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

共產國際的領導人之一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男,聯共(布)黨和共產國際的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經濟學家,曾任聯共(布)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和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政治書記處書記。

1909年被選為黨的莫斯科委員會委員。1917年7月舉行的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30年降職擔任計劃科研工作規劃局局長職務。1931年任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委員。1935-1936年間參加了蘇聯新憲法的制訂工作。1937年被開除出蘇聯共產黨。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88年10月9日出生於莫斯科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親都是小學教師。5歲開始讀書。
參加活動
參加活動
1901年初從小學畢業,進入莫斯科最好的中學學習。在中學階段參加了一個激進的學生團體,最初受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影響較多,很快就轉向馬克思主義。
1905年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建立了聯繫,成為學生運動中的活躍分子。
1906年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最初被分配在莫斯科河南岸區任宣傳員。秋天和格里哥里·索柯里尼柯夫把社會民主黨領導下的青年小組聯合成全市性的統一組織,並於翌年在莫斯科召開社會民主黨學生組織全國代表大會,採取和布爾什維克黨統一的綱領和策略。這一年,他還領導過工人的罷工鬥爭。同年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月革命后被選為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十月革命后,任《真理報》主編。

從政經歷

1909年被選為黨的莫斯科委員會委員。5月23日當他在莫斯科委員會開會時被捕,經保釋出獄。
生活照
生活照
1910年再次被捕。次年6月被流放阿爾漢格爾斯克省的奧捏加。8月30日設法擺脫軍警的監視,從流放地逃往德國的漢諾威,從此開始了職業革命家生活。
1912年移居維也納,除了在俄國僑民中搞黨的工作外,還學習歐洲各國的語言,研究奧地利的工人運動,在維也納大學研究政治經濟學。期間寫成《食利者的經濟學》《帝國主義和世界經濟》《帝國主義國家理論》等書。
1915年2月出席列寧在伯爾尼召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國外支部代表會議,擁護列寧提出的對待帝國主義戰爭的三條根本原則。7月秘密到瑞典與齊美爾瓦爾得左派建立了聯繫,可是不久因參加反戰活動布哈林被瑞典當局逮捕。在斯德哥爾摩監獄關押了一個半月以後,被驅逐到挪威,後來又從挪威到丹麥。就是在這種到處流亡的情況下,布哈林也沒有中斷過他的理論研究。
1916年11月初秘密到達美國,參加在紐約出版的俄文報紙《新世界報》的編輯工作,並在美國各城市進行過宣傳旅行,爭取美國的左派人士支持布爾什維克的反戰立場。布哈林在流離顛沛中堅持進行理論研究,遍讀維也納圖書館和洛桑圖書館收藏的古典經濟學家的著作,寫出一系列論文著作。在獲得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的消息后,布哈林即取道日本回國。
1917年7月舉行的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準備武裝起義的日子裡,任莫斯科軍事委員會委員,起草莫斯科軍事革命委員會的各項法令、新聞、公報,等等,參加了莫斯科武裝起義的領導工作。十月革命勝利后擔任《真理報》主編;共產國際成立后擔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參加共產國際的領導工作。
1918年堅決反對列寧(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楊諾夫)與德國簽訂割讓大量土地的《布列斯特和約》,堅持要把蘇俄與德國之間的戰爭進行到底。
1919年3月第八次黨代表大會後,當選為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在理論研究方面,布哈林與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合寫了《共產主義ABC》一書,通俗並較全面地闡述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此書曾先後再版幾十次,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1920年初完成了《過渡時期的經濟》一書,從理論上分析資本主義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規律,分析過渡時期的基本特徵。
1921年春,蘇俄從“戰時共產主義”過渡到新經濟政策。在列寧的影響下,在無產階級專政社會現實的教育下,布哈林的思想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開始同列寧及俄共(布)的大多數領導人站在一起,對俄國這樣一個經濟落後、小農經濟佔優勢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方法,從理論上進行了闡述。這一時期,布哈林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特點是:不迴避那些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能夠抓住現實鬥爭中提出的新問題進行研究。
布哈林是共產國際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還在共產國際建立之前,布哈林受列寧委託參加了籌建工作。在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布哈林被指定為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的報告人。大會結束時被指派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執行局領導人之一。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他被選為共產國際副主席,以後的幾次大會都被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主席團委員和書記處書記。布哈林不僅積極地參與共產國際的領導工作,同時還幫助了德國、法國、日本、挪威、中國等共產黨內一些問題的解決。他還為共產國際起草了許多重要文件,例如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1928年7月)所通過的《共產國際綱領》,就是由布哈林起草的。他對鞏固和完善各國共產黨這個國際組織做了許多工作,成為列寧在國際活動方面的重要助手。
布哈林在1924年5月舉行的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後當選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此後的五年,布哈林根據列寧有關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原理,詳細地論述了他對蘇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設想。
在列寧死後,托洛斯基、列甫·波里索維奇·加米涅夫和格里哥里·葉夫謝也維奇·季諾維也夫結成左翼“取消派”,最初是反對外貿壟斷,後來成為當時由斯大林、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等人組成的政治聯盟的最大敵人。
托洛茨基派不相信新經濟政策是社會主義的政策,要求立即結束新經濟政策。他們提出“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論,認為在經濟落後的蘇聯,只能把農村當作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內殖民地,把農民當作積累工業化資金的主要對象。他們還要求最大限度地把資金從農業中抽調到工業中來,增加農業稅收,以加快工業發展速度。實際上是要瓦解剛剛好轉的工農經濟聯盟,結束新經濟政策。(實際上以後斯大林就是這麼不折不扣的乾的)。
布哈林反對這種錯誤的做法。認為,如按托洛茨基的主張去做,將會出現災難性後果。為了駁斥托洛茨基和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的超工業化計劃,布哈林寫了嫁對反對派經濟綱領的批判》、《新經濟政策和我們的任務》、《蘇維埃經濟的新發現或怎樣工農聯盟》、《到社會主義之路和工農聯盟》等一系列著作。布哈林根據俄國的具體情況和列寧的有關論述提出了以下主張:1、解決工業發展緩慢問題,必須從發展農村生產力著手。關鍵是把農村經濟搞活,把新經濟政策推廣到農村去、只有農村富裕了,有了市場,工業才能得到發展;2、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逐步實行農業合作化,先組織消費合作社,等條件具備后再轉到生產合作社。通過這種從低級到高級逐漸地發展過程,吸引農民走上社會主義的康庄大道。他反對過早地實行農業集體化;3、在發展速度上要保證長期的高速度,反對一開始就不顧現有的客觀條件與可能,盲目地追求指標,要保持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平衡發展;4、在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係上;注意發展輕工業,使重工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達到完美的結合;5、在對待新資產階級和富農上,布哈林主張少一點行政壓制,多一點經濟鬥爭,更多地發展經濟周轉,使他們的經濟通過銀行等手段"長人"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反對只限於使用鎮壓的鬥爭手段。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問題的辯論中,布哈林同斯大林一起同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等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捍衛了列寧關於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學說。由於布哈林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的貢獻,使他成了當時黨內外有聲望的領導人之一。
1927年在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28年因對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持不同看法而受到批判。布哈林堅持蘇聯應以發展農業為主,建設成一個農業國,發揮蘇聯的國際經濟比較優勢,大量出口農產品。他反對斯大林的國家高速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
1929年被解除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和《真理報》主編職務。
1930年降職擔任計劃科研工作規劃局局長職務。
1931年任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委員。
1934年任《消息報》主編。
1935-1936年間參加了蘇聯新憲法的制訂工作。他曾是憲法委員會的主要成員之一,1936年又被派往法國巴黎購買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檔案材料。
1937年被開除出蘇聯共產黨
1938年2月蘇聯成立了特別軍事法庭,對布哈林、李可夫為首的“右派和托洛茨基聯盟陰謀集團”進行公開審訊。蘇聯總檢察長維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會革命黨人卡普蘭刺殺列寧,暗殺基洛夫、明仁斯基、高爾基,是帝國主義的間諜。布哈林被迫承認了這些強加於己的罪行。在沒有證據、只有被告口供的情況下,法官烏爾利希以“叛國罪”判處布哈林等被告死刑
1938年3月14日同李可夫等人一併被秘密槍決
1988年恢複名譽。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布哈林共結過三次婚,第一位妻子是他的表姐娜傑日達·盧金娜,第二位妻子是經濟學家埃斯菲莉亞·古爾維奇,生有一女。第三位妻子是安娜·拉林娜,生有一子尤里。
照片
照片

健康狀況

1938年3月被判處死刑。

個人作品


《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共產主義ABC》《過渡時期的經濟》《歲月》
《共產主義ABC》《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一年四季》《哲學文集》
《社會主義和文化》《詩歌集》

人物事件


世紀冤案

戈爾巴喬夫
戈爾巴喬夫
布哈林冤案是斯大林及其周圍的人一手策劃、製造的冤案。因此,斯大林於1953年去世以後,為布哈林平反的呼聲日益高漲。1956年召開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會上作了題為《個人迷信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他作為布哈林所稱的“未來一代黨的領導人”,勇敢地揭露了斯大林及其同夥所犯下的大量罪行。安娜·拉林娜經過近20年的流放生活,從勞改營返回莫斯科,她將布哈林給黨代表大會的信默寫下來,交給了蘇共中央。赫魯曉夫本來準備為布哈林平反,但是當時的法國共產黨總書記多列士急忙飛到莫斯科,要求赫魯曉夫不要匆忙給布哈林平反,因為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使法共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大降,減少了一半黨員,如果為布哈林平反,法共將面臨解體。於是,為布哈林平反一事就被擱置起來。據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赫魯曉夫回憶,他父親1964年下台後,對當年沒有頂住壓力為布哈林平反,感到十分後悔。時間到了1978年,布哈林遇害已經40年了。布哈林的兒子尤里·拉林寫信給義大利共產黨總書記恩里科·貝林格,呼籲他利用自己的影響,為布哈林平反。貝林格將拉林的信轉給了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英國數學家、哲學家羅素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羅素基金會徵集了許多科學家、學者的簽名,向蘇聯當局公開呼籲為布哈林平反。當時,布哈林案件的同案人大多數已經獲得平反,給布哈林定罪的法律基礎已經不復存在。但是,蘇聯正處於歷史上的“停滯”時期,勃列日涅夫蘇斯洛夫之流是不會為布哈林平反的。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后,為了擺脫困境,立即著手進行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許多歷史學家、學者和普通民眾要求填補“歷史空白點”的呼聲日益高漲。安娜·拉林娜和尤里·拉林公開發出呼籲,
1988年2月4日蘇聯最高法院做出決定,宣布以布哈林、李可夫為首20人的“反黨集團”無罪。包括布哈林指使卡普蘭暗殺列寧在內的所有不實之詞被推翻,布哈林冤案終於獲得平反。安娜·拉林娜終於等到了“滔天罪惡的烏雲”被驅散的那一天,經過50年的歲月,她已經由25歲的少婦變成了75歲的老人。從1988年6月21日起,布哈林的黨籍得到恢復,從當年5月10日起,他的蘇聯科學院院士稱號也得到恢復。在布哈林案件平反前後,蘇聯最高法院先後為1936年8月的“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合總部”案平反,宣布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無罪,為1937年1月“皮達可夫──拉狄克反蘇平行總部”案平反,宣布蘇共中央委員皮達可夫、拉狄克等人無罪,為1937年“反蘇托洛茨基軍事組織”案平反,宣布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等8人無罪,為1949年列寧格勒案件平反,宣布蘇德戰爭期間領導列寧格勒保衛戰的蘇共中央書記庫茲涅佐夫等人無罪。十月革命和蘇聯紅軍的主要領導人托洛茨基因為在30年代、40年代流亡國外,沒有被當時的蘇聯法院判刑,所以不在蘇聯最高法院的平反之列。
在為親愛的丈夫布哈林恢複名譽八年之後,安娜·拉林娜於1996年2月24日在莫斯科與世長辭,享年83歲。她在布哈林受到批判和迫害時,勇敢地嫁給了他,並且忍受屈辱,活了下來,為布哈林恢複名譽奮鬥了30多年,深受人們尊敬。

與中國

布哈林與中國革命
布哈林不僅對於歐洲和俄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還對於中國革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五四后,布哈林在中國流傳最廣的著作是他與普列澳布拉任斯基合作完成的《共產主義ABC》,可以說,這影響了一代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成長。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還提到了這一著作對他的影響。1928年當時擔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的布哈林對於中共六大政治報告和決議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