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溝村

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鄉轄村

磨溝村是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鄉的一個村莊,村委會駐東窯村。在鄉人民政府駐地西北6公里處。轄6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290戶,1180人。總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9畝。此處一條通向尖棗山的南北大溝。西鄰紙坊水庫,背靠尖哨,東臨小寨大寨。因地形酷似古時候磨盤滾動留下的溝壑,故稱為磨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豆類和花生等。

歷史沿革


明末登封農民起義首領(后明廷委為河南總兵)李際遇故里。磨溝村在登封市被譽為武術之村。磨溝村也被稱為“三十五里磨家溝”簡單來說就是35里之內都知道有這麼一個村子。磨溝村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磨溝村曾是少林寺的後山。六七十年代村子幾乎人人都會武術。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磨溝村這個村子慢慢的被世人遺忘。武術也漸漸的走向衰弱。

文化


社會動蕩

少林僧人走出寺門,使少林功夫遍地開花,但與此伴隨的是部分少林絕技的失傳。“少林寺的每次劫難必然導致少林僧人出山,與此伴隨的還有大量佛學典籍、武功圖譜損毀或遺失。”登封市文聯副主席常松木說。
少林寺歷史上曾有過三次大的劫難,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期的“周武滅法”使少林寺佛像被毀、塔廟被砸、僧徒們流離失散;隋朝的“大業之火”和唐代末年武宗李炎時期的“會昌毀佛”,更讓少林寺傷痕纍纍。而少林寺最嚴重的一次劫難則發生在1928年,它給少林寺帶來的災難史無前例的:1928年春天,吳佩孚集團軍閥樊鍾秀與馮玉祥的部將石友三展開激戰,樊鍾秀曾把部隊駐紮在少林寺內,3月15日石友三打敗樊部后直接火燒少林寺。據載,石友三從登封城內運來煤油,塗抹在少林寺內建築上后炮轟點燃,少林寺大多殿堂焚毀,“藏經閣前所有建築和一些重要文物均被燒毀”。
常松木說,每次劫難后少林僧人紛紛逃離寺院,很多自此遁匿少林、鄉間,並非每個武僧都能在民間繼續傳授少林功夫。“更為重要的是,以前的少林僧人每人至多習練三到五套絕技,一旦這位僧人遁匿,則會直接導致這幾種功夫的失傳,同時被焚毀的大量武功圖譜也是導致少林絕技失傳的重要原因。”
據常松木介紹,清朝初年,朝廷實行禁教政策,禁止寺院僧人和民間習武,以防借反清復明暴動,這使習武熱潮急劇降溫,寺內和民間少林功夫不少自此失傳。
而即便通過少林僧人傳至民間的少林功夫,在清朝末年的社會動亂中也是劫難重重。
“清末,豫西地區土匪盛行,民不聊生,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過著逃難般的日子,在溫飽、安全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即便在有習武傳統的村莊,誰還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完整的習練整套少林功夫。”常松木說,在當時的環境中,人們多習練諸如小洪拳等比較“霸道"的拳法以防身,更多的絕技無法傳承,慢慢失傳,“清末是功夫失傳的高峰期。”
磨溝村[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鄉下轄村]
磨溝村[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鄉下轄村]

傳承之困

社會動蕩的大環境讓少林功夫歷經劫難,而流落民間的功夫依靠老拳師們代代相傳,同樣波折重重。
“老拳師們在傳授功夫時講究'三不傳',一是傳男不傳女,二是傳有德之人、不傳無德之人,三是不傳無根基之人,一些老拳師依然恪守這些原則,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傳承人,寧肯讓功夫爛在肚子里夜不願傳授,這正是民間少林功夫慢慢失傳的主要原因。”常松木說。
據登封市唐庄鄉磨溝村原支書范愛建介紹,磨溝在傳乘少林功夫時就遇到過這種情況,一些孩子很願意學習功夫,但總是“不聽話”,老拳師們看他們品德不行,絕不教授他們。
除“三不傳”這些傳授原則外,真正讓民間少林功夫漸漸失傳的還是現實的困境:幾乎沒有人可以用幾年時間潛心練習功夫了。范愛建說,村子里的老拳師們不忍看著祖代傳承的功夫消失,很樂意教授晚輩,晚輩們也很願意學習祖上傳下的功夫,但“生活需要金錢,學功夫不僅無法掙錢,還浪費時間,年輕人不指望著靠這吃飯”。范拴緊老人告訴記者,每到春節時,從外邊回家的年輕人會纏著老拳師們要求學習功夫,“他們也知道祖上傳下的東西丟了可惜,但一過春節還是出門打工,再到春節回來還是纏著要學”,如此反覆但終沒有學成的。
伴隨著年輕人一年一年“丟了可惜”的話語,老拳師們的年紀卻在不斷增加,看在眼裡的范愛建不由心急,“村裡最後一位能打關東拳的老人叫范大來,60多年前去世,據現在的老人們回憶,當時村裡也曾有人跟著他學習關東拳,但由於兵荒馬亂及各種原因,最終沒有學成,老人去世后關東拳從此在磨溝失傳。”
民間少林功夫失傳的另一原因是隨著時代變遷的社會環境對武功的漸漸遺忘。
據介紹,原來登封民間存在很多的“社”,“社”是民眾自發組織的民間團體,分“文社”和“武社”。“文社”主要搞文藝創作,所需人員、資金不多,“武社”主要習練武功,並搞集體匯演、比賽,所需物資人員龐大。
“由於“武社”所需太多,加之在匯演、比賽過程中較多出事,所以隨著社會發展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社會環境也漸漸將其遺忘,而事實上“武社”正是民間功夫得以大規模傳承的渠道。”常松木說,一些地方還有“武社”,但很少組織類似活動了。
核心提示:史料記載,少林武術依前人所傳共有360餘門,但由於少林寺在1500多年歷史中頻遭戰火,武術種類散失嚴重,僅有100多種在少林寺保存流傳。有相當多的套路和功法隨著歷代少林寺僧到鄉間避禍而傳給了俗家弟子,保存於民間。令人遺憾的是,傳男不傳女,傳有德之人、不傳無德之人,不傳無根基之人,一些老拳師依然恪守這些原則,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傳承人,寧肯讓功夫爛在肚子里也不願傳授。從而導致了部分少林功夫慢慢失傳。

拳房坍塌

四周是山,中間一小塊平地上坐落著一個小村莊,這便是在河南省登封境內因武術而頗有名氣的唐庄鄉磨溝村。
磨溝村不僅因武術成名,在次地流傳的諸多美妙民間傳說也讓他聲明遠播,同行的登封市文聯副主席常松木介紹,磨溝村是傳說中伏曦和女媧滾磨盤決定是否成親的地方,村名由此得來。
磨溝村內的座座老房子印證著村莊的悠久歷史,磨溝村現有1200多人,八成以上的人姓范,是范仲淹的後人,“家譜上都有清楚記載,一輩輩傳下來沒有絲毫差錯”,范姓人以祖上的顯赫為榮,而世代相傳的武術更讓磨溝人自豪。
磨溝村[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鄉下轄村]
磨溝村[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鄉下轄村]
“范家人習練武功代代相傳,老人們習練時孩子邊看邊學,等孩子們有了一定基礎后老拳師們加以指點,見得多、練得多慢慢就會了。”磨溝村84歲的老拳師範拴緊向記者介紹磨溝的習武傳統。與代代相傳的功夫相結合的是磨溝人習武的熱情,“那時候村裡人都習武,村子的空地、村裡的拳房、甚至村周圍的荒山,都可以看到習練的人。”老拳師們提到的拳房是磨溝范姓人的祠堂,後來慢慢也成了習武的拳房。當記者來到承載過磨溝人習武激情的拳房時,看到的只是拳房坍塌過後留下的幾堵土牆。磨溝人的拳房共有三間,在坍塌的后牆上尚立著一塊石碑,上寫“范文正公之神位”,一根粗粗的木樑落在地上,訴說著范家祖先修建祠堂時的汗水與夢想。
“祠堂什麼時候建的村裡人都記不清楚了,但最少有幾百年歷史了,因為祠堂的青磚地面上還留有有習武時留下的腳窩。”58歲的范林松告訴記者。
磨溝人的拳房坍塌也就是五六年前的事情,“坍塌后村裡人一直想重新修起來,但因為缺錢,一直沒有重修”。
從此,磨溝人習武少了一個去處,多了一處遺憾,但稍讓他們感到安慰的是:即便在拳房坍塌之前,“去拳房習武的也很少有年輕人”,而"拳打一席之地"的少林拳法並不影響老拳師們偶爾施施拳腳。
現任磨溝村支部書記范躍民父親范明江曾在磨溝村當了近40年幹部,包括舊社會事務長、馬車工、生產隊長、村委主任等,並被評為“村委老幹部”,新任磨溝村支部書記范躍民積極與外界知名人士溝通,現任鄭州市進出口開發區主任任永橋、登封市民政局局長范新傑等,自2015年年初扶貧全村75戶困難群眾,使他們過上和別人一樣的春節。帶領黨員幹部綠化村委大院,維修房屋及院門等,這些舉措使百姓對新一屆支部、村委更加有信心,相信他們能帶領群眾走向致富之路。
據磨溝村支部書記范躍民講,近幾年磨溝村準備招商引資發展農村經濟,先打井、修路,完善基礎設施,發展農業科技,改變貧窮落後的村容村貌,使老百姓過上城市人民的生活。

代表人物


磨溝村有名的拳師:范海雲,曾在少林寺任過教。2008年被登封市命名為“傑出文化傳承人”。
磨溝村拳術後起之秀:凌霄龍,自幼熱愛武術,博採眾長,精通磨溝拳術和太極拳術,多次在國際賽事上多的金牌。
武術中最常見的一種拳術“小洪拳”源自磨溝村,是磨溝村的祖拳。
磨溝人代代習武,村裡老人人卻也講不清楚傳過多少代,但磨溝人習練的功夫源出少林卻並無太多疑問。
長期關注民間少林功夫的登封市文聯副主席常松木對磨溝武功的來源有過詳細調查,“磨溝人習武大概自元末明初始,他們習練的少林功夫來自少林寺內的一位燒火僧,這位僧人在寺內習練少林功夫數年後走出山門。”
圖為村子年事已高的拳師們
圖為村子年事已高的拳師們
常松木告訴記者,這位少林武僧來到磨溝附近后不願回寺,開始在次地傳授少林功夫,居住於此地的范姓人多有練習且有所成就,並世代習練直至今日。與常松木的調查相佐證的是,磨溝人將這位少林燒火僧尊稱為“挪挪爺”,並在村北的山上為他立廟,喚做磨溝功夫的“祖師爺”,但遺憾的是廟后被拔掉。
與磨溝情況相似的還有登封市石道鄉阮村。
據介紹,阮村李姓人家習武同樣世代相傳,但可考的是明末清初當時尚居住在鞏義涉村鎮王溝村的李家曾有人到少林寺習武,習武出山後傳給後人,少林功夫也就在那時傳入李家。
之後李姓先人舉家遷至今登封市阮村,少林功夫爺一併遷移,李家祖上的李永魁、李振邦還曾合著過一本講述少林功夫理論、套路和器械的專著,李家能憶起的拳師可上溯10代。
“少林功夫流向民間大致有幾種情況,一是少林寺給登封帶來的習武環境,很多人自發前往少林做為俗家弟子習練少林功夫,學成后回民間傳承村人子弟。這種情況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尤為突出,清初更為明顯,一來個人習練少林功夫可強身健體,用作防衛,二來村莊整體習練少林功夫可以抵抗土匪搶劫,保護村莊。”常松木告訴本報記者,另一種情況則是少林寺僧人因各種原因出山,到各地定居後向當地人傳授少林功夫,因此少林功夫得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