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法原

營造法原

《營造法原》是1986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姚承祖原著,張至剛(張鏞森)增編,劉敦楨校閱。本書具體介紹了地面、木作、裝摺、石作、牆垣、屋面以及工限、園林、雜俎等營造作法,並附有圖片。

簡介


《營造法原》記述中國江南地區古建築營造作法的專著。姚承祖原著,張至剛(張鏞森)增編,劉敦楨校閱。

作者介紹


姚承祖(1866——1938年),字漢亭,號補雲,又號養性居士。今蘇州吳中區胥口鎮墅里村人。他是繼明代蒯祥之後又一位建築大師。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幅明代永樂年間的《明宮城圖》,圖上畫的是明代紫禁城(北京故宮)建築群,圖的右下方畫著一位身穿明代官服的官員,他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宮殿明故宮的設計者、蘇州“香山匠人”的祖師蒯祥。蒯祥,字廷瑞,出生於明初蘇州香山的一個木匠世家,由於出色地擔當並完成了營建北京故宮的偉大建築工程,獲得了“蒯魯班”的美譽,並被封為工部侍郎。
姚承祖也出身於木匠世家,其祖父姚燦庭著有《梓業遺書》。他自幼在家讀書,先後讀完了《百家姓》、《千字文》、《大學》、《中庸》等。16歲輟學從梓,常年跟隨叔父奔走蘇州城鄉,操斧使鑿,營造房舍殿宇,不到20歲便在建築界脫穎而出。1912年,在他的倡導下成立蘇州“魯班會”,他被推選為會長。姚承祖深知文化知識對於從事建築業的重要,因而在蘇州玄妙觀旁開辦了“梓義小學”,在故里開辦了“墅峰小學”,免費招收建築工匠子弟上學。他是首位走上高校講台的香山匠人。他被尊稱為一代宗匠建築大師,一生設計營建的廳堂館所、亭台樓閣、寺院廟宇、園林庭院數以千計,惜乎多無記載,無從查考。而今為世人所知,較為著名的有四處:一是同治、光緒年間為過雲樓顧文彬“怡園”建屋三楹,隔扇將其分為南北二廳,前曰“鋤月軒”,后曰“藕香榭”,為怡園之精華。二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和雕刻名家趙子康一起重葺木瀆“嚴家花園”。三是1923年在光福馬駕山東坡造“梅花亭”。四是1937年和趙子康合作重建靈岩山大雄寶殿。姚承祖晚年在蘇州鷹揚巷建造“補雲小築”,也是一處極精緻的私家園林,可惜“文革”中被毀。
《營造法原》是“唯一記述江南地區代表性傳統建築做法的專著”(張至剛《營造法原再版弁言》),被人譽為我國南方建築的寶典。它系統地闡述了江南傳統建築的形制、構建、配料、工限等內容,兼及江南園林建築的布局和構造,內容十分豐富。當年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先生曾說:“《營造法原》書中所輯住宅祠廟、佛塔泊岸及量木計圍諸法,未見官書,足傳南方民間建築之真相……它雖限於蘇州一隅,所載做法,則上承北宋,下逮明清,今北京匠工慣用之名辭,輾轉訛誤,不得其解者,每於此書中得其正鵠。然則窮究明清兩代建築嬗變之故,仰助此書正多,非僅傳蘇杭民間建築而已。”這段話的意思說明《營造法原》不單單是傳載蘇南民間建築,而是對研究我國建築的文化發展史有很大的作用,學術價值很高。
姚承祖從小受其祖輩影響,喜愛營造業,很早就致力於研究香山匠人的傳統建築技法,想把它彙編整理成書,於是用工餘閒暇,注意訪問各位能工巧匠,探究建築技藝,再根據家藏秘籍和圖冊,彙集成書。這就是後來傳世的《營造法原》。
一九二九年,姚承祖經過六七年時間的努力,終於將《營造法原》寫成。脫稿后,將手稿交給北京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教授,托其校閱整理,劉教授無暇,於一九三二年將該書介紹給營造學社。社長朱桂辛先生親自校閱,但由於書中所用術語與北京官式建築不同等原因,事隔數載,沒有付印。一九三五年秋,劉敦楨教授又將《營造法原》原稿,轉交給他在南京工學院的學生張至剛先生。張至剛先生也是蘇州人,人地相宜,立即將此書增編。

歷史


早些年,蘇州有一家營造廠,老闆名叫姚開盛。廠里有個小學徒,年紀十一歲,長得個子矮小,站在那裡還沒有八仙桌高呢!這個學徒就是姚開盛的侄子姚承祖。
十來歲的小囡哪個不貪玩?不過有的小囡貪玩時象一陣風,象一把火,玩得象個泥猴似的;有的小囡玩得文靜,玩得神不知、鬼不覺。姚承祖愛坐在一個人家不注意的地方玩。玩的啥名堂?捏蠟燭油。叔叔發現了,問他在幹啥,他說:“在造樓房。”回答得一本正經。叔叔“呵呵”地笑笑,心想:就讓他玩吧!
過了一段時間,姚開盛又看到小侄兒在捏蠟燭油,捏的亭台樓閣樣樣俱全,就是歪歪扭扭不成個樣子,門窗開得不是地方,尺寸比例也不對。給他指捐點捐點,可小傢伙卻不服氣,還說出自己一通一通的道理來。姚開盛雖然覺得侄兒說的是歪歪理,但認為他很聰明,心中非常喜愛,就讓姚承祖拜窮舉人鍾仲田為師,開始讀書習字。
鍾仲田收的這個學生,真叫他頭痛。姚承祖有問不完的問題,而且稀奇古怪,沒完沒了。他問鍾仲田:“天為什麼叫天,地為什麼叫地,為什麼天字筆劃少,地字筆劃多?”鍾仲田被問得沒有辦法,只得跟他胡謅:“天上只有雲,東西少,寫起來筆劃也少,地上房屋、田地、樹木、花草東西多,寫起來筆劃也多。”
姚承祖勤奮好學,書本拿到手就捨不得放。有好幾次,先生讓他燒火,他拿著書本在灶間里添柴看書,燒著燒著,鍋里沒了動靜;先生叫他多加點柴,他回答先生說:“火燒得旺著呢。”可是東西老燒不好,走到灶腳一看,火早熄了。
話說十一年後,姚開盛營造廠換了一塊招牌,變成了“姚開泰營造廠”,老闆也換了人,姚承祖接替了姚開盛。別人問他為什麼起這樣的廠名,他說:“開營造廠光開得興盛發達還不行,要開,就要開得象泰山一樣,雄踞一方,名播四海。”聽聽這口氣有多大。
果然,在姚承祖的經營下,姚開泰營造廠辦得十分昌盛,並且名噪一時,由姚承祖營造的住宅、寺廟、庭園不計其數。
這裡,說一說蘇州的幾處著名建築。
名揚四海的蘇州靈岩山,曾吸引了許許多多遊客。當旅遊觀光者踏進山門,觀賞雄偉壯觀的大雄寶殿時,無不為它莊重的氣勢、精湛的建築技藝驚嘆。蘇州光福香雪海,梅花香氣溢四海。人們置身花海,陶醉梅花叢中時,誰也忘不了那圍坐小憩的梅花亭。這個亭子形如梅花,亭內所有裝飾也儘是梅花,亭頂是無數朵小梅花烘托著一朵大梅花,就連石柱、石欄、屋瓦也全作梅花瓣形。亭高兩丈有餘,上下錯采,烏革翼飛,玲瓏典雅,完全是一朵名副其實的大梅花,與四周的梅花融為一體,坐在亭中賞梅花,給人詩的享受,美的陶冶。蘇州怡園的藕香榭,內部是鴛鴦廳,外面平台臨池,低頭可觀看荷花的嬌艷芳姿,抬眼可眺蔥蘢山林,一幅巧奪天工的山水畫卷展現眼前……如此眾多的不朽之作,原來全都出自姚承祖之手。
值得一提的是,姚承祖晚年曾作過“補雲小築圖”,圖中亭台樓閣、樹木花草齊全,儼然是一座蘇式古典園林。“補雲小築圖”曾刊載在北方《營造學社彙刊》上。
姚承祖熱心於公眾福利事業,在家鄉開辦了墅峰小學,在蘇州玄妙觀東腳門開辦了梓義小學。凡是建築工人子弟,一律免費入學,后應蘇州工業專科學校校長之請,到蘇州工專教書。《營造法原》一書就是他講課的教本。一九一二年,蘇州成立魯班會,他當選為會長。
姚承祖於一九三九年農曆五月二十一日病逝,時年七十四歲,葬於故鄉墅里村法華山麓。墓地面積八分五厘,墓碑、祭台、四周石欄、樹木布置都是他生前自己設計的。遺憾的是他沒有親眼看到《營造法原》一書的出版,沒有來得及將“補雲小築圖”付諸實踐就去世了。相信,說不定在今天、明天或許是將來某個時候,這“補雲小築”會出現在南方或北方的某個大城市,或許在中國,也可能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的某個地方。

張至剛增編


北宋時期編撰的《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以官方名義刊行的最為系統、完整的建築規範典籍。主持編修的是李誡,字明仲,元佑七年(1092)任將作監(負責朝廷的建築工程的機構)主簿,歷任監丞、少監,升為監。在建築規劃、設計以及建築施工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為當時著名的建築專家。李明仲廣閱前人典籍,“考究經史群書,並勒人匠逐一講說……元符三年(1100)成書。”書成后,進呈宋徽宗,宋崇興二年(1103)經御審后“敕令公諸於世”。宋徽宗御筆繪製的一幅典雅莊重的《瑞鶴圖》,描繪京城汴梁(開封)宣德門房頂上飛翔的仙鶴,由此可看出宋代宮殿的構制宏麗,氣象輝煌。
而《營造法原》,僅一字之別,是800餘年後清末民初蘇州民間香山幫名師姚承祖的著作。據後來增編此書的南京工學院著名建築學教授張至剛(鏞森)於1956年出版序言中介紹:姚承祖二十年代在蘇工專執教授課時,根據家藏秘笈和圖冊,編繪講稿,1929年年已63歲的他,委託已調往南京中央大學建築科的古建築專家劉敦楨幫助整理成書稿。劉敦楨於1932年將書稿推薦給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親自校閱,但由於書中所用術語與北京官式建築不同,其它圖說難解之處也多,想進行商榷,改訂圖釋,但靠信札往來不好解決,因此,遷遲數載,沒能付印。之後,因張至剛也是蘇州人,蘇工專建築科1926級學生,193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工學院建築科留校,人地、專業兩宜,劉敦楨便將整理《營造法原》之事交給了張先生。
張至剛先生利用課餘假期,著手編撰、測繪、攝影,並不斷與姚承祖商討書中有關問題,至1937年夏脫稿。全書共24章,12餘萬字,圖版52幅,插圖71幅。殺青之後,劉敦楨攜稿北上,不幸日寇侵華,營造學社內遷,由滇而川,顛沛流離,且因經費與印刷等關係,仍未能付印。之後,張至剛因兵亂和疾病,心有餘而力不足。姚承祖也於1938年病逝吳門,享年72歲,《營造法原》出版之事只得擱淺。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張至剛再次對該書加以整理,將全書精簡為16章,有些部分再加註釋,文字增加至約13.5萬字,插圖增為128幅,圖片則並為51幅,於1959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該書署名為“姚承祖原著、張至剛增編、劉敦楨校閱”。

名聲


《營造法原》在古典建築業中名聲顯赫,影響深遠,後代香山匠人視若珍寶。一九八六年八月此書再版時,書末有這樣一段話:“本書是記載我國江南地區傳統建築做法的專著,原稿系蘇州營造家姚承祖先生晚年遺著,由張至剛教授增編整理成冊,全書按各部位做法,系統地闡述了江南傳統建築的型制、構造、配料、工限等內容,兼及江南園林建築的布局和構造,材料十分豐富。書中還附有照片一百七十二幀,版圖五十一幅。本書對設計研究傳統形式建築及維修古建築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意義影響


現今坐落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的中國庭園“明軒庭園”、加拿大溫哥華城中的逸園,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洲的欞星門牌樓等建築的設計製作,全都離不開姚承祖的《營造法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