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佛教

斯里蘭卡佛教

斯里蘭卡佛教(Buddhism in SriLanka),屬於南傳上座部佛教。相傳公元前3世紀,為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Mahinda)等所傳入。由於其經典都用巴利語傳承,故近代又常稱其為巴利語系佛教。

歷史變遷


為迎請摩哂陀到斯里蘭卡傳教,國王提婆南毗耶∙帝沙曾在首都阿努拉達普拉(Arnuradhapura)興建“大寺”(Mahāvihāra)。當時,這是上座部佛教的唯一中心。摩哂陀在此創建了大寺派。公元前28年,伐多枷摩尼∙阿巴耶王再度嗣位,為報答摩訶帝沙長老在他流亡期間給予的幫助,特在無畏山新建一座寺廟,作為摩訶帝沙的傳教據點,摩訶帝沙遂與印度僧人法喜同建無畏山寺派(又名接喜派)。4世紀時,薩伽利長老又於祗多林寺創建祗多林寺派,亦稱南寺派。約在5世紀前期,上述三派并行。6世紀末阿枷普提王統治時期,由於王室對大寺派的扶植,使一度瀕於衰亡的大寺派的勢力再度復興,其餘兩派均隸屬於大寺派。
7世紀初,達多優婆帝沙一世及其繼承者伽葉二世統治時期,適值玄奘遊學印度。玄奘根據在南印度的聽聞,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了當時斯里蘭卡國王不信佛法,破壞佛像、寺塔,有300多名高僧逃往印度等情節。根據中國史籍記載,8世紀上半葉,斯里蘭卡曾一度崇奉大乘,密教尤盛。當時赴華的印度密教高僧金剛智曾在斯里蘭卡弘傳密法;其弟子不空也在斯里蘭卡從他和普賢阿闍梨等學習密法。密教不但受到王室的支持,在民間也普遍流行。10世紀以後,上座部佛教在斯里蘭卡已奄奄一患,連舉行正式佛事儀式所需的額定比丘數也難以湊足。
11世紀下半葉,維闍耶巴忽王即位,遣使去緬甸,迎請精通三藏的持戒高僧來斯里蘭卡重建上座部佛教。此後,其他派別逐漸銷聲匿跡。但由於內憂外患頻仍,從12世紀末到13世紀中,斯里蘭卡王位為外族佔據,首都被毀,佛教也連同受到破壞。直到1395年維闍羅巴忽二世時,僧王達摩揭諦二世主持召開佛教教團會議,上座部佛教才再次出現新局面。但是,1506年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入侵,他們在推行基督教的同時,打擊佛教,很多寺廟被毀,僧徒被迫改宗。1592年即位的維摩羅達磨蘇里耶王,不得不先後兩次迎請緬甸佛教長老,來斯里蘭卡復興上座部佛教。嗣後繼位的室利維闍耶羅闍辛哈王又從緬甸的北古、阿拉乾和暹羅(今泰國)的阿尤恰迎請佛法。暹羅送來了斯里蘭卡所沒有的佛典、佛像,派遣了很多長老前來授戒,使上座部佛教逐漸得到復興。

分派


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借緬甸和暹羅之力得以復興后,分為三派:1、羅曼那派,即11世紀從緬甸迎請的佛教長老所建的系統。2、暹羅派,也稱優婆哩派,為18世紀從暹羅迎請的系統。3、阿摩羅普羅派,為一部分斯里蘭卡在家佛教徒因社會地位較低,本國僧人不願給予授戒,而於1802年去緬甸的羅摩羅睺羅,從當地長老受戒后返回的系統。三派在教理上無甚相違,但戒律稍有不同,因此和睦相處,直至今日。

佛教改革復興


19世紀末,斯里蘭卡掀起了佛教改革和復興運動。1880年,美國的奧爾考特少校和俄國的勃拉瓦期基夫人,首先在科倫坡建立了神智學會,推動佛教的復興。達磨波羅繼又在印度創立摩訶菩提會,發掘和保護佛教遺跡,編輯佛典,出版刊物,在國內外宣傳佛教,建立分支,使摩訶菩提會的活動成為一個廣泛的佛教復興運動。1945年,斯里蘭卡獨立后,政府把復興佛教看作恢復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建立了具有世俗性質的各種佛教社團,創辦佛教學,編輯出版《佛教百科全書》。斯里蘭卡人口中約有74%是僧伽羅人,而僧伽羅人中佛教徒約佔94%;全國有寺廟5600餘所,僧侶約2萬人。

保存典籍


上座部佛典原不成文。5世紀上半葉,印度比丘覺音(Buddhaghosa)到斯里蘭卡。

中斯交流


中斯佛教交流開始於4世紀。據《梁書》記載,當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得悉東晉孝武帝崇奉佛教,特派遣沙門曇摩渡海送來玉佛,於義熙二年(406)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義熙六年,中國法顯從印度去斯里蘭卡,參拜了無畏山寺、大寺和佛牙寺等,在斯里蘭卡住了兩年,帶回很多佛經。當時,斯里蘭卡也有一些僧人到中國弘法並參加譯經事業。南朝宋元嘉六年(429),舶主竺望難提從獅子國帶比丘尼8人到宋都,住影福寺,元嘉十年有鐵薩羅等11人到中國傳比丘尼戒,當時僧眾特為之建鐵薩羅寺。在南北朝以至隋唐時期,雙方交往不絕。7世紀中葉,中國往獅子國瞻禮佛牙、佛跡的人逐漸增多,其中知名的有義朗、明遠、窺沖、智行、慧琰、智弘、無行、僧哲等等,玄游還在獅子國出家。
8世紀初,金剛智赴華時曾在獅子國滯留,獅子國人不空拜他為師,並隨侍入唐弘法。以後不空又率弟子含光、慧辨等去獅子國學習密法。在不空返華時,國王曾贈送佛教法器和藥物等。含光返國后譯出儀軌兩部,並在五台山金閣寺創建密教灌頂道場。
16世紀以後,斯里蘭卡先後淪為葡、荷、英的殖民地,中國和斯里蘭卡佛教交往幾乎中斷,直到斯里蘭卡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兩國佛教徒的傳統友誼又重新得到發展。

派系介紹


斯里蘭卡,古名錫蘭,依梵文稱作僧伽羅、新哈臘,意譯獅子,所以中國古代都稱之為獅子國。一八〇二年稱英屬錫蘭,坎底國王時代末期的一八一五年,英國迫使斯里.維克拉馬.拉加新哈(獅子王)退位。一九四八年獨立,一九七二年複名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是印度東南方印度洋上的島國,是世界第二十四大島,形似珍珠、淚滴、芒果或梨,是世界上最美的國家之一。本島人口混雜,宗教眾多,語言分歧,一九五〇年以後,人口迅速增加,二〇〇三年,全國人口為二千〇四十萬人。佛教在印度廣泛傳播以後,西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把佛教傳入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的國王天愛帝須受摩哂陀影響而信奉佛教。隨著佛教在印度衰落,斯里蘭卡卻成為南傳佛教的中心。在斯里蘭卡,佛教對政治、文學、藝術和建築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

佛教史

佛教在斯里蘭卡已流傳了兩千多年,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根據地之一,大致可將其分作三個時期:
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後十一世紀的一千多年間,是興盛時期。由於國家政治及人民生活安定,故能自由地信奉佛教。
十二世紀至十八世紀的六、七百年間,為衰落時期。由於國勢日衰,常受外國侵略,因此政治、經濟與宗教都遭到極大破壞。
從一七五三年至今的兩百多年,為復興時期。
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在第三次結集后,派遣兒子摩哂陀至錫蘭,為天愛帝須王說法,使得國王以及百官庶民都信奉了佛教。天愛帝須王在首都為他建造大寺及支帝耶山寺。其中大寺延續了一千多年,是錫蘭上座部佛教的發源地。摩哂陀的妹妹僧伽蜜多又把佛陀成道處的菩提樹分枝帶來錫蘭種植,使該樹至今仍是錫蘭的國寶。僧伽蜜多並傳授比丘尼戒法,使教團完整成立。
在婆多伽摩尼王(西元前四四年至西元十七年)的時代,建築無畏山寺,收留被大寺所放逐的摩訶帝須。至此,錫蘭佛教分成兩派,因而常為爭取佛教的領導權而相互傾軋。初期,以大寺派為統一教團的中心,大寺派也常以正統自居。但在西元三世紀大乘佛教傳入錫蘭后,無畏山寺兼弘大乘學說,聲望逐漸提升。但是無畏山寺又分裂一部分為逝多林派,只是兩派的差異並不大。此後一直以無畏山寺的勢力最盛。大寺派雖然教團漸衰,但在教學方面卻很突出,他們在西元前二十六年以羅希多長老為首,舉行第四次結集,將一向口傳的經典以巴利文寫在貝葉上保存下來,所以對佛學的研究貢獻至巨。
西元五世紀時,北印度的覺音上座將大寺上座部所傳的三藏(在四世紀改譯為錫蘭語)重新譯成巴利文,又翻譯註釋本,並完成一部佛教百科全書的巨著《清凈道論》,奠定了大寺派再度興盛的基礎。與他同時期的覺授、護法、阿難陀、阿羅陀、摩訶沙密及達摩尸利等諸大論師,也分別為律部、論部作註釋。著名的史書《島史》和《大史》也分別在四、五世紀完成。《島史》是錫蘭現存最古的編年史史詩;《大史》則是摩訶那摩所編的王統編年史詩,可視為大寺派所傳的佛教史。
西元四一〇年,中國的法顯大師參訪錫蘭,在無畏山寺參學兩年,在他的遊記里記載有當時錫蘭佛教的盛況。西元七世紀時,在印度遊學的玄奘大師曾想到錫蘭參學,但以其國王戰死,國內飢荒而作罷。他在《大唐西域記》敘述當時大寺派排斥大乘,學習小乘,無畏山寺派則兼學二乘、弘演三藏的情形。
八世紀中期,唐朝“開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三藏,奉其師金剛智阿闍黎的遺命,到印度和錫蘭廣求密藏。他在錫蘭備受國王阿迦菩提六世的崇敬,從普賢阿闍梨學會“金剛頂瑜伽”,受五部灌頂,並獲得密部經論五百餘部及其他密教文物,可知當時錫蘭已盛行密教。
十一世紀初,錫蘭遭受南印度的朱羅國人入侵達數十年,不但王宮寶物被劫,精舍與舍利塔也遭破壞,首都化為廢墟。直到毗闍耶跋怙王才將他們驅逐,努力復興佛教。十二世紀中期,波羅羯磨跋怙一世統一錫蘭,力振佛教。當時無畏山寺及多林寺已沒有受戒的僧侶,於是大寺派成為錫蘭佛教僅存的正統,國王到處創建寺院、佛塔,又命令摩訶迦葉及沙利補多底舉行聖典結集,整理和註釋上座部的三藏,並加以註釋。這個工作使得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產生了許多研究學問的僧侶。
繼波羅羯磨跋怙一世之後的毗闍耶跋怙三世及四世兩位國王,也不遺餘力地邀請南印度的高僧前來編修佛典。又把佛缽、佛牙安奉在卑羅斯羅山,在各地設大供養會,以及明令僧團舉行傳戒法會。
十三世紀,錫蘭又遭到迦陵伽國人與爪哇人的入侵。十四世紀時,回教徒入侵。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人接踵而來,強迫人民信仰天主教。在葡萄牙人初到錫蘭時,島上已經是分裂成多國的狀態,各國對立,有的還依附於葡萄牙的勢力,改信天主教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各國經常舉兵互相攻打,最後在一五八二年,由性情殘暴的羅闍斯訶一世統一大部分的國土,改信印度的濕婆教,並全力破壞寺塔經典,殺戮僧侶,以致錫蘭境內沒有比丘。其後的國王雖多力圖復興佛教,卻難以收到效果。
十七世紀時,荷蘭人取代了葡萄牙人,命令人民改信耶穌教。直到西元一七五三年,才由泰國長老優波離等十人,為錫蘭的僧侶授戒,逐漸有三千多位比丘。這個泰國系統的佛教被稱為喀羅尼派( Kelani ),只和貴族、富人交往。因此,另一派僧侶便傳承緬甸系統的阿摩羅補羅派的戒法,另立教團。
英國人從一七九五年起,統治錫蘭,雖然表面上承認人民所信仰的佛教,但卻從教育上抬高耶穌教的地位。直到西元一八三三年刊行了英譯的《大史》等書,才展開歐洲人研究錫蘭佛教的端緒,並刺激當地佛教的復興。

僧伽組織

僧伽組織分成三大系:最大的是暹系,成立於一七五三年:其次是阿瑪拉布拉系,創立於一八〇三年,約佔全國僧伽百分之二十;啰曼那系是屬暹系中的改革者,於一八六五年創立。暹系由泰國傳入,后兩系則由緬甸傳入。三系在基本教義上並無不同,主要差異在於地域、階級、身分和持戒的精嚴程度。
在南傳佛教國家中,斯里蘭卡已成為當代佛學研究的先進國家。明增佛學院和楞伽佛學院先後提升為佛教大學,接受僧俗學生。較資深的斯里蘭卡大學也設有初、高級巴利文及佛學研究課程。科倫坡阿難陀學院和穆沙兀學院,伽列的瑪興達學院和坎底的法王學院,都是較為著名的佛學研究中心。
在斯里蘭卡的居士團體中,創立於一八九八年的“青年佛教會”,目前已發展為主要的佛教團體組織;“斯里蘭卡佛教徒議會”,是由全國各佛教團體代表所組成,討論整個佛教界的大事;“斯里蘭卡佛教聯盟”,也是由各佛教團體代表所組成,是佛教徒的守護團體,在保護佛教權益方面,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此外,“斯里蘭卡摩訶菩提學會”創立於一八九一年,總部設在科倫坡,致力於弘揚佛法,甚至遠及國外,併發行《新哈臘佛教》期刊。
斯里蘭卡對國際佛教的推動,貢獻卓越。除上述摩訶菩提學會外,一九五〇年創立“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到一九七五年為止,派遣到國外弘法的法師,人數僅次於日本。在亞洲、美洲和歐洲各城市中,都可見到駐錫在精舍或寺院的斯里蘭卡僧侶。
設在坎底的佛教出版協會,成立於一九五八年,透過所發行的刊物,在弘揚佛法上有輝煌的成就。尤其是定期發行的《**》和《菩提葉》兩種刊物,讀者遍及九十個國家,對佛法的傳揚,影響更是深遠。又斯里蘭卡是世界上第一個推動捐獻眼角膜的國家。
大致來說,斯里蘭卡比其他佛教國家更加積極促進非佛教國家對佛教的了解和修習,是上座部佛教傳統的代表,在國際弘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歷史教派文化


歷史及教派演化 為迎請摩哂陀到斯里蘭卡傳教,國王提婆南毗耶·商沙曾在首都阿努拉達普拉興建“大寺”。當時,這是上座部佛教的唯一中心。摩哂陀在此創建了大寺派。公元前28年,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再度嗣位,為報答摩訶帝沙長老在他流亡期間給予的幫助,特在無畏山新建一認寺廟,作為摩訶帝沙的傳教據點,摩訶帝沙遂與印度僧人法喜同建無畏山寺派(又名法喜派)。4世紀時,薩伽利長老又於祗多林寺創建祗多林寺派,亦稱南寺派。約在5世紀前期,上述三派并行。6世紀末阿合唱團普提王統治時期,由於王室對大寺派的扶植,使一度瀕於衰亡的大寺派的勢力理度復興,蓁兩派均隸屬於大寺派。

典籍


典籍 上座部佛典原不成文。在佛教傳入斯里蘭卡200年後,才開始將口誦相傳的佛典用文字記錄下來。現存的斯里蘭卡上座部典籍由律、經、論三藏及三藏註疏和藏外典籍組成。5世紀上半葉,印度比丘覺音到斯里蘭卡,將上座部佛教三藏的僧伽羅文註釋改寫成巴利文並詳加疏解,又寫了《清凈道論》,論述大寺派所傳上座部教義的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