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果寺
唐代處默創作的五言律詩
《聖果寺》是唐末詩僧處默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首聯寫聖果寺的位置,從位置中見廟宇的高峻崎嶇。第二聯寫望中山水,到江而吳地已盡,過江而去則為古越國地界。第三聯承前寫越山則古木隱現於青靄之間,遠水則與長天一色。末聯從反面襯托首聯,因俯瞰山腳而西湖笙舞與廟內的鐘磬夾雜傳來。全詩境界開闊,描摹細膩,聲色參雜,情景俱佳。
此詩從登山寫起,首聯寫聖果寺的位置,從位置中見廟宇的高峻崎嶇。遠遠望去,到江而吳地已盡,過江而去則為古越國地界。前兩句雖是寫實而終屬平常,但後邊對山下的風光的描寫就不同了。錢塘江是杭州城外的一大名勝,舉世聞名的錢塘潮就出在這裡,所以詩中首先抓住這一條江水,提綱挈領地展開描寫。第三聯分承第二聯的山水。越山則古木隱現於青靄之間。遠水則與長天一色。在僅有八句的一首五言律詩中,錢塘江及其有關景物就有四句,佔了一半的篇幅。末聯二句回到近處,但又將山下與山上(寺廟)聯繫著寫出,在繪景的同時又兼傳聲之妙,這不僅與前三聯相應相成,而且留下了藝術的餘響。這一聯從反面就襯首聯,俯瞰山下,城鎮市街如在腳下,因此西湖笙舞與廟內的鐘磬夾雜傳來。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神仙境界亦不必遠離人間。
這首詩境界開闊,描摹細膩,聲色參雜,情景俱佳。詩題為“聖果寺”,詩中除了“鐘磬”二字與寺院直接有關外,其餘者無一語道及。作者筆下的圖景是立足寺外而眼觀遠近四方,要表現一種空曠遼闊,宏大壯觀的境界,而對自然景物的重點選擇和突出描寫則成功地造就了這樣的效果。此詩的次聯”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寫得非常生動活潑自然。作者的詩友羅隱曾說:”此吾句也,乃為師所得耶!“表示了極大的稱讚。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寺在錢塘,故有“吳地”、“越山”之聯。或以田莊牙人譏之,似不害寫物之妙。後山縮為一句“吳越到江分”,高矣。譬之“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山谷縮為一句,曰“話勝十年書”是也。因書諸此,以見詩法之無窮。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唐人探物之作,惟右丞最深,他皆影響,獨此出比丘之口,無一語及禪,落句又俗,人所不屑道。然則右丞固詞壇之佛祖,處默為祇園之俗僧歟?
明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唐云:尚存盛唐風骨。
明代胡應麟《詩藪》:自宋有田莊牙人之說,詩流往往惑之;此大不解事者。盛唐“窗中三楚盡,林外九江平”,中唐“東屯滄海闊,南瀼洞庭寬”,晚唐“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皆一時警句。杜如“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尤不勝數,何用為嫌?惟近時作者粘帶皮骨太甚,乃反覺打味斯言耳。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三四可作地誌。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汝詢曰:三四尚有盛唐風骨。五六“叢”、“浸”二字有力。
清代何焯《唐三體詩評》:先著“出薛蘿”三字,從幽蔚中忽現出一片奇曠也,頓挫得妙。……中四句層次迴環,第七恰落到城郭作結。
清代顧安《唐律消夏錄》:“青靄”、“白波”,即是“吳地”、“越山”中間之江景,抽出另寫,不但平實,連三四兩句味亦淺薄矣。若二句轉寫中峰,便有變換,且與結句緊湊。
清代屈復《唐詩成法》:一二聖果寺。中四皆所見景。結塵市暄鬧,是言寺之所嫌在此,而語氣渾然不露。較“吳越到江分”各有好處,又無一語及禪。結句俗人亦不肯道。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名貴語,不必盡合圖經(“到江”二句下)。
清代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唐人之詩,有清和純粹可誦而可法者,如……僧處默之“路自中峰上,盤迴出薜蘿……”
此詩中的聖果寺在浙江杭州西湖鳳凰山上,僧人處默登山到此,極目四望,有感而發,遂有此詩之作。
處默,唐末詩僧,生於唐文宗時期前後,公元874年前後去世,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