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

基本藥物

氯胺酮,用於:①各種小手術或診斷操作時,可單獨使用本品進行麻醉。對於需要肌肉鬆弛的手術,應加用肌肉鬆弛劑;對於內臟牽引較重的手術,應配合其他藥物以減少牽引反應。②為其他全身麻醉的誘導劑使用。③輔助麻醉性能較弱的麻醉劑進行麻醉,或與其他全身或局部麻醉複合使用。

化合物簡介


中文名稱:氯胺酮
中文別名:凱他敏;鹽酸氯胺酮;開他敏;凱他那;凱他明;可達眠;開泰敏;氯苯甲氨環己酮
化學名稱:2-(2-氯苯基)-2-(甲氨基)環己酮
英文名稱:Cyclohexanone, 2-(o-chlorophenyl)-2-(methylamino)-, (.+-.)-
英文別名:Cyclohexanone, 2-(2-chlorophenyl)-2-(methylamino)-, (±)-;Ketojectdl-Ketamine;KETAMINE HYDROCHLORIDE SELECTIVE NMDA AN TAGO
CAS號:6740-88-1
分子式:CHClNO
氯胺酮
氯胺酮
結構式:
分子量:237.72500
精確質量:237.09200
PSA:29.10000
LogP:3.28870
法規信息
中國
DEA管制類化學品
嗎啡類似物
安全信息
海關編碼:2922399010
危險品運輸編碼:UN 3249
理化性質
常用其鹽酸鹽,為白色結晶粉末;無臭。在水中易溶,在熱乙醇中溶解,在乙醚中或苯中不溶。熔點為 259〜263℃。水溶液呈酸性(pH4.0~5.5),微溶於乙醇。

發展歷史


1962年,美國藥劑師CalvinStevens首次成功人工合成,最初發現為一種有效的麻醉藥,據稱首次使用是被作為獸醫麻醉劑,並曾在越戰時期作為麻醉藥而廣泛用於野戰創傷外科中。
1971年,美國舊金山和洛杉磯市首先報告氯胺酮濫用病例,當時主要是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娛樂場所,而光顧這些場所的主要是一些青少年亞文化群體。
1999年,K粉經日本、泰國、香港中轉進入內地。
2001年6月9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將氯胺酮納入國家第二類精神藥品進行管理。2003年,公安部將其列入毒品範疇。
2004年8月,氯胺酮(包括其可能存在的鹽及其製劑)定為第一類精神藥品,只能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指定的藥品生產企業定點生產。從2004年7月起,氯胺酮製劑須按要求進行銷售和購買。

藥典標準


鑒別

(1)取本品適量,加水製成每lml中約含0.3mg的溶液,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附錄IV A)測定,在269nm與277 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2)本品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應與對照的圖譜(光譜集393圖)一致。(3)本品的水溶液顯氯化物的鑒別反應(附錄Ⅲ)。

檢查

酸度 取本品0.10g,加水10ml溶解后,依法測定(附錄Ⅵ H ),pH值應為4.5~5.5。溶液的澄清度 取本品l.0g,加水10ml溶解后,溶液應澄清;如顯渾濁,與1號濁度標準液(附錄Ⅸ B)比較,不得更濃。有關物質 取本品適量,加流動相溶解並稀釋製成每lml中含鹽酸氯胺酮0.5mg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精密量取lml,置200ml量瓶中,用流動相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對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V D)測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0.0025mol/L庚烷磺酸鈉(用5%醋酸調節pH值為6.0±0.1)-乙腈(40:3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20nm。理論板數按鹽酸氯胺酮峰計算應不低於4000,鹽酸氯胺酮峰與相鄰雜質峰的分離度應符合要求。取對照溶液20µl注入液相色譜儀,調節檢測靈敏度,使主成分色譜峰的峰高約為滿量程的30%;再精密量取供試品溶液與對照溶液各20µl,分別注入液相色譜儀,記錄色譜圖至主成分峰保留時間的3倍。供試品溶液色譜圖中如有雜質峰,單個雜質峰面積不得大於對照溶液主峰面積的0.5倍(0.25%),各雜質峰面積的和不得大於對照溶液主峰面積(0.5%)。乾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乾燥至恆重,減失重量不得過0.5 % (附錄Ⅷ L)。熾灼殘渣 取本品l.0g,依法檢查(附錄Ⅷ N),遺留殘渣不得過0.1%。重金屬 取熾灼殘渣項下遺留的殘渣,依法檢查(附錄Ⅷ H第二法),含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十。

含量測定

取本品約0.2g,精密稱定,加冰醋酸40ml和醋酐10ml超聲使溶解后,放冷,照電位滴定法(附錄Ⅶ A ) ,用高氯酸滴定液(0.l mol/L )滴定,並將滴定的結果用空白試驗校正。每lml高氯酸滴定液(0.lmol/L ) 相當於27.42 mg的C13H16ClN0‧HC1。

類別

靜脈全麻藥。

貯藏

密封保存。

劑型

1.性狀 為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在水中易溶,在熱乙醇中溶解,在乙醚或苯中不溶。熔點259~263℃(分解)。
2.注射液 100mg/2ml,00mg/10ml,200mg/20ml。

藥物說明


藥理作用

氯胺酮具有高度親脂性,脂溶性比硫噴妥鈉大5~10倍。靜注后(1~2mg/kg)迅速進入中樞神經,25~30s內,病人意識消失,作用維持時間10~15min。靜脈注射適量進入淺全麻后,眼球震顫頻繁,角膜和對光反射依然靈活,遇有強刺激,肌張力增強,似乎會做有意識的動作,提示丘腦與皮質之間通路阻斷,同時丘腦和邊緣系統的活動有增無減,癲癇樣波仍能傳至皮質。鎮痛作用主要是由於丘腦內側核有選擇性地受到抑制,脊髓網狀結構束的上行傳導受阻,但脊髓丘腦束的傳導並未完全阻斷,為此表現情感淡漠,軀體痛可有所減輕,但內臟疼痛的改善有限。氯胺酮能使交感活性增加,血漿兒茶酚胺升高,心率、血壓、周圍血管阻力、肺動脈壓和肺血管阻力均增高,心臟每搏輸出量、心排血量冠狀動脈血流量有程度不等的上升,心肌耗氧量亦增多。對呼吸影響很小,如用量過大、速度過快,或伍用麻醉性鎮痛葯,則可抑制呼吸,甚至使呼吸停止。氯胺酮不抑制咽喉反射,支氣管平滑肌鬆弛,呼吸道阻力下降,唾液和支氣管分泌增多。使眼壓升高,不影響子宮收縮力,但易透過胎盤屏障。能使代謝和內分泌處於亢進狀態。

葯代動力學

氯胺酮t1/2α為7~17min,穩態分佈容積為3L/kg,血漿蛋白結合率為45%~50%。靜脈注射后首先進入腦組織,腦內濃度可高於血漿濃度的6.5倍。肝、肺和脂肪內的濃度也較高,重分佈明顯。t1/2β為2~3h。主要經肝臟生物轉化成去甲氯胺酮,再繼續代謝成無活性化合物,去甲氯胺酮仍有鎮痛作用,效力相當於氯胺酮的1/3左右,約5%以原形從尿液排出。

適應症

臨床用於無需肌松的一般診斷檢查或小手術,常用於吸入全麻誘導,也可作為氧化亞氮或局麻的輔助用藥。或與其他全身或局部麻醉藥複合使用。肌內注射常用於小兒基礎麻醉。

禁忌症

由於興奮心血管系統,有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史、顱內壓增高顱內佔位性病變的患者禁用。青光眼、精神病、甲亢、急性酒精中毒或慢性成癮患者慎用。

注意事項

1.對於心功能障礙和血容量不足的病人,可以引起嚴重循環抑制。因此在應用氯胺酮麻醉前應補充血容量、改善心肌功能、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
2.為了減少氣管內粘液的分泌,用藥前可給予阿托品莨菪鹼,但後者有使蘇醒時夢幻增多的弊端。如氯胺酮過量產生呼吸抑制,可施行人工呼吸等措施,但不可使用呼吸興奮劑。
3.術前須禁食,給葯后24h內禁飲酒或服用中樞神經抑製藥。由於咽喉反射存在,口腔手術不適用。

不良反應

部分病人有精神異常現象,甚至出現譫妄。特別在恢復期,呈現惡夢、錯覺、幻覺,有時伴有譫妄、跳動現象;上述反應在兒童中發生較少。在恢復期中應盡量避免外界刺激(包括語言),以減少此類不良反應,必要時靜注少量短效巴比妥類葯或地西泮,也可使情況有所改善。

用法用量

靜脈注射,每次1~2mg/kg,約在1min內注入,全麻可持續5~10min。全麻維持:靜脈注射或用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每次0.5~1mg/kg,每小時用量不超過3~4mg/kg。小兒基礎麻醉:肌內注射,每次4~8mg/kg。極量:靜脈注射,每分鐘4mg/kg;肌內注射,每次13mg/kg。

藥物相互作用

氯胺氯胺酮伍用麻醉性鎮痛葯,則可抑制呼吸,甚至使呼吸停止。

中毒

氯胺酮為新的非巴比妥類靜脈麻醉藥。麻醉狀態中痛覺消失,但意識部分存在。隨血中藥物濃度的增高,抑制整個中樞神經系統。靜脈注射后的血漿蛋白結合率是12%,清除半衰期為3.1h。對心血管的作用可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極量為:靜脈注射4mg/(kg·min);肌肉注射1次13mg/kg。
臨床表現
1.應用中可出現呼吸暫停、喉頭痙攣、支氣管收縮、木僵、肌顫、肢體無意識的小動作、胃腸紊亂、神志錯亂、一過性失明。
2.麻醉恢復期,少數患者出現噁心、嘔吐、譫妄、幻覺、噩夢等,部分病人有精神激動、躁動。
3.短時間外科手術,應用本葯全麻,可發生心動過速、高血壓,較少見低血壓和心律失常。少見有麻醉后肝功能損害、高熱。單獨應用氯胺酮麻醉,可使眼壓升高。
4.曾報道1例術后發生癲癇大發作;1例驚厥長達6d,腦脊液壓力明顯增高,腦電圖顯示癲癇樣波形增多。
診斷
氯胺酮中毒的診斷要點為:
有氯胺酮靜脈用藥史,出現上述表現。
治療
氯胺酮中毒的治療要點為:
1.發生呼吸抑制,應施行輔助呼吸,不宜使用呼吸興奮劑。
2.為減少麻醉恢復期的不良反應發生,應避免外界刺激,必要時靜脈注射少量短效巴比妥類藥物。
3.事先應用氟哌啶醇、氟硝西泮及其他鎮靜葯,可使精神癥狀發生減少。
4.其他對症治療。

專家點評


氯胺酮靜脈注射全麻誘導,如用量過大、速度過快,或伍用麻醉性鎮痛葯,則可抑制呼吸,甚至使呼吸停止。使用時要強調注意事項與藥物劑量。

藥理


毒性
70mg會引起中毒,200mg會出現幻覺,500mg會引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出現麻醉作用快,但持續時間短。靜注可維持5~10分鐘,肌注可維持10~30分鐘。
體感
據稱吸食K粉的感覺和飲酒類似,都表現為先興奮后抑制。而且K粉經常和搖頭丸混用,在對收檢的真假“搖頭丸”以及很多收檢的零包毒品的GC/MS檢驗中,有50%以上都會檢出氯胺酮成分。據吸食者交代:“含K的‘搖頭丸’吸食起來特別醇和,作用時間長。”單獨吸食K粉,亦會產生“與吸食‘搖頭丸’差不多的效果。典型的作用特點即意識與感覺的分離狀態,濫用“K粉”后經常導致神經精神中毒反應、幻覺和精神分裂癥狀,臨床表現為講話含糊不清、頭昏、精神錯亂、過度興奮、幻覺、幻視幻聽、運動功能障礙、抑鬱以及在藥物作用下出現怪異和危險行為。
作用機制
K粉的主體成分氯胺酮會產生一種獨特的麻醉狀態,表現為木僵、鎮靜、遺忘和顯著鎮痛。此種狀態被認為是邊緣系統與丘腦-新皮質系統分離的結果,早年曾稱其為“分離麻醉(Dissociativeanesthe-sia)”。腦電圖研究結果表明,氯胺酮會抑制丘腦-皮層系統,選擇性地阻斷痛覺衝動向丘腦和皮層的傳導,對丘腦和大腦邊緣系統有興奮作用,此類作用作用主要是抑制興奮性神經遞質(包括乙醯膽鹼、L-谷氨酸)以及與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受體相互作用的結果。鎮痛效應的機制比較複雜,推斷主要是阻滯脊髓網狀結構束對痛覺的傳入信號,而對脊髓丘腦傳導無影響。因此,其鎮痛效應應該主要與阻滯痛覺的情緒成分有關,還有些研究結果表明,可能是與K阿片受體結合的結果。
氯胺酮的脂溶性高,其PKa為7.5。靜脈注射后1min,肌內注射后5min血葯濃度達峰值。氯胺酮與血漿蛋白很少結合,進入循環后迅速分佈到血運豐富的組織。由於其脂溶性高,易於透過血-腦脊液屏障,加之腦血流增加,腦內濃度迅速增加,其峰濃度可達血葯濃度的4倍~ 5倍,然後迅速從腦再分佈到其他血運豐富的組織。蘇醒迅速主要是由於再分佈的結果,其次才是由於體內降解的結果。氯胺酮主要經肝微粒體酶轉化為去甲氯胺酮,後者也有藥理活性,其麻醉效價相當於氯胺酮的1/5~ 1/3,其消除半衰期更長,這可以解釋氯胺酮麻醉蘇醒后仍有一定的鎮痛作用。去甲氯胺酮進一步轉化成羥基代謝物,由腎排出,以原形經腎排出的不到4%,其消除半衰期為1h~ 2h。口服氯胺酮的生物利用度僅為16.5%,血葯濃度低,但由於肝的首過消除,去甲氯胺酮在血漿中的濃度也高,也有一定的鎮痛作用,故可作為小兒麻醉前用藥。反覆應用氯胺酮因自身酶誘導作用而增加其降解酶的活力,加速藥物的降解,產生對此葯的耐受性。

吸食人群特點


對K粉的抽樣判斷相對困難,原因在於此類毒品在吸食過程中經常和搖頭丸混用,統計樣本不易區分。
吸食人群
在廣東省年查獲的吸食新型毒品人員中,年齡最小的僅為13歲。吸食群體由過去以社會無業青年為主,逐步向公司職員、演員、大學生和國家公務員等其他社會階層擴散。如據成都市一份調查顯示,吸食新型毒品的人群身份複雜,文化層面相對較高,有正當職業的人比例略大。除無業人員、娛樂城所服務員、吧女外,也有私營業主、公司職員、工人、公務員,甚至少數在校大學生。一份34例抽樣調查顯示男性31例,女性3例;年齡分佈17~35歲。
吸食場所和地點
K粉有個俗名“情景藥品”,意思是要在一定場合吸食才有“氣氛”。最早的K粉都是在歌舞等公共娛樂場所吸食。但近些年K粉的吸食場所開始由迪斯科舞廳、KTV等逐步向茶藝吧、咖啡廳、酒店、賓館、各種大型的聚會性晚會和私人舞會等場所蔓延,甚至出現了家庭派對集體吸毒的現象。吸食地區也逐漸從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落後地區擴散蔓延,過去是在東南沿海這一帶,現在擴散至內地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