——親歷瀕死體驗的人感到自己從身體抽離出來。他能夠俯瞰到自己的身體,並常常能夠描述醫生忙碌的場面。在某些案例中,他們的靈魂衝出房間,飛向天空,有時甚至是飛向宇宙。
3、進入另一個空間或維度——他可能感到這個空間像天堂,在極個別的案例中,卻像地獄,這取決於他們的宗教信仰和體驗的特性。
4、神靈——在靈魂出竅的過程中,經歷瀕死體驗的人邂逅了“靈光”,或代表著神靈的其他征示。他可能認為這是他已故的愛人、天使、聖人或上帝。
5、隧道——許多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都感覺到自己在一個盡頭泛著白光的隧道里。他們穿過隧道時會遇到神靈。
6、與神靈交流——在瀕死體驗的尾聲,許多人報告了各種與神靈所進行的交流。這種交流常常被描述為一個“宏亮的男聲”告訴他們大限未到,並讓他們回到自己的身體。一些人稱,自己被要求做出抉擇,是走向光芒,還是回到自己現世的肉體中去。其他一些人則感到,有一個也許來自上帝的無聲命令迫使自己回到肉身。
7、人生回顧——這一特徵又被稱為“全景式的人生回顧”。經歷者以一種倒敘的方式觀看了自己的整個人生。這部分可能非常具體,也可能極為簡短。經歷者還可能感受到來自周遭神靈的某種審判。
8、預知死亡——在死亡來臨之際,人有某種特殊的感應,能預感到自己死亡。在極度恐懼和對生的留戀,讓人有機會出現“假”死狀態,假死過後會有一段記憶流失。同時也會帶來一次脫胎換骨的機會。
人們有時將瀕死體驗和靈魂出竅混為一談,但二者之間有著關鍵性的差別。靈魂出竅可能發生在瀕死體驗中,但一些人經歷靈魂出竅時的環境卻與死亡或垂死毫無關係。他們可能仍然保持著神志或心神平靜。靈魂出竅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也可由毒品或冥想誘發。研究發現,在生命垂危時感覺很平靜、看到亮光和有靈魂出竅經歷的人可能他們在以前的每天生活中遭受著失眠的困擾。在經歷了瀕死之前和之後,他們常常在清醒狀態下有快速動眼睡眠期的癥狀。

產生原因


觀點A

有科學家指出:人在死亡降臨的一瞬間,短時間內的主觀體驗一般來說是類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產生“瀕死體驗”,這是當前較令人信服的觀點。

觀點B

生物學家羅蘭·西格則從生物化學角度來解釋。他認為,每個人在死亡時,大腦會分泌出過量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覺。

觀點C

有學者認為生和死既然都是避免不了的自然規律,那極端時候死也會成為一種本能反應。當人體判斷自己難以生還時,就啟動自身的安樂死本能,不再釋放讓人振作的感覺(比如疼痛感)。而釋放一種類似於海洛因的化學物質讓人快樂逝去。
幻覺的內容與人的經歷信仰有關。這個現象不表示有地獄天堂等第2世界的存在。因為這些人的幻覺沒有未知的信息存在。就好比人做夢“北人不夢象,南人不夢駝”。他的信息不超出他現實接觸的內容。比如一個瀕死體驗的人講述他見到了一個兇殺案的受害者,受害者說他不知道兇手是誰。但最後破案后,作案者是熟人。就是說他並沒有見到天堂或地獄里的受害者,僅僅是自己的幻覺。
一些瀕死體驗與“典型”的瀕死體驗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約有1%(據蓋洛普(Gallup)1982年所做的調查)到25%(據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的經歷者並未體驗到平和的感覺,也沒有光臨天堂或會見友好的神靈。相反,它們感到恐懼,並被魔鬼或不懷好意的鬼魅所糾纏。他們所去過的地方,與聖經中有關地獄的描述相符——火海、掙扎著的鬼魂,以及渾身感到難以忍受的炎熱。
很少的一些人報告了分享式的瀕死體驗,在這個過程中,與垂死者有關的人陪伴著他們度過了靈魂出竅的旅程。這可能是在經歷者面臨死亡的同時,以夢境的形式出現的畫面。兒童同樣會經歷瀕死體驗。非常年幼的孩子傾向於報告超現實的體驗,這與瀕死體驗有一些共同之處。當兒童逐漸年長后,他們所接受的宗教教義便為瀕死體驗平添了更多的宗教意味,比如遇見了上帝或耶穌。
有一小部分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報告了一幅預言地球或人類命運的場面。這通常是預言世界末日的場景,但也有一些人所報告的場面反映了進化到更高層次的人類。一群經歷過瀕死體驗但互不相識的人們,都報告說世界將於1988年毀滅。

研究歷程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從死亡狀態下被救醒並報告大量的瀕死體驗。不管體驗者來自哪一種文化,處於哪個時代,或信仰何種宗教,瀕死體驗的內容和對本人的影響都極為相似。有人質疑瀕死體驗的報告究其本質是主觀性的個人經驗,到底是否有客觀的可驗證的依據可循?
康涅狄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Ring)博士這樣回答,“最客觀的並可證實的數據是瀕死體驗中的離體經驗的部分。人們在離體時會看到一些事物。這些事物是科學家們能調查驗證的。”
近二十年來,有關瀕死體驗的科學研究大量發表在學術刊物上,如《柳葉刀》(THELANCET)和《瀕死體驗研究》(JOURNALOFNEARDEATHSTUDIES)不斷刊登這一新研究領域的科學論文,但是,大多數瀕死體驗的研究是回顧性的,且只針對有此體驗的患者,往往科學家的調查與病人的實際經歷之間間隔五到十年,因此許多可能影響病人瀕死體驗的醫學因素不能精確測量。針對這一情況,荷蘭Rijnstate醫院心血管中心的沛姆。凡。拉曼爾醫生(PimVanLommel)及其同事對在1988-1992年間被成功搶救的334位26-92歲的突發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追蹤式瀕死體驗研究。記載了這些病人發病時的病情,所用藥物,當時採取的醫療措施等細節。之後幾年,他又對這些病人進行訪問、測試,以檢驗他們是否對發病時的體驗,包括瀕死體驗,有記憶偏差。拉曼爾醫生的研究結果發表在2001年12月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柳葉刀》(THELANCET)上。這些患者都曾一次或多次被宣布臨床死亡,后經及時心臟起搏,人工呼吸及藥物治療重新恢復知覺。其中62人報告經歷瀕死體驗,具體包括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自己已經死去,出現愉快的正面情緒,靈魂離體,穿過隧道,與一種光亮交流,觀察到各種奇異的色彩和天國景象,與去世的親友見面,回顧一生,以及洞悉生死界限等經歷。通過嚴格的對比分析及統計檢驗,拉曼爾醫生髮現瀕死體驗發生於病人沒有腦電波,心電圖的死亡狀態之時。並且瀕死體驗的有無與藥物作用及患者的心理因素無關。瀕死體驗的深度也與患者的病情無關。經歷瀕死體驗后,患者大都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新的洞察,不再過分顧慮失去物質利益,也不再恐懼死亡。這種體驗也並未隨時間流逝,或發生實質性的記憶偏差。
國內外研究表明,儘管不同個人描述的瀕死體驗內容有差異,但它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廣泛的超常內容。社會心理、文化程度、職業、婚姻、性格、傾向等也對瀕死體驗的內容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馮志穎等的研究表明,男性較女性思維過程加快的感受多;未婚者比已婚者具有超感官知覺和世界毀滅感的體驗多;文化程度越高,思維特別清晰的感受越多,文化程度越底,離體體驗、生存於非塵世領域的體驗、軀體陌生感和世間非真實感較多;農民和無工作者時間緩慢或停止感和身體感覺異常的體驗多,幹部和工人有突然醒悟感的多;相信鬼神和命運者多有扮演著另一個人的感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蛇咬尚且如此,接受過死亡而又回到人世間的人其心理又該有多麼微妙的變化!馮志穎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報告指出,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瀕死體驗前後性格有改變。瀕死體驗具有思維特別清晰感的人,性格多變得溫順;而“遇見“非塵世的人或靈魂、思維或行為不受意識控制而被審判感等體驗的人,性格多變得盲目樂觀或急躁。在“死而復生”之後,絕大多數人對當時得瀕死體驗記憶猶新,時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銘心。
對瀕死體驗的產生機理卻有多種學說,總體上可分為二大類。但任何一種學說必須能夠解釋在瀕死狀態下,當大腦不能正常工作或者停止工作時,大腦是如何加工和貯存瀕死體驗的。
一個瀕臨死亡的人描述:我感覺自己的身體分為兩個,一個躺在床上,那只是空殼;另一個飄在空中,那是自己的身形。
死亡臨近的時候是什麼感覺?每個人死亡的時候感覺是一樣嗎?科學家們已經對此作了細緻的研究,為人們提供在生與死交界處的微妙感受信息。這就是--瀕死體驗。
1892年,瑞士地址科學家Heim根據爬山跌落者的報道,首先對瀕死體驗進行現象學的描述。隨後,許多學者對此進行調查和研究。中國對瀕死體驗的研究也已起步。據率先將國外這項研究介紹到國內的天津市安定醫院院長馮志穎介紹,臨終過程是面臨死亡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時間較長,瀕死體驗卻發生在死亡突降的緊急關頭,持續短暫。當前國內外報道的瀕死體驗現象約有40種。
精神醫學理論和實踐證實,人在死亡危急關頭沒有任何恐懼感,感覺特別平靜和愉快,有益延長生命;相反,任何激越、恐慌或垂死的悲痛都會迅速消耗體內能量的儲備,加速死亡的來臨。

兩種理論


解釋瀕死體驗的理論劃分為兩個基本的類別:科學的解釋(包括醫學、生理學及心理學的解釋)和超自然的解釋(包括精神的和宗教解釋)。當然,這些解釋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對於超自然解釋的接納,是建立在信仰、宗教和文化背景上的。
最基本的超自然解釋認為,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的確體驗過並能回憶起他們的意識脫離肉體之後所發生的事情。當他們處在死亡邊緣時,他們的靈魂離體,並感知到了他們通常所無法感知的東西。靈魂在我們的世界和來世之間穿行,通常表現為一條盡頭泛光的隧道。在這個旅程中,靈魂遭遇了其他的精神實體(靈魂),甚至與神靈相遇(許多經歷者所認為的上帝)。他們可以瞥見另一個世界(一般認為是天堂),但此後他們便被拽回,或自己選擇返回到凡世的肉體中。
確信星體投射的人將瀕死體驗與其他形式的靈魂出竅體驗聯繫了起來。星體投射是指“星體自我”遊離於體外的能力。在瀕死體驗中,星體自我(或說靈魂)自行從肉體脫離,並在其他空間中自由遊走。一些瀕死體驗的實例似乎提供了證據,證明人們確實以不同於現世之身的角度體驗了某些事件。一些失去意識和反應能力、已經死亡或已被宣告臨床死亡的人詳細報告了人們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以及出現在房間內的其他人。比如,據報一些患有永久性失明的瀕死體驗經歷者能夠辨認出醫生制服的顏色。
對於那些虔誠於猶太-基督教神學的人們來說,瀕死體驗證明了人具有靈魂,靈魂在人死後繼續存在,而天堂和地獄也是真實存在的地方。一些人認為,瀕死體驗是撒旦的傑作,他化作“天使之光”,試圖在那時發現人們的弱點。而撒旦到底為何要耍此詭計卻不為人知。
其他的瀕死體驗理論顯得更為離奇。一些人認為,瀕死體驗是與其他維度中更高等的智慧生命體之間的精神連接。這類生命體可能是進化后的人類,他們的靈魂已超越了“出生-死亡-轉世”的循環往複,這也讓我們得以一窺作為高等精神生命體的未來人類。有些時候,瀕死體驗甚至能夠如實地展現未來場景,就像先前提到過的能夠啟示未來的瀕死體驗那樣。
有趣的是,在非猶太-基督宗教中,對於死亡的故事和描述似乎也解釋了瀕死體驗現象中的許多普遍特徵。例如,佛教不僅描述了“死亡明光”,也勾畫了道德敗壞的魔鬼化身。靈魂的目標是分清明光和鬼怪(這是對靈魂本質的投射),而非客觀真實的事物。如果靈魂做到這一切,他就能超脫“出生-死亡-轉世”的輪迴,併到達涅槃。

典型實例


實例1
唐山大地震現場
唐山大地震現場
馮志穎及同事對1976年唐山大地震倖存者瀕死體驗調查中,雖只獲得81例有效的調查數據,卻是當前世界瀕死體驗研究史上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據統計分析,這些倖存者中,半數以上的人瀕死時在對生活歷程進行回顧,近半數的人產生意識從自身分離出去的感受,覺得自身形象脫離了自己的軀體,遊離到空中。自己的身體分為兩個,一個躺在床上,那只是空殼,而另一個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氣還輕,晃晃悠悠飄在空中,感到無比舒適;約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過坑道或隧道樣空間的奇特感受,有時還伴有一些奇怪的嘈雜聲和被牽拉或被擠壓的感覺;還有約四分之一的人體驗到他們“遇見”非真實存在的人或靈魂現象,這種非真實存在的人多為過世的親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們團聚。
一位唐山大地震時只有23歲的劉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傷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來。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瀕死體驗時說:我思路特別清晰,思維明顯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節如電影般一幕幕在腦海中飛馳而過,童年時與小夥伴一起嬉笑打逗,談戀愛時的歡樂,受廠里表彰時的喜悅……我強烈的體驗到了生的幸福與快樂!她說,我將在輪椅上度過一生,但每當我回憶起當時的那種感受,我便知道,我要好好的活下去!
“我感到自己飛在天花板上,飄飄蕩蕩,有一個軀體(我的)躺在病床上。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它的脈搏和呼吸。”這是一位精神病學專家對他的同行講述的一次親歷離體體驗。“我對此確實感到特別吃驚。”
“我感到思維特別清晰,過去的某些生活場景鏡頭畫面似地一一從頭腦中迅速閃過。有小時候受獎的鏡頭,也有結婚時興奮的鏡頭,就象生活的‘全景回憶’。那時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親人,就象情感喪失了一般。”這是馮院長對唐山大地震倖存者中81例瀕死體驗的研究中,41例講述有類似的短暫經歷。
實例2
一位叫弗雷得。斯庫恩梅克(FredSchoonmake)的醫生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任聖。路克斯(SaintLuke‘s)醫院心血管主任期間,報告他的一位女病人在經歷瀕死體驗時有離體經歷。該病人是位盲人,但卻在靈魂離體時“看到”房間中有十四個人。雖然她不能辨別色彩,但卻在靈魂離體時“看到”物體,並能準確地描述手術室中發生的事情。斯庫恩梅克醫生說就好像這位女病人真的看到了一樣:她的描述與事實完全相符(《生命的另一面:瀕死體驗探索》,EvelynElsaesserValarino,1997,89-90頁。Ontheothersideoflife:ExploringthephenomenonoftheNear-Death-ExperienceEvelynElsaesserValarino,1997,p89-90).
實例3
在M.B薩波母(Sabom,M.B)的論著《死亡的記憶》(Sabom,M.B.,1982,RecollectionofDeath,London,Corgi)中,記載一位年輕的美國婦女,在接受腦動脈瘤切除手術時,處於臨床死亡狀態中,手術后,她幸運地起死回生,報告了在她死亡時,經歷了深度瀕死體驗,其中包括離體經驗,並看到醫生們給她實施手術的各種工具,及詳細操作過程,經證實,她看到的一切景況,與當時的事實完全吻合。由此可見,靈魂離體經歷是可確證的客觀存在,這些為瀕死體驗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實例4
雷蒙-穆迪博士在她的另外一本書《光亮之外》(TheLightBeyond)提到了一個九歲女孩的瀕死體驗,她在一次闌尾手術中失去了知覺,被搶救過來以後,她回憶道:“我聽見他們說我的心跳停止了,我發現我飄在天花板上往下看,我從那兒可以看見所有的東西,然後我走到走廊上,我看見我媽媽在哭,我問她為什麼要哭,但她聽不見我,醫生們認為我死了。然後一位美麗的女士走到我面前想幫助我,因為她知道我害怕。我們走過一條隧道,隧道又黑又長,我們走得很快,在隧道的盡頭是很亮的光,我感覺非常愉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R26;AR26;穆迪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經歷過“臨床死亡”后復生的人)的案例之後,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真相。
儘管瀕死體驗發生的情境,以及親歷該種體驗的個人性格都有著巨大的差別,但需要肯定的是,在這些人“瀕死體驗”的陳述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相似性——我把它們大體歸納為14條,他們是按照感受出現的先後次序排列的:
1、聽到自己的死訊:他們親耳聽到醫生或是在場的其他人明確宣告自己的死亡,會感覺到生理的衰竭到達極限
2.從未體驗過的舒服:"瀕死體驗"的初期有一種平和安詳、令人愉悅的感受。首先會感到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隨後會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他包圍。
3.聽到奇怪的聲音:在"瀕死"或者"死亡"的時候,有奇怪的聲音飄然而至。一位年輕女子說,她聽到一種類似樂曲的調子,那是一種美妙的曲調。
4.被拉入黑暗的空間:有人反映他們感到被突然拉入一個黑暗的空間。你會開始有所知覺,那就像一個沒有空氣的圓柱體,感覺上是一個過渡地帶,一邊是現世,一邊是異域。
5.自己看著自己的軀殼:發現自己站在了體外的某一處觀察自己的軀殼。一個落水的男人回憶說,他自己脫離了身體,獨自處在一個空間中,彷彿自己是一片羽毛。
6.你的話別人聽不到:他們竭力想告訴他人自身所處的困境,但沒有人聽到他們的話。有一名女子說,我試著跟他們說話,但是沒人能聽到。
7.不停出入自己肉體:脫體狀態下,對時間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憶說,那段時間裡,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體。
8.感官從未如此靈敏:視覺、聽覺比之前更加靈敏。一個男子說,他從未看得如此清楚過,視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增強。
9.孤獨無助無法交流:在這之後,會出現強烈的孤立感和孤獨感。一位男子說,他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和別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單"。
10.周圍有他"人"陪伴:這時,周圍出現了別的"人"。這個"人",要麼是來協助他們安然過渡到亡者之國,要麼是來告訴他們喪鐘尚未敲響,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時間。
11.最後的時刻出現亮光:在"瀕死體驗"最後的時刻,會出現亮光。這道光具有某種"人性",非常明確的"人性"。
12.回望人生全程回顧:這個時候,當事人會對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顧。當親歷者用時間短語來描述它時,都是"一幕接著一幕,按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移動的,甚至伴隨著畫面,當時的一些感覺和情感都得以重新體驗"。
13.被"界限"阻隔:在這時,人會遇到一道可以被稱作是"邊緣"或者"界限"之類的東西,阻隔你到某個地方去,關於它的形態有多種表述:一攤水、一團煙霧、一扇門、一道曠野中的籬笆,或者是一條線。
14.生命歸來: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瀕死體驗"進行到某種程度后,人們必須"回來"。在最開始的時候,許多人都想趕快回到身體中去,但是,隨著瀕死體驗的深入,他開始排斥回到原來的身體,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這種情緒就更為強烈。
實例5
1959年,美國精神研究會的卡里斯·奧西斯(KarlisOsis)通過分析詳細記錄病人死亡過程體驗的幾百份調查表,開始繼續海蒙的研究。1972年,他還在冰島心理學家厄蘭德·哈拉德桑(E.Haraldsson)的幫助下,跨越種族和文化界限,把研究擴展到印度。他們合作出版了一本書《死亡時刻》(AttheHourofDeath,1972)。奧西斯總結道:“儘管很多病人進入一種健忘、無意識的狀態,但仍然存在著堅持到最後的意識清醒者。他們說‘見到了’來世並能在臨終前報告他們的經歷。比如:他們見到了已故的親屬和朋友的幽靈,見到了宗教和神話中的人物,見到了靈光、美麗的強烈色彩等非塵世環境。這些體驗很有影響力,帶給他們祥和、寧靜、安逸和宗教情感。病人奇特地經歷了‘美好的死亡’,這與臨終前通常想到的黑暗和悲慘正好相反。”
實例6
“瀕死體驗”在各民族間普遍存在,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在他的著作《理想國》(TheRepublic)中就記載了瀕死體驗現象。中國古代史料中有大量這方面的記載,而西方經有意識的記錄后,例證也很多。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一位名叫查維·亞艾那的24歲青年工人,不幸被一隻裝有機器的大箱子壓傷,成為一個昏迷不醒的“植物人”。1990年3月的一天,亞艾那突然清醒過來,雖然只有短短的10多分鐘,卻向人們敘述了他長眠不醒時的奇遇:“我變回一個孩子,由我已去世的姨媽領著。她帶著我,走進一條發光的隧道,它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她對我說:‘你要我找的永恆的平靜,在另一個世界你可得到的。’我用手掩住雙眼,但瑪麗亞姨媽輕輕地把我的手拉了回來。”10多分鐘過後,亞艾那又長睡不醒。
實例7
有趣的是一些名人也有過“瀕死體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19歲那年就曾經歷過一次“靈魂離體”的體驗。當時他在義大利前線的救護車隊服役,1918年7月8日的午夜時分,一枚彈片擊中了海明威的雙腿,使他身受重傷。事後他告訴他的朋友蓋伊·希科說:“我覺得自己的靈魂從軀體內走了出來,就像拿著絲手帕的一角把它從口袋拉出來一樣。絲手帕四處飄蕩,最後終於回到老地方,進了口袋。”
除海明威外,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法國最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國最著名的小說家愛倫·坡、英國著名作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等,都曾有過類似的體驗,他們認為:“人的靈魂藏於人的肉體之內,而且是肉體完美的複製品,由極輕的東西組成,發光、半透明、十分適合於進行體外的活動,靈魂離開身體時,跟做夢差不多
研究表明,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遍布世界不同地域、種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據美國著名的統計公司蓋洛普公司調察估計,僅在美國就至少有1300萬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過瀕死體驗,如果算上兒童,這數字將更加可觀。肯耐斯-瑞恩(KenhRing)博士等人的研究更表明有大約35%接近死亡時有瀕死體驗。

醫學解釋


在瀕於死亡邊緣時,一些人表示曾有過靈魂出竅的經歷,其他人則表示好像走在一個充滿光或者安寧感的地道內。所有這些感受並不是與死後經歷的一次親密接觸。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所說的瀕死體驗可能不過由垂死大腦內發生的“電暴”所致。
這項針對重病患者大腦進行的研究揭示大腦死亡前出現的短暫電活動爆發。研究員、重病特護醫生拉克赫米爾·查瓦拉表示:“瀕死體驗可能由大腦耗盡氧時出現的猛烈電活動所致。”隨著血液流動減緩以及氧量降低,大腦細胞發射出最後一個電脈衝。他說:“這種活動開始於大腦內的一個區域,而後快速向外擴散,這可能讓人獲得生動逼真的精神感受。”
查瓦拉就職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醫學中心。研究過程中,他對7名重病患者的大腦活動進行了監視,以確定止痛藥是否發揮作用。在死亡前,每一位患者的腦活動都在死亡前一小時左右逐漸減弱,並被持續時間30秒至3分鐘的短暫“電暴”打斷。
這位研究員表示,參與者的腦活動水平與完全清醒的人類似——即使血壓降至無法測量到的程度也是如此——能夠產生生動逼真的畫面和感覺。他在刊登於《姑息醫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中指出:“根據我們的推測,如果這些患者能夠蘇醒過來,他們可能回想起這種電活動觸發的畫面和記憶。這是一種潛在的解釋,解釋很多患者蘇醒過來后自稱在瀕死時有過靈魂出竅經歷。”
4月公布的研究發現顯示,瀕死體驗與血液中的高二氧化碳水平有關,這種高水平打破大腦內的化學平衡,讓人好像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景象。此前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近五分之一被搶救過來的心臟病發作患者自稱有過瀕死體驗。這些經歷包括靈魂出竅、感到快感、看到地道、光、去世的親人或者以往的經歷。
當前,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人員正試圖為瀕死體驗找到一個醫學解釋。他們要求1500名心臟病發作患者回憶心臟停止跳動后的任何記憶。在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將圖片放在25家英國和美國醫院搶救室的高架子上,並且只能從上面才可以看得到。如果患者能夠回想起這些圖片,就說明靈魂出竅確實存在。首席研究員薩姆·帕爾尼納博士表示:“將死亡視為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實際上經常與現代醫學相違背。”
死亡過程開始於心搏停止,但也可以干預這一過程,讓患者蘇醒過來,有時候能在“死後”3到4小時身體已經冰涼時死而復生。帕爾尼納說:“有過瀕死體驗的人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但很多人無法回想起這些經歷。”他指出,查瓦拉博士並沒有提供證據,證明他記錄的“電暴”與瀕死體驗有關。“因為所有患者都已死亡,我們永遠不知道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科學理論


科學未能合理解釋為何有些人會經歷瀕死體驗。但這並不表示科學解釋是謬誤的,只能說明瀕死體驗是一種複雜、主觀並飽含情緒化的體驗。何況,瀕死體驗的諸多方面都無法得以驗證。人們不能通過試驗來證明某人是否的確到過天堂並遇見上帝,或在實驗室故意將人置於死亡邊緣,之後再讓他們復活,並測試他們經歷靈魂出竅的感覺。
然而,醫藥科學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了瀕死體驗的許多方面在本質上是生理和心理現象。科學家發現,諸如氯胺酮和PCP一類的藥物能夠使服用者產生幻覺,而這種幻覺同許多瀕死體驗如出一轍。事實上,一些人在吸毒的時候會以為自己正處在垂死邊。
這些離奇體驗的背後所隱藏著的機制,類似於我們的大腦對感覺信息所進行的加工處理過程。我們所看到的周遭“現實”,不過是大腦在特定時刻所接受到的感覺信息的總和而已。當你注視電腦屏幕時,屏幕所發出的光線接觸到了你的視網膜,信息被傳達到大腦的相應區域,大腦將這個光圖像轉化為某種有意義的信號——就在此時此刻,轉化成了你正在閱讀的文字。而神經和肌肉纖維組成了一個更為複雜的系統,它使你的大腦得以了解身體相對於周圍環境的空間位置。閉上眼,將你的右手舉至與頭頂平齊的位置。你並沒有看著手,那麼是如何知道你的手在什麼位置的呢?這套感覺系統使你能夠知道自己的手在哪裡——即使你合上雙眼。

主要特點


特點一

瀕死體驗者看到的一些景象與他本人的知識並不一定吻合。例如物理學家威廉·巴雷特記錄一些孩子在瀕死體驗中對自己所看到的天使沒有翅膀深感失望。

特點二

瀕死體驗對當事人影響很大,多數人發生轉變,心靈更加豐富。一些無神論者經過瀕死體驗后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觀,此後成為虔誠的有神論信仰者。

特點三

令人深思的是,並不是所有瀕死體驗者看到的都是美好而令人愉快的景象。有些人在瀕死體驗中看到一些可怕的景象。例如,《天堂印象--100個死後生還者的口述故事》中就記載一個叫斯塔因·海德勒的德國警察局長可怕的瀕死體驗。海德勒局長以前對人冷漠粗暴。在一次瀕死體驗中他看到自己被許多貪婪醜陋的靈魂包圍著,其中一個靈魂張著血盆大口撲上來要咬他。還有些人在瀕死體驗中看到靈魂依生前的所為得到不同的歸宿。這些瀕死體驗案例使人不由自主想起中國“善惡有報”的古訓。

特點四

瀕死體驗中的“靈魂離體”現象不僅僅限於接近死亡的人中,有少數人在健康狀態下也有相似的經歷。這些人的“靈魂離體”現象使得對這一現象的研究進入實驗驗證成為可能。如加州大學的查爾斯·塔特(CharlesTart)博士曾經在實驗室對一位自稱經常有“靈魂離體”經歷的婦女進行嚴格的實驗測試。他把一張寫有五位隨機數的紙條放在一個離地面約6.5英尺高的架子上,使躺在實驗室床上的這位婦女無法看到。然後要求這名實驗者設法在“靈魂離體”時漂浮到高處看這紙條上的內容。實驗證實她在第四個晚上聲稱“靈魂離體”后準確說出紙條上的五位數。而猜中一個五位數的概率是十萬分之一,從實驗上證實瀕死體驗的客觀存在性。

理論分析


瀕臨死亡,是人的腦部神經細胞接近於死亡臨界點,此時,心臟也處於暫時的停頓期。但在對此種情況下的人體實施搶救過程后可使其腦神經系統很快恢復於正常的生命徵兆,人們把這種狀態稱為人的瀕臨死亡現象。凡是瀕臨死亡的人或是一種暫時的失去大腦正常功能的人只是一種假死狀態,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體死亡。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腦神經細胞並沒有完全的失去記憶,大腦的部分神經元細胞也仍然具備常態下對記憶信息的思維聯想作用。雖然人們通過一般的儀器測定瀕臨死亡人的生命徵兆已經接近尾聲,但其腦部的神經細胞不會很快的失去全部功能,它還會形成一種在特殊條件下的反射和潛意識思維的運作,同時大腦也就出現對光子信息世界的留戀映射(夢幻)。瀕臨死亡的人一旦蘇醒過來,就會回憶起她(他)在瀕臨死亡期時大腦部分的活動意識狀態。人類軀體由碳水化合物組成,在人死亡(心臟停止跳動)之後,生命並未停止,靈魂還在活動。靈魂離開身體時的那一刻被俄羅斯科學家克羅特科夫拍下。
另外,依據科學理論分析,人在瀕死狀態時,其腦部的磁暴脈衝也會形成類似於天文望遠鏡的射電成像系統。它可將在瀕死期所在地的周圍所有物體進行射電掃描成像並將這一信息回饋到腦部的記憶細胞中。當人脫離瀕死狀態時,他可回憶起在瀕死過程中由腦部射電系統構建的圖像和聲音信息。同時,人在瀕死狀態時,腦部的部分神經還是比較活躍的,它可實施部分潛意識狀態下的思維,用來發出磁波信息指令來影響他人的腦神經系統進行潛意識下的控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在瀕死期時人體會出現靈魂離體的迷信說法。但是這只是一種猜測,到現今為止,未獲得正確因素。

感受研究


研究成果

2013年3月,比利時列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在瀕死時觸發的生理機制會讓人的感觸更加敏銳,不僅是對個人經歷中過去事件的想象,對真實事件的情況也同樣如此。有關這項研究的報告已經發表在《PLOSONE》雜誌上。

研究過程

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
一個由史蒂芬·羅萊斯(StevenLaureys)教授領銜的昏迷科學研究所小組和一個由賽格·布萊達特(SergeBrédart)以及哈德維格·德宏(HedwigeDehon)教授領銜的列日大學認知心理學研究所小組開展合作,共同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們提出一項假設,那就是:假如瀕死者體驗到的純粹是想象的產物,那麼其現象特徵(即知覺、自我指涉、情緒等細節)應該與想象記憶的現象特徵接近;反之,如果瀕死體驗本質上是真實事件記憶的產物,那麼它們的現象特徵則應與真實事件記憶的現象特徵更加接近。
研究人員比對了三組患者的情況,這三個小組的全部患者都曾經經歷過不同情形的昏迷狀態,另外他們還專門安排了一組健康人志願者組成的比照組。研究組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比對患者對瀕死體驗的感受,以及他們對真實事件以及想象記憶方面的差異特徵。研究的結果是令人驚奇的:測試的結果顯示人在經歷瀕死時的體驗不但與人腦的想象特點完全不同,而與人腦對真實事件的記憶特點非常相似。甚至,研究中還發現人在瀕死時所能感受到對真實事件細節的體驗甚至要比正常情況下更加豐富。
當人體處於瀕死狀態時,人的大腦將陷入混亂。生理和藥理學機制都將完全被擾亂甚至完全崩潰。在此之前有一些研究工作已經給出了一部分瀕死體驗的解釋,如脫離身體的感覺可能是大腦顳頂葉功能喪失的表現。而在此次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指出這一機制也可以導致病人“創造出”一種知覺,也因此其信號給患者的感覺就像是來自身體之外,來自超現實之中。這是大腦的錯誤知覺,就像人產生的幻覺。從情緒和個人角度而言,這些現象顯得尤為重要,記憶對於這些事件的感觸將變得尤其敏銳,精確而持久。
在此之前已經有大量針對瀕死體驗的生理,及大腦機制方面的研究,然而這些研究並無法完整地解釋整個瀕死體驗。而此次在《PLOSONE》雜誌上發表的這項研究則希望能為瀕死研究領域開闢出一個嶄新的領域,將情緒和心理學的因素納入考慮,這和此前注重生理學機制的研究並不衝突。

早年報告


報告發現

發現這本報告的是人類學家菲利普·查理爾博士,他在一個古董店裡花大約1美元的價格淘到了這本書,書中描述的瀕死感覺為意識的迷失,然後看到明亮的光,由此認為這是天堂的入口。

報告描述

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發現了1740年的瀕死體驗報告,描述了病人在瀕臨死亡時的一些生動感受,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於流向大腦的血液減少所引發的幻覺,這本書由當時的法國軍醫皮埃爾-讓·杜蒙肖所創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瀕死體驗研究,現代醫學認為瀕死體驗所感知到的幻境由缺氧引起。

查理爾看法

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
查理爾博士在調查中提出瀕死體驗已被科學家描述成一個伴隨著超自然和神秘元素的心理活動,在接近死亡時體驗者會有一種穿過隧道的感覺,沿著明亮光照的方向前進,甚至可以看到天空的景象,回顧過去所經歷的事件。這些元素在皮埃爾-讓·杜蒙肖的報告中得到了體現,但這位軍醫英年早逝,出生於1733年,死於1766年,年僅33歲。
在皮埃爾的報告中提到一次瀕死體驗,這位是來自巴黎的藥劑師,報告中寫道:在昏迷一段時間后所有的外部感覺開始消失,看到非常純白的光芒,於是這裡就被認為是進入天堂。研究人員認為在不同年齡和性別上都會出現類似的現象,比如溺水、體溫過低、失血等,血液流出大腦後可造成大腦缺血,一些迴流創造令人生動而強烈的感覺。

徐山觀點


蘇州大學徐山在其論文《胎兒期記憶與穆迪<死亡記憶>瀕死體驗》(《黑龍江科學》2016年2期)中認為:
穆迪《死亡記憶》一書從150例瀕死體驗的實例中總結出15處相似點,進而建構出"典型化"、"完整化"的瀕死體驗模式,但是並沒有對當事人為什麼會有如此的瀕死體驗進行追問和分析。本研究認為瀕死體驗的真相是回歸胎兒期記憶,並從胎兒期記憶的角度對穆迪建構的瀕死體驗模式作了具體的分析,該模式的結構和胎兒期記憶中的幾個過程倒退式呈現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