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法

少林拳法

簡介中國拳種之一﹐得名於少林寺﹐是在中國古代健身術的基礎上﹐吸收各種武藝之長而形成的中國拳術的一個最有影響的流派﹐以其剛健有力﹑樸實無華和利於技擊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發源地


少林拳法的發源地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嵩岳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一說太和二十年)興建。

源流


關於少林拳的源流﹐1919年出版的《中國體育史》記載:達摩“所創十八羅漢手即為後世少林拳之濫觴”﹐而1930年出版的《少林武當考》﹐經過若干考證﹐認為這是“附益偽妄之說”﹐“不足信也”﹐這種爭議久無定論。
達摩﹐亦作達磨﹐全名菩提達摩或菩提達磨﹐南天竺僧﹐或雲波斯人。後世論述其生平﹐多從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和唐釋道宣《續高僧傳》之說。自宋《景德傳燈錄》流行後﹐傳說頗多失實﹐附會日益增多。近世史家對史籍所載達摩“游嵩洛”﹑“寓止於嵩山少林寺”以及“嘗托茲山”等與少林寺有關的事迹﹐論說不一。根據《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所記傳略和《中國思想通史》第 4卷所作考辨﹕菩提達摩於“劉宋時來華”﹐“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至洛陽﹐曾瞻仰修梵﹑永寧等寺。此後﹐他的行蹤不出今河南北部﹐其卒年當不早於公元 525年”。達摩在中國創“一乘宗”教派或稱“欏宗”﹐“到唐初已很衰微﹐……文獻極少流傳……此宗思想亦不可深考”﹐有關達摩創十八羅漢手及少林拳一說﹐多出自明代天啟四年行世的《易筋經》﹐存疑很多﹐不可輕信。實事求是的論斷﹐尚有賴於史籍資料的進一步發掘和考證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發展


少林拳法
少林拳法
嵩山少林寺僧眾傳習拳術﹑發憤武事的記載﹐最初見於《舊唐書‧稠禪師傳》。據《秦王告少林寺主教書》和唐裴漼《嵩岳少林寺碑》所記﹐唐初﹐少林寺僧曾幫助唐太宗徵王世充﹐寺僧有功者13人﹐唐太宗並賜莊田40頃﹐擴充廟宇﹐建立僧兵﹐僧眾達5000多人﹐少林寺從此進入興盛時期﹐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養僧兵後﹐練武就直接與作戰相關連﹐為少林拳術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為了提高實戰能力﹐不僅練拳術﹑器械﹐而且也練馬戰﹑步戰﹑輕功﹑氣功等。寺僧還經常邀請各地武術名家指教﹐各方武術名人也慕名而至﹐取經送寶。這樣﹐少林寺實際上已成為全國會武之地﹐使它有機會博採眾家之長﹐彙集武藝之精華。宋以後少林武術先後匯納了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韓通的通背﹑馬籍的短打等18家拳法之長﹐著拳譜於寺﹐留傳後世。傳說在金元時期﹐覺遠和尚西出訪師﹐李叟和白玉峰入寺授技。李傳大﹑小洪拳﹑棍術和擒拿﹐白傳龍﹑虎﹑蛇﹑豹﹑鶴5拳及氣功。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曾訪少林寺傳授臨陣實用的棍術。這樣﹐少林武術就與諸家流派取長補短﹐互相促進﹐經過歷代研練和總結﹐逐步發展成為有拳法﹑器械等多種內容﹑體系完整﹑套路精湛的武術流派。

內容


拳術

有單練和對練兩種﹐單練有小洪拳2路﹑大洪拳12路﹑羅漢拳3路﹑老洪拳1路﹑炮拳 3路﹑長拳2路﹑梅花拳2路﹑朝陽拳1路﹑通背4路﹑長護心意門 1路﹑七星拳2路﹑關東拳2路﹑青龍出海拳2路﹑擴身流星拳1路﹑龍虎豹蛇鶴拳各1路等幾十路;對練的有六合拳6路等﹔

技擊散打

單練﹑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迎門鐵扇子﹑拔步炮﹑小鬼攥槍等百餘種﹔

氣功

有少林易筋經﹑小武功﹑混元一氣功﹑陰陽氣功等﹔器械──單練﹑對練﹑槍刀劍棍﹑長短軟硬十八般兵器一般都有﹐但以棍術為最著名。少林拳的套路結構緊湊﹐動作樸實健壯而敏捷﹐攻防嚴密﹐招勢多變﹐力量的運用靈活而有彈性﹐著眼於實用﹐不練花架子﹐具有很多攻防特色。

練拳要義


少林拳首先要求練好基本功﹐即站樁。樁有馬步樁﹑椅子樁﹑丁字樁等﹐同時也練視﹑聽﹑抓﹑拉﹑推﹑舉﹑踢等。
“拳打一條線”是少林拳最鮮明的一個特點。身法有八要﹐即起﹑落﹑進﹑退﹑反﹑側﹑收﹑縱。套路直來直往﹐動作樸實有力﹐各種套路演練均在一條線上﹐在少林寺千佛殿上練拳留下的腳窩就是明證。手眼身法步的要求是﹕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出滾入運用自如﹔眼法以目注目﹐以審敵勢﹔身法起橫落順﹐著重掌握重心﹐不失平衡﹔步法進低退高﹐輕靈穩固。
在使用的方法上﹐要求藏而不露﹐內靜外猛。戰術上善於聲東擊西﹐指上打下﹐佯攻而實退﹐似退而實進﹐虛實兼用﹐剛柔相濟﹐乘勢飛擊﹐出手無情﹐擊其要害。所以拳諺用“秀如貓﹐抖如虎﹐行如龍﹐動如閃﹐聲如雷”來形容其變化多端的戰術。
在動﹑靜﹑呼吸﹑運氣﹑用氣方面﹐也有其特點。如拳訣說:“拳打十分力﹐力從氣中出﹐運氣貴乎緩﹐用氣貴乎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在演練時強調一個套路要一氣呵成﹐要做到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的外三合和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的內三合﹐形成內外一體。用鼻呼吸﹐集中勁力﹐必要時用嘴配合發出吼聲﹐以威懾對方﹐打出迅雷不及掩耳的爆發力﹐克敵制勝。
少林寺白衣殿南北山牆上各有一幅寺僧練武的壁畫﹐稱為“拳譜”﹐是清朝末年繪製的﹐有六合拳對練和各種器械對練﹐生動記述了寺僧練武的情景﹐突出了少林拳手眼身法步的特點和攻防要領。

南拳北腿


少林寺和尚歷代苦練拳法﹐因武藝高強多次被徵參加戰事。明代天啟年間建有少林觀武碑﹐現存少林寺﹐上面記載著少林拳的技術特點和作用。又據《中國體育史》介紹﹐“少林拳即俗所稱之外家﹐其術以搏人為主”﹐“而外家之中﹐流派至雜。……不外陰勁陽勁二派……或即世俗所言之南北二派﹐北派尚剛﹐南派尚柔……故拳術斯分剛柔之別”。南派重拳﹐尚短手﹐北派重腿﹐尚長手﹐即所謂“南拳北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少林寺所在的登封縣建立了業餘武術學校﹐成立了少林拳研究小組﹐收集到一些民間珍藏的拳譜﹐挖掘出一些瀕於絕傳的拳術和器械套路﹐並培養了一批練少林拳的骨幹和教練員﹐多次參加全國武術比賽﹐並在節日舉辦武術表演等。當地群眾男女老幼練武﹐已經蔚然成風。少林拳在國外﹐特別是在日本也很盛行,日本少林寺拳法聯盟及其他國家少林拳愛好者曾頻頻來華訪問少林寺。少林拳這個古老的拳種﹐正在為傳播各國友誼﹑增強人民健康而大放異彩。

拳術十法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
少林寺武術將“三節、四梢、五行、身份、步法、手足之法、上法進法、顧法(開法、截法、追法)、三性調養法、內勁法”叫做十法,它是綜合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功防、內外、勁法、三性調養等方面總結出來的理論。練習少林武術必須明了十法,才能不出偏差,收效迅速。

三節

人的全身分為三節:手肘為梢節、腰腹為中節、足腿為根節。再進一步說,三節中,又各分為三節。如手為梢節之梢節,肘為梢節之中節,肩為梢節之根節;胸為中節之梢節;腳為根節之梢節,膝為根節之中節,胯為根節之根節三節之要訣是“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之。”即“起、隨、追”三字。例如沖拳的動作,拳為梢節之梢節,拳起動后肘(中節)隨肩(根節)追,只有這樣才能發力順達。向前進步時腳起、膝隨、胯追。這樣才能重心前移,十趾抓地穩如泰山。
少林寺拳譜中說:“梢節不明恐中人七十二把擒拿,中節不明遍身是空,根節不明恐中人之盤跌,故三節貴明也。”明梢節是指兩手互換,身心相隨,互為救護的意思。明中節是指手不離心、肘不離肋,高挑低壓左右攔裹的意思。如“手起撩陰,肘發護心”,身應隨手而動。要知遠近明老嫩,手到身到,步變身轉,不給對方進擊的空隙,明根節指進步低退步高。進步低,可避免被對方勾、掛、挑、避搬腿之患;退步高,可避免對方勾絆,利於進退。“起、隨、追”三字十分精確、恰當。三節貫成一氣,進退得法。如根節,退步時,膝隨胯追,身體重心后移,十分協調。否則,步進身不進,步退身不退,手法再熟也運用無力。因此,對三節必須明了的地方,就是手腳身的精密配合。在擊打時心勇而進拳進身進步,全身之力集於拳面,就會迅速。羅漢拳的動作都是全身三節(手、身、腳),配合行動,進退擊打之時皆帶身法,身手腳步內見溶為一體,此為練習之要訣。
少林寺拳譜中說:“上法須知先上身,腳手齊到斯為真,拳中有搓誰能解,明了其意妙如神。”此意即手、身、腳齊到,三節貫一。少林寺拳譜中指:“手到不如身到,身到不如心到,先到以心,後到以身。”猶如寫字,意在筆前,出必中的,心一動而百體從令。三節明則內外合,克人就無有不利。三節之理論,初看簡單,細察則玄而又玄,如不精研琢,細細體察,是不易達到高水平的。

四梢

四梢指血梢、骨梢、肉梢、筋梢。發為血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甲(指甲)為筋梢。四梢齊,指齊而發力,是發欲衝冠,牙欲斷金,舌欲摧齒,甲欲透骨的意思。
少林寺拳譜中說:“明了四梢加一力。四梢齊則內勁出矣。”其要點在於:意識引導氣血達到這些部位,從而凝神聚氣,使身體各系發出更大能量。心裡想著四梢用勁,使身體各部位有所應答,再經過神經的反饋作用,傳到大腦,以對動作進行調節,故能齊力。因此“發欲衝冠”之時,頭必有意識上頂。這樣,不僅避免了低頭探腰的毛病,而且因氣貫行發,加速毛細血管網的代謝,增加了肌肉作功的能量。所謂明了四梢多一力,就是這個意思。又加“牙欲斷金”,指使面部肌肉緊張收縮狀態,增加了有關股群的收縮力,緊扣牙齒以集元神。“甲欲透骨”意識上把力貫在指梢抵指甲上,使氣血充致指端,以利於勁力的發揮。從攻防角度上分析,勁發四梢也是科學的。如“牙欲斷金”時牙齒緊扣,而“舌欲摧齒”時舌在齒內,在對抗時即使下頦受到擊打,也不會磕牙用咬自己的舌頭。舌頂上齶,利於唾液的分泌及全身力量的貫注。設想四梢用力時,由於意識引導相關部位緊張,該處毛細血管 代謝交換過程一定加強,其協同肌和對抗肌了也必然配合工作,因而使代謝加強,內分泌增加,心肺等系統加強作功,產生超出一般的能量。所以,齊四梢后,感覺擊打額外有力。試將四梢所集之力放鬆,就會明顯地感到鬆勁。此與“易筋經”之靜力性肌肉用力收縮有相同之義,和氣功有內在之聯繫。
少林寺老前輩當時顯然不可能有先進儀器測試四梢齊所引起的血液、生物電、呼吸、代謝等方面的變化,但他們根據自身豐富的初中經驗,總結出科學的四梢齊發力方法,以增強鍛煉身體的效果。這的確如下:“四梢齊則內勁出矣。齊之之法,必其發欲衝冠,甲欲骨,牙欲斷金,舌欲摧齒。心一戰而四者皆至。蓋氣從丹而生,如虎之恨,如龍之驚,氣發而為聲,聲隨手落,手隨聲發。故一技動而百技動,則四梢齊,勁力無有不出矣。”

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一種學說認為,自然界和人體都能用五行生剋化的學說進行解釋。武術界也應用五行學說解釋五官、五臟、及醫防變化生構的方法。少林武術講五行相剋,五行相合,。五行外應以之五官,內應人之五臟。如“心屬火,心動通力生;肝屬木,肝動火烙沖;肺屬金,肺動沉雷聲;腎屬水,腎動快如風;脾屬土,脾動大力醫。此五行之屬於內也。”又如“肝屬木,在五官上開竊於目;肺屬金,五官上開竅於鼻;腎屬水,五官上開竅於耳;心屬火,五官上開然於人中。而最宜知者,手心通心屬火,鼻尖通肺屬金尤不可不知。火到金化,自然之理。余可類推”。火到金化指手打鼻疼,火能構金。少林武術講合自己之五行以克敵之五行。
五行相生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代表肺。金生水,指肺強氣壯能助腎水足能養肝。肝強,自能目光銳利有神,且肝為養血之臟,強而筋爪利,所以說肝動火焰沖,只有耳聰目明,才能指揮手足隨以所欲,縱橫往來。因此,武術界有養精化氣,養氣化神的說法。肝通於目,目為先行,所以目之強弱,有賴於肝。而在五行學說中,腎,又為肝之母。木生火。心屬火,所以說“肝動火焰沖”。目視心生,眼注視后心意動,心意動后氣血即運行到進行擊打之手足。所以說“心動勇力生”。因此,肝強而目明,目明而勇力即生。火生土。脾五行屬土,為五行之主,萬物款中生。脾胃是人體代謝的基礎,心動(動指思想,如醫防擊打的意念)同時,植物性系統各器官代謝增強,以適應機體作功的需要。心就是指神經系統。心動能加強脾胃作功,因而說“火能生土”。土生金。金指肺臟,土為五行之母。脾胃吸收營養,只有營養充足,代謝才能加強,肌肉才能強勁有力。人體一節活動都依靠營養代謝供應能源,所以說,“一身之望屬土”。脾胃機能良好,肌肉有力,肺活量增大,才能適應氣體代謝的需氧量。因人的力量有賴於氣。所以俗稱“氣力”。氣壯力大是自然之理。氣血運行,為人體生命活動,骨肉作功的必要條件。練習武術就是運氣血,以達到隨心所欲、心到氣血即到的目的。脾胃強而營養足,營養足而身強,身強而氣自壯,所以說“土生金”。
知道了五行相生的理論,還要懂得五行相合的理論。把五行練成一家(氣)。
五行相合,就是指“合而有助”的道理。少林寺拳譜中說:“耳與心合多益精,目與心合多益明,口與心合多益勇,鼻與心合多益力,手與心合更疾快”。“合而有助”之說全體解釋為:“耳本聰,用心聽者,聽著以審而有民增,益其聰也。余類推”。這裡強調的仍然是心的作用。心指意識。五行相合一氣,心一動而內勁生,所以講心合而五行益其精。
五行相剋有含義。其一,指攻防之中運用五行生剋的理論。武術界老前輩曰:“橫來者沒有豎勁,豎來者沒有橫勁。故橫來者可以豎破之,豎來者可以橫破之”。五行相剋,在拳法上表現為:
1、劈打之法屬金。金利如斧,能克木。少林寺拳譜中寫道:“定尖手屬金”。金能鑽木。“板手屬木”。板打或衝擊的力是向前,劈打是由上向下,以豎破橫。格架壓樓撥拍都是這個道理。崩打之拳以直崩之勁而無豎勁,所以用劈定的方法去破它。
2、犯上活打棹屬火。火能克金。衝天炮諸勢借火焰上沖之力,以劈領格架沖之法破劈打之拳掌。或上擄,或下化,以懈對方之力,乘對方舊力已過,新力未生之際擊打,這就是攻防的要訣,以下諸方法皆是同一道理。
3、撂手、攔手屬水。水能克火。以力壓撥的方法象橫著流的水,能破衝擊過來的拳,如一手力撥,一手攢打,就是防中有攻,退中有進之法。這種方法以橫制豎。所以說為水能克火。
4、橫擊拳法屬土,土能克水。少林拳譜說:“一身之望屬土,土五臟屬脾,脾動大力攻,以土橫推填之則能破水也。”假如對方壓撥之後用鑽打,我則用橫擄斜撐之力破之。因為鑽打為順擊之力而無橫勁,因而橫可以制順。這就是土能克水的道理。
5、犯楹手及崩打之法屬木。木能克土。上下崩打之法能破橫來之力。在格架擄壓時要向上或向下以斜勁化對方剛硬之力,橫來者沒勁,以破橫為自然之理。
總而言之,破解方法的要點,在於道先分清橫豎這之勁,明了橫破豎,豎破橫的道理。橫來之拳掌用豎勁破解;豎來的擊打用橫勁破解;直來的衝擊用橫勁化解;橫擊打用直勁擊破。千彎萬化都用這一破解的原則,這就是五行相剋的重要意義。少林拳訣中說的近打迴轉一寸中的迴轉就是即指老嫩又指化勁。
五行相剋的第二種含義是封閉對方之五官,攻擊敵人之五臟,剋制對方之五行。少林拳訣說:“二人相爭,先閉五行。”就是指要閉自己的五行,以克制對方之五行,本人對此有兩種理解,首先是指閉外五行,即保護好五官和五臟不給敵人可乘的空隙,其次是以五行生剋的道理處處克制對方,使對方處於被動的地位。例如目屬肝,金能克木。肺屬金,“肺動沉雷聲”,先聲奪人,“發聲使驚怪”。彼一驚,則目光恍惚,必受制於我。此即是以我之金去克對方之木。余可類推。又如心動勇力生。心五行屬火,火能克金。對方如果不為驚擾所動,而且心勇目明,自然能夠抵禦我以聲驚他之法。此即是對方以火(勇)克我之金(聲)。因此少林拳譜說“火到金化”。水能克火,腎屬水,腎動快如風。例如對方雖勇猛,但我不為對方之勇所屈,而以疾快勝之,使其勇無有得出而即被我所阻截,這就是以我之水(腎)破對方之火。但是要注意,剋制五行的方法在運用時,還必須加以合自己五行的方法運用。如此互為克制,生克變化無窮。生克是辯證的統一。對立面相互轉化互為因果、勝負之道繫於其中。這裡面的重要訣竅是,處處爭取主動,使矛盾向有利於自己面不利於對方的方面轉化,使對方處處被動。
閉自己的五行,就是指肘不離肋,手不離心,這樣肘手就處於防禦對方攻擊,保護胸肋,即保護五臟(五行)的有利地位。克對方的五行,就是指封閉對方的五官。尤其應先封其目。
武術界老前輩說:“手法千變萬化,總不外乎兩個圓圈,一個是立圓,一個是橫圓。立圓如車輪,兩手向前滾打;橫圓如轉磨,兩手橫環打”。立圓為豎而豎中有橫,橫(平)圓為橫而橫中有豎。橫圓為裹擄貫格捎橫截托等拳法,立圓為劈崩攢炮沖挑板定等拳法。以豎破,以橫破豎,自然之理也。所謂“生、克、化”的道理,本人理解在於化勁。例如對方用勁擊來,屬金。犯上者屬火。火能克金。所以要用袖擄、斜打橫格之勁化對方的劈勁,進而連續用向上斜擊的方法破之,使對方舊力已過新力未生之際受到擊打而難於變化。少林拳術中板喚鉤斜、迎風轉換、移身閃進、擎斤綻懈諸法都是五行生剋的運用。
簡而言之,五行生剋為:“金能克木能生水,水能克火能生木,木能克土能生火,火能克金能生土,土能克水能生金。”

身法

身法有八要:起、落、進、退、反、側、收、縱。吞吐、摺疊兇手在八要之中。少林拳術要求身法靈活。
1、起落
少林拳譜說:“起落者,起為橫,落為順也”。從落到起,向前上步或縱跳之過程,是由橫變順,擰身而起,正面對前方。所以說起為橫。落時兩腳前後站立,側身對敵,所以稱落為順。起時橫擰利於發向上之鑽力,落下順身利於發劈打時順打時的順勁。少林寺拳譜中說:“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展身而落。起如炮,落如風,喻其話快,起風魔(指話如風雷閃電,奇妙如魔法。)落夜叉(指虎之猛威)喻其開闊。起如瘵鼎,落如分磚”。起如瘵鼎,指向上的力,如瘵大鼎,落如分磚,指下落的勁,足踩手劈,如要把磚分開那樣的力量。
2、進退
進退是技擊術中進退攻守趨避的方法。進擊要如閃電那樣疾快,失勢退避時要如被火燒著那樣的急速。少林拳訣中說:“進步捷如風,失機退宜快,乘勢側鋒入,身稍向前邁,掌實即須吐,發聲使驚怪,變化如蛟龍,遲快分勝敗。”此訣指明進退的要領在於疾快,可與前面閃電火燒的比喻共同參考理解。趨是指進,避是指能或閃躲。進時要乘其空隙向前或從側面(避其鋒)進擊。失勢(指未擊著敵人而有為敵所乘之隙時)即能避,如連步疾退、移閃退避、飛身後縱跳出等方法。總之要以輕巧疾快為好。少林拳術秘訣中說:“進逼乃取勢之法,趨避為乘機之道。兵法所謂‘避虛擊實’,‘聲東擊西’等語,無一不與此道息息相通。無論如何技精力足,總不能不有所趨避,因有所避而有所趨,此為一定之理。趨模者避右,聲東則擊西,隨敵之動以為方,觀敵之機以為用。明於術而不拘於術,擊其要而不見其跡,此真可謂變方無方,心手兩忘,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也。”上段論述可謂攻防的妙論,進退趨避的要訣。少林拳訣說:“趨避眼須快,左右見機行,趨從避中取,實自虛中生,山重身難壓,隙開莫消停,勢猛君體恐,四兩撥千斤”進退避趨與騰挪借力還打,要靈活運用。
3、反側
反側即是翻身顧后,側身顧左右。少林寺拳譜中說:“若遇人多不用忙,打前顧后是妙方,來來往往休停立,乍敵三方戰一方”。又說“拳如炮,龍抓身,遇敵好似火燒身”。這些都是有關身法反側的要訣,反側之法不僅要求全身直轄市,而且著重要求輕靈疾快。少林寺練耳後聽風的方法,打法中的童子拜見音的用法,都是突然回身,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應用了反側顧打的方法。少林絕技心意把的十二大勢中,有一把叫翻身把,,就是專練翻身擊打的方法,側笛顧打左右以腰為樞紐,力從丹田而起,經腰而發力於四梢,因而要求腰要靈活有力。起落反側都要擰身擰腰而起,經腰而發力於四梢,因而要求腰要靈活有力。少林拳訣中說:“搖膀子,橫身子,不離肋子”。如心意把的起把,束身而起時要搖膀、擰腰、橫身抖膀而起,,起時前手帶後手,落時擰腰順身劈打腳踩而落,如羅漢拳中龍折身、翻身撩虎、羅漢脫衣、坐沖拳等動作,都是擰腰反側擊打之法。總之,翻身多用架壓鑽劈之法。側身多用撥掛束課之勁,都要身法靈快,腳手如風。要練出驚人的戰鬥力,必須在快字上下功夫。疾快被比喻為如膚(皮膚)角火星,如夢時忽驚,如炮之猛烈如雷電之迅猛。反側應與三節、四梢、五行、六合等方法共同運用。
4、收縱
指斂(收)如優貓,放如縱虎。斂是束吞之勁,縱是吐放之力。要求身法中正平直,可參考三節法理解。例如束身、含胸、收提等勢都是收的應用;長身、擊打、跳躍都是縱的運用。左移右閃,進退騰挪都要以縱貫之,必須內提外隨,內外合一。
以上身法八要中,起落、進退、反側、收縱都是相互對立,相輔相成。高其所以為高,正是因為低的襯托(束縱即是高低,余類推)。正是這種矛盾對立的反差對比,才充分體現出身法的靈活多變。“熊經鳥伸”的獨特風格。身法八要,是少林寺老前輩多年總結出來的精闢見解,愛好者可精心研討。

步法

步法指寸步、踮步、過步、快步、前步。“如二尺元近即用寸步,雨步者,一步可到也。如四五尺遠,即用後腳踮一步前進,步形不變。至於身大力勇者,即進前腳急過後腳。若一丈八尺遠即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腳帶後腳平飛而,非跳躍而往也”。如遇人多,或遇有器械,即連腿帶腳並箭而上,也就是平常說的彩腳二起、擺蓮、箭彈之類動作的應用。在與人擊斗時要注意遠近,懂得老嫩(爭鬥打人時,距離對方遠了叫嫩,過近叫老),更要知道進步低、退步高的要訣。步法要做到輕利穩健,手腳協調。能夠運用自如,隨心把欲,才算得到了其中的奧妙。練習套路時,步型要準確,步眼要蹬開。攻防對練時則要適當縮小步幅,以利於進退。做到靈活適宜。千萬有要使步法獃滯僵硬,造成呆板的弊病。步法的精妙,全在於平時的勤苦練習,只有功夫精嫻,在應用時才能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動不露形。

手足法

手法指出手、起手、領手、截手。少林寺拳譜中說:“當胸直出謂之出手;筋稍發有起有落,曲而非曲,直而非直者為之起手;筋稍發而未落者為領手;順起順落參以領搓者為之截手。”例如起前手如鷂子鑽林,要束翅束身而起。摧後手如燕子吸水,形往上憊長身而落。這就是兩單吊手之法。兩手交互並起並落,起如瘵鼎,落如分磚,這就是雙手之法。注意起手時要手捧陰起、肘護心發,起時要有猛虎撲人的威猛之力,落時要有雄鷹抓物的狠勁,這是勁力的要訣。
南派少林的手法與嵩山少林的手法大同小異。少林拳術秘訣中有關手法的論述說:“北派尚長手,南宗尚短手,長手貴力迅,短手貴自顧。平時練習非長手不能達氣,對捕時非短手不足以自保。”我們練習技出要注意長短互用,剛柔相濟。現將南派手法略舉如下:
1、手法
(1)牽線手
牽線手,又名猿手,左右手作迴環互攔勢,如∞(雙圓)勢。此手為掩格壓撥的主要方法。常練習能指臂靈活,一切手法皆不難迎刃而解。羅漢拳套路中有很多這類手法。以兩肩為軸畫圓弧,上下交替,如大車輪之圓弧。
(2)纏手
纏手,又名陰牽線手,即少林寺大洪拳中勒馬牽韁之勢法。與牽線手不同之處在於牽線手是向左右划的圓弧,纏手則是向前划的圓弧,如車輪向上旋轉,兩手交替如纏線,是纏壓打或挑掛打的要法。牽線手划面前之橫立圓,此手划向前之豎立圓,如蛇纏樹枝,趁勢擊敵之腋窩,並有回護鉤格等變化。
(3)長短龍分手
兩手左右分排,如左長則右短,右長則左短,所以又名排闥手。此手用力以前,肘及緣向外翻滾,而兩掌必須相應地分格。
(4)剪手
此手的用力處也以掌緣和兩肘為主。要注意兩手叉剪時身要稍側、胸向內含。剪法是,如左剪,則右手在前,用右手儘力斫入。以右手叉壓在左手彎處為止。右手指僅可插左肘彎一寸有餘,過多則恐被對方封閉,以至不能變化。少林寺羅漢拳中虛步叉手就是剪手。
(5)斫挑手
斫挑手,又名切手,如刀斫切東西的意思。此手有單斫雙斫之分。單斫是一手挑撥,一手砍擊對方的肩膀及脈根、耳部或退部等處;畢斫則兩手長短齊出,帶挑帶砍,非常捷便。羅漢拳中這類掌法很,是切斫挑等掌法都有運用。
(6)托手
托手,又名托天手。練習時要左右分練。如左手托上,右手則向身側鉤拔而下,右托則左手向側格之,又名前托后鉤。托是用掌心這力向上托起,象托長木盤。鉤是用腕力撥力。此手用時可托開對方的手臂,乘機拊其胸,使其立身不穩。
(7)插手
插手,有指插、掌插、直插、斜插之法。羅漢拳中此法甚多。
南北少林同源,手法大致相同。北派元朝福裕禪師,總結諸門手法,集短打之大成。少林寺短打拳譜中說:“夫短打之要訣者,總是八八六十四門,九九八十一變化,知其門路者方可入手也,亦變化無窮矣。翻車轆轆錘,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柔,七勢集連拳,總是十八湊,全身十二錘,閃賺雙手損。諸家手法各有所長。如取上而能打下,如打下而能取上,里門返外,外門返里,入手而即提步,提步而即入手。務要先明出入進退、虛實則柔、長短起落、開合收閉之手。長有七長之妙,短有八短之強。虛者實進,實則急去,虛虛實實,隨手而入,臨時能變,方為高手”。
2、足法
足法的要點是“起翻落躦、忌踢宜踩”。要腿起望膝,起望懷,腳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起時的撩陰,落時似以石鑽物,如手落時的拂眉動作。忌踢的緣故是腳渾身是空,容易為對方所乘。宜踩是因踩對方之腳即不容易為對方所踩而又可克制對方。鷹捉四平、足下存身即手足的落法。手法足法有相同的運用道理,而足如用好了,勇力可以與手比。練到妙處時好像“虎行之無聲”,“龍行之莫側”。總之,手法足法,取其輕利穩疾,萬萬不可呆板僵滯。如少林拳譜所說的“萬不可習科滯氣,自陷於敗亡。所謂滯氣不打人也”。手足之法應與開法、顧法、截法、追法結合在一起來理解。

上法進法

上法進法是指進攻的方法。少林拳譜中說:“上法以手為妙,進步以步為奇,而總以身法為要。起手如單鳳朝陽,進步如前步搶上,搶步隨下,後步踩腳是也。必三節明,四稍齊,五地閉,身法活,手足之法連,而視其遠近,隨其老嫩,一動而即是也”。手足的方法有六種:工、順、勇、疾、恨、真。少林寺羅漢拳及其它少林武術應該貫穿這六種方法。工,指巧;面,指自然;勇,指果決;疾,指迅速;恨,指動不容情,心一戰而內勁出;真,指發起必中的(目標),見之真而使對方難於變化。六法明了應用合一,就是得到了上法進法的訣竅。少林寺拳譜中有一段有關上法進法的精闢見解:“……若是散身直來而進,用個摧法就要取臉。是有力而進,用個懈法。若是用力太過太硬,就懈不動對方,須用抖擻之力以破動之。若是交手相離三、五尺,身一縮斜膀而進,用個十字法。若是平身,手高過心而進,使個兩耳扇風之勢,此乃一高字也。若是單手而進,一手舉起過頂而打,用個筋力之法。若是雙手,一手在上一手在下,用個上挑下摟撕法而進。他是進力而來,須看手高低利手而出。他回力不進,吾隨跟著回力而出,或高或低、或左或右俱分明,或交手之時,或遠或近,遠打一丈步位急,近打迴轉一寸中。一要開拿二要顧,三要力法四要路,五要束身六要走,七要筋擎懈法熟”。

顧法

顧法分單顧、雙顧、顧上、顧下、顧前、顧后、左、顧右。單顧則用截拳,雙顧則用砸拳,顧上則用衝天炮,顧下即用握地炮,顧前後則用前後稍拳(即是順步單鞭,拗步斜行等勢),顧左右即用括連炮或用括身炮(就是左右裹等勢)。此亦隨機應變而動,並不可死執一種方法。顧有兩種含義:一為防護,顧護自己不受對方攻擊;一為顧打,以打而破對方的攻擊。如衝天炮、括連炮等打法就是這種用法。顧打之法,防中有攻,攻中有防,這就是所說的進退虛實的妙用。應用時要特別注意兩手的配合及手腳的配合。一手格架,一手進攻,移身閃進,以退為進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開法

所謂開法,是解脫、解去、解化對方打擊的方法。又分左開、右開、剛開、柔開等。左開即用里括,右開即用外括,剛開如前六藝的硬勁,柔開如后六藝的軟勁。本人理解用剛開的方法時領帶力量順和方法順力量勝過對方或硬崩、硬格砸強勁時用剛開的方法;用柔開時用抖擻、懈滑的方法化開對方的攻勢。如點退,或者斬截,或者移轉以攪撂摟閉,挑壓勾掛,撥拍托架,沖握括胯。凡接取(招架、還擊)的妙法,都離不開懈的運用。例如有時可以用滑的方法化開對方的勁,有時可用抖擻解開對方的力量,有時可順力旁引,借力還可以對方的擊打,這裡面都要用懈的方法。少林拳訣說:“粘勁隨四勁而出,拳非搓不靈”。這裡說的粘勁,就是粘連隨靠,似剛似柔,剛柔相濟的上乘功夫,所以說“拳非搓不靈”。剛在他力前,柔乘方他力后,更是必須注意的訣竅。

截法

截法,就是指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的方法。截梢不如截根,截身不如截心。少林拳譜說:“截手者,彼先勁而截之也。截身者,彼未勁而截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也。截心者,彼眉喜其意而截之也。截心者,彼眉眼笑,言甘意恭,我防其有心而迎機截之也”。武術老前輩說:“彼不動時我不動,彼若動時我先行”,也就是截法的運用。拳語說:“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這是指截手而言。在截手時要注意截根節。二人相鬥,不要見手即封閉,要讓對方進擊。如果截對方的梢節(如手腕部),對方易於變化,而且難入對方之懷(中門),也就是俗話說有進不去。如截對方的肘部,對方要變化就稍有困難,而且自身易於進對方之身。如果截對方的肩部,對方的手臂就不容易變化,而且我已接近對方身邊,對方就易被我剋制。截手、截腿、截身參考三節法,“宜戮其根節”,就是這個意思。截時一手截一手打,或連截帶打,如撐打、橫打、掛打、撕打等法。

追法

追法,即急趨連打、追擊之法,與上法、進法一氣貫通。也就是拳譜說有“隨身急趨”,“追風趕月不放鬆”。少林拳譜中說:“起望天,落望咽喉,追法也。強退者十連緊迫,欲閃者急括相應、彼雖欲逃走而不能,何虛其有雜計邪術!”又說:“起如撩,落如,形象也;起如箭,落如風,疾快也;起風魔,落夜叉,開闊也;起望天,落望咽喉,追法也。”這裡指的追可有幾種理解,一是對方逃避時的追;一是對方避開我的擊打,相隔一步半步時的追,可與進退之法相參。在進擊方面,羅漢拳中有連三打之動作。連打如果結合步的急趨(進),就是追法的運用。如連續用左右拳擊打。對方退步躲開左拳,我急進步用右拳打,對方又退躲開右拳,我又急進步用左拳打。使對方無法可躲,無法喘息。這是追法的一種體現。又如對方在我進擊時飛身後躍,我急前躍追上,對方不能逃脫,也是追法的應用。再如“起望天,落肓咽喉,”躍起時向上向前,落下時向下向前。例如心意把中的練法:起手時如猛虎上跳、雙手舉鼎之力,前手起後手出。落下時身子已向前,隨前腳之落,後手壓打,前手向前向下劈打。這樣就前進了一大步,同時用前手、後手、再用前手做三次擊打,體現出了追法,其它如展翅把等更是追法的妙用。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拳話說:“一手連三手,三手護一手,前手為手,後手為法,手法相連,腳腿相隨。”隨身急趨,追風趕月即是此.上所說的方法都要求三節明、四稍齊、五行閉,尤其是“六合”的明晰和熟練運用。以一勇而勇力生,截法、開法、顧法、追法都須以勇統之。少林寺拳譜中說:“手起腳不隨不能打人,腳落手不下也是枉然。心不勇則手不摧,搐搐不上多出變化。”藝高人膽大,心勇疾上疾。掌握“工順勇疾恨真”的方法,就易取利擊打格鬥的勝利。

三性調養

三性調養法指眼、耳、心的調養方法。少林拳譜說:“眼為見性、耳為靈性,心為勇性。此三性者,術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時常循環,耳中不時常報應,心中不時常驚醒,則靈性之意在我,遮不至為人所誤矣。”練武技和氣功一樣,要求精神(情緒)狀況的穩定。少林寺羅漢拳又稱性功羅漢拳。以明心見性,定心安神為主旨。練功或技擊都需要凝神貫氣,聲色雜處易擾神亂性,所以練功要選擇幽處。眼所注視,心必隨之,心隨而氣血即至。所以說眼為先行。“眼中不時常循環”即保養神光的意思。少林拳譜中說:“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六欲指六塵的干擾,六塵指眼、耳、鼻、舌、身、意。講三性調養就是要摒除外擾,不要使三性過於疲勞。例如目得血能視,久力,應用時就能準確。耳為靈性,聲音入耳後即反映入腦,引起反射,所以雜音能致神疲(噪音傷人就是這個原因)。久臨聲色雜地之處,耳目過於疲勞,靈性自然減弱,所以平時耳目必須雙修。俗言閉目養神就是這個意思。
心為勇性,心動勇力生。練習武術首要練膽力。要解脫生死,超脫恐怖,心泰神安。少林拳術秘訣中說:“人生惟生死為一大關頭。此關不破,則種種障礙,隨之而起。常有技擊之功已臻至絕頂者,一遇猝然變端則心膽俱落,手足失措,即生死之關不破故,先師曰,“人到死俄頃間而能萬念皆空,了無一毫掛牽,此所謂無掛礙斯無恐怖,無恐怖則生死之念絕,此禪門所謂了解人間生死念,便覺當前火自涼也”。練習武功有十忌十八傷,要注意避免。能做到心中有時常驚醒,膽堅志壯,臨危不懼,臨籌而自無怯怕,要善用精力,平時自己要善於調養,不要過於勞累。如終日沉溺聲色,則必致傷神傷體。三性調養得宜,則靈性之意自得,才能取得攻防中的機敏勇敢。三性為中精氣神力的基礎,眼光銳利,耳目靈通,心性靈勇,三性合而為一,精靈自生。

內勁法

這裡講內勁一是靈勁,一是指內氣發力。初練拳術大都是笨勁、僵力。練到一定程度,可以練出寸勁,擊打時迅速而帶風。再精求上進,能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運用自如,發力時能迅速將全部力量集中在一拳一腳上,並且能發出超人的力量,為之靈勁。靈勁即內人勁的體現。少林寺拳譜中說:“內勁者寓於菜之中,接於有形之表,而難於言傳,而理義可參也。蓋志者氣之帥也,氣者田之充也,必心動而氣即隨之,氣動而力即赴之,自然之理。今以工於藝者言,以為創勁者,非也,即增勁綳勁者亦非也。殆粘勁也,創勁核直而難為變化,綳勁太促而難為轉折,唯粘勁出沒甚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天地交合而不見其力,運用於三性之中,發於一戰之頃。如虎之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何有不利乎!”這所說的“粘勁”是內勁在技擊上的一種體現。內勁隨五勁而出。
五勁即踩勁、撲勁、課勁、束勁、搓勁。少林寺拳譜中說:拳雖有十二名色,細體貼只打五個勁法。何為踩勁?欲置物於足下,如鷹促四平,足下存身,即是用踩勁的功夫;何為撲勁?猛虎撲人其勇不用撲勁的功夫;何為課勁?若以包袱物,四下嚴密不露,如反背,課邊炮,十字橫,左右課等勢,即是課勁的工夫;惟粘勁隨四勁而出,蓋拳非搓不靈。何為束勁,忽大忽小,高低無定型,如前後稍望眉七星拳等勢,即是使束勁的工夫。克人利,放人利,都是工夫制他,發勁時心一戰而勇力生,三性之靈集於一身,五行四梢要和全,六合理,三節明,出手‘工順勇疾恨真’六法明,內勁、靈通之勁自然可得。
十法的介紹中上述。練習少林寺武藝,要掌握十法的運用,對套路各動作細細體察,結合少林寺拳法的特點以及攻防等方面的要求,融會貫通。

武功旨要


運氣用氣

每朝清晨,面向太陽,吸氣三口,然後運氣,下運至崑崙,手之出入,足之進退,身之左旋右轉,起落開合,練成一氣,習之純熟,則三節明,四稍齊,五行閉,身法活,手足之法連。尤是講明眼位,分清把關,視其遠近,隨其老嫩,你來我來,你去我去,接取呼吸,一動即是矣。蓋運氣則貴呼緩,用氣則貴呼急,取去則宜於呼,接來則宜於吸,身以滾而動,手以滾而出,捶打不見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只在一呼吸。
有詩曰:
氣出丹田手撩陰,氣提手起緊附身,
至口翻手隨氣發,氣回手握步即存。

納氣分路

氣者呼吸也,納者收其內也,他者分明其氣,不使其顛倒混亂也,一吸一呼各有其路,不可以不遵,法規矩也,如身之束縱,步之存盡,手之出入,或進或退,何宜於呼之皆當一氣貫注。何宜納於吸之中,一吸即行,又或進或落,中,一呼而無失,接取之間勝敗系焉,萬不可以混施,吾見世之學藝者,或大小洪拳,或大小通臂合習等。而回其氣之,可以運用,則曰:我未思也,否則吾已知之,而無以論之也。吾非習藝而精於氣,願以素所聞於父老者,共同好焉。

移身閃站

移身者,將身移於一旁也。閃者,閃其猛來之勢也。站者,我必存盡,我步以站住,而不至於傾跌也。蓋交手之際,彼來若緩,接法易見,彼來若猛,來勢將直衝像,必恍惚難以提防,如見其撲身而來即將我身移於一旁,閃其勢,懈其力,而乘機取之。昔人云:移閃之法最為出奇,戰鬥中之妙技,計謀中之仙著也。然亦貴乎善用焉,彼未來而先移,則失於早,早則見我移,而不來,或變勢而來。彼已動而慢,移則失於晚,晚則我欲移而不得,必要身受其毒,用之術者,須將眼位講明,身法辦明,步法分明,手法說明,提敖(下有貝)術,呼吸氣練迎其風而閃之,乘其間而取之,一存一盡,一動一靜,而功捷矣,所謂捶打人不防也。
詩曰:
捶把妙術在移閃,動靜呼吸一氣連,
來來去去需隨便,盡在接取玄妙間,
通臂名移閃,心意號騰挪,
近移接取便,遠挪找不著,
一氣通天地,兩氣隔山河,
密雲蔽日月,總為妙術多。

有無虛實

有力至,無力抽,虛勢中有玄而若遮,實勢中無玄而實。蓋人已交手之際,將勢踏定,看著無力而勢虛,卻又有力而勢實。以為勢實而有力,卻又無力面勢虛,時有時無忽虛忽實,運用之妙施於一身,而抖擻之威,靈於一心,即所謂不滯於有不論於無,運實變虛,以虛為實,如與人相交,不可亡動輕進,要將我身困住,上提下敖(下有貝)手不離口,前領后追足緊隨,身退存進盡,見性時常循環,靈性時常報應,勇性驚省,蓄吾勢以養精靈之,則見可進而百,接取必符不然恃其強壯,而無門亦可進,有不為人所司者寡矣。
詩曰:
拳把莫輕言交人,滯氣不化最可怕,
若能會透變化理,妙術不在他人下。

呼吸動靜

呼吸者氣也,動靜者心也,心一動而一響,則有力,而勢實矣,然靜要專,一動要精神,吸心緊急,呼必恕發,心為元帥,氣為先行。目為旌旗,目若恍惚,指示不明,則動靜失宜,呼吸倒置,陣必失矣。習此藝者,先要講明眼位,視之不至恍惚,則目之所注,志必至之,志之所至,氣必隨之,心一動,而百體從令,振其精神,所其武威,動靜呼吸之間而接法取法盡納於一氣中矣。所謂捶把尚一氣,兩氣不打人者,此之說也。身之起落,步之進退,手之出入等,法活而氣練,來速而去疾,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矣。
詩曰:
拳把若不知練氣,總有仙著不足恃,
頭束肩提步存盡,一動一靜一呼吸。

演拳之法


演拳梗概

演拳之法,總要講明,學之不講,猶食而不知其味者也,雖多亦奚為!
演拳之法,雖經師講,尤須自參。蓋拳中之理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必觸類旁通,聞一知十,方能自善其用。
演拳之法,務要講名勁法。所謂勁法者,綿軟硬萃滑也。其外,如崩、沖、裹、壓、捋、掛、磕、內發等勁,均不外五勁。綿勁者,彼進我退,彼退我進,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專用伸縮,不事遮攔,巧如無此心。軟勁者,練拳之際,不逞強,不架硬,兩膀軟如綿,若不著人則舒散自由,一著則力從內發,有推牆倒壁之勢。硬勁者,硬攻直進也。硬磕,硬撞,硬托,硬架,而要之所由來,能活腕,能伸膀,力由內發,故不失於拙笨。萃者,聚也。將勁全貫於手腕,而膀與身毫不帶力,靈活快便,故著人最捷。滑勁者,溜滑也。隨機應變,妙如轉環,能使敵人望空撲影,無從摸索,手至此則神而神矣。演拳之法,務要將勁法演真,習聯精純,細心揣摩,不可任意打走。不然,勁一走,則數載功夫皆成畫餅矣。
演拳之法,先要定心。蓋心定則能靜,靜而後能安,即猝然臨敵,而平時習慣於以靜制動,方不至於心慌意亂,手足無措。
演拳之法,以心靈為上。蓋心靈則手敏。心靈手敏,妙如轉環,逗引埋伏,出沒無端。果能如此,方不至於為死手所拘。
演拳之法,務要練氣。蓋氣者身之主也。氣若練到,不惟無湧出,且能使筋骨強壯,腳底有根。所謂氣壯則體健,氣舒則百病除是也。
演拳之法,身體要靈,步數要清,手腕要活,膀子要伸。身體靈則跳躍必便,步數清則進退不亂,手腕活則變化無窮,膀子伸則手可及人。
演拳之法,要識陰陽。陽手變陰,陰手變陽,陰陽不晰者,萬不可與人交手。
演拳之法,不可貪多。蓋恐博而不精,務廣多荒耳。只要吃緊之,如習演純熟,自可制勝,所謂兵貴精,不貴多也。
演拳之法,要將師傳演真,不可任意改變。如貪拳式華麗,游場好看,自做聰明,將師所傳妄加損益,此必致亂真傳。
演拳之法,尤宜縝密,將師所傳每日默為參考,暗加習練。古云:“君子之不可及者,其為人所不見乎?”

練拳密鑰

拳者,權也。萬不可泥於死手,而又不可擅離老母。何則?蓋拳中之變化無窮,千變萬化須由母生。世人所常習者,不過眼前明著供人嘗玩,一望而知其就裡。經云:拳以熟為乖。若學者果留心玩索,將老母習練精熟,經師拆講,又復自己參悟,將老母中身法、手法、步法一一推尋。如某手可做如何使,某手可變某手,某手可連某手。站一式則思其所以站此式之由,變一式則思其所以變之故。反覆思維,儼如敵人在前,既尋敵人之破綻,又將自己周身破綻一一尋到。倘稍有不得力之處,即尋師考證,務要求出所以然之故。而後如此演來,方覺可剛可柔,可即可離,可變可化,此真可為攻拳也。歌曰:惟母能生子,拳家妙理深。個中真變化,只待會心人。

拳打八字說

習搏旨要
藝以習而精,力以用而出。頭束肩要提,氣墜腿有力。舉步妙存盡,滾手神出入。身動腳手隨,手到步須移。撥拍分左右,挑接手高低。胸上定眼位,手出口不離。相交審接取,動靜合呼吸。試觀嬰兒玩,天然最可思。
拳肘者,人之羽翼也。但交手之道,全恃遲速,遲者負,速者勝,理之自然。拳出有字,收回有法,按“起、落、鑽、翻、崩、轉、橫、豎”者八字。此學者最易模糊,教者總得明白指示。蓋手伸出縮回,攸忽之間八字皆備焉。初學之時,則不辨起勢。何為起落?何為鑽翻?何為崩轉?何為橫豎?即手之動往上是為起,手之動向下是為落,手自另一手上或下前出為鑽,臂手一翻由陰變陽是為翻,手腕一彈是為崩,手腕稍一扭是為轉,臂手向外一靠是為橫,手前出是為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