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坪風雨橋
位於貴州省黔東南黎平縣的橋樑
地坪風雨橋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俗稱花橋。清光緒八年(1882年)修建,后多次修繕。橋全長57.61米,寬5.2米,其上附有橋亭一座、石碑五通、門樓一座。該橋橫跨於南江河上,因水流平穩,河心僅用青石砌一座高7.1米的石墩,支撐木樑結構的橋身,其下部由兩排各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連成一體,分兩層呈天平狀向兩邊懸挑,每層挑出2米。
杉木大樑上平鋪杉木橋板,二十多排圓柱,用枋木交織,壓排穿榫連接成一體,形成長廊,橋廊兩側設1米高的梳齒欄桿。
欄桿下面有一層外挑1.4米的大桃檐,既美化了橋身,又可保護下面木構件免於雨淋。
橋廊內設有長凳,即可便利行人通往,又可供行人小憩避雨、乘涼、會友、迎賓送客和觀賞風景,是一種多功能的侗族建築。
地坪侗寨位於黎平縣南端,現為地坪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02公里,包括上寨、下寨、甘龍3個村寨。
南江河從寨子之間蜿蜒流過。在河上有一座遠近馳名的風雨橋,又稱花橋,將三個寨子連成一體。
地坪風雨橋,橋全長56米,橋面寬4.5米,橋底距日常水位近10米。橋上建有長廊和橋樓,青瓦覆蓋,可擋風蔽雨,故名風雨橋。
南江河至此水流平穩。河中心用青石砌成一座橋礅,橋身置於石礅上,連接兩岸,為木析梁結構。
橋樑下部分兩層,各由8根合抱粗的杉木穿榫連成一體,呈天平狀向兩邊懸挑,各層挑出約2米,這樣就巧妙地減小了空間跨度。上部兩層,各由4根粗長杉木穿榫連成一排,架在礅岸之間.然後在其上面鋪橋板和建橋廊。橋廊左右兩側有1米來高的梳齒狀欄桿,靠欄桿內側各架設一行長條凳,行人可坐在凳上憑欄觀景、小憩。
欄桿下面有一層向外挑出1米多的挑檐,頂蓋青瓦,活像橋身長出的雙翅,既美化了橋身,又可保護橋下的木構件免受雨淋。
橋上有一大兩小的3座樓。高大的中樓建在河心石礅上,五重檐四角攢尖頂,式樣同侗家鼓樓相彷彿。底層寬出橋面,樓頂高出兩端橋廊屋面約5米。頂上還安有葫蘆寶頂,寶頂下有如意裝飾。
面臨洪水即將倒塌的地坪風雨橋
.
這是1月底到地坪鄉所看到的一幕。這座已經消失了的橋,正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馳名中外的地坪風雨橋。今年7月20日,當地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山洪沖毀了這座有122年歷史的風雨橋,只剩下昔日通向風雨橋的石頭小路和橋頭。河對岸被沖毀的小屋,是當地群眾專為守橋人建的“值班室”;那兩堆木材,則是群眾連續奮戰5天5夜,從洪水中搶救收集而來的風雨橋原始構件。
侗族有三大民族民間文化特色:風雨橋(花橋)、鼓樓和大歌。其中,風雨橋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被譽為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奇葩。走入侗寨,幾乎有水的地方就有風雨橋,橋身有短長,但都是樓檐疊加,彩塑紛呈,不僅為行人擋風雨,還是當地人議事娛樂的地方。
地坪風雨橋是眾多風雨橋中工藝最為精美,侗族歷史上建築最早的一座。昔日的地坪風雨橋橫跨南江河,將鄉內三個寨子連為一體,全長57.61米,寬5.2米,距正常河道水位10.75米,始建於1882年,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風雨橋橋中有樓,樓中設廊,廊內有畫,畫中記載著侗家傳說典故。整座橋的建築不用一釘一鉚,不用任何圖紙,完全是民間巧匠的工藝結晶。
.
地坪風雨橋始建於1882年,長57.61米,寬5.2米,高7米。此橋橋中有樓,樓中設廊,廊中有畫,是侗族民間工藝的結晶,是貴州省境內規模最大、造型最漂亮的一座風雨橋。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坪風雨橋扼守黎平通往廣西的要道,建橋以前,因為原來的橋太簡陋,每年都有不少人被南江河的滔滔河水吞沒。風雨橋與侗族大歌、鼓樓並稱為“侗族三寶”,成為侗族人迎賓送客、聊天娛樂的重要場所。
2004年夏,地坪風雨橋被洪水沖毀,風雨橋的修復工程從去年2月開始。該橋能夠順利修復,與當地侗族群眾強烈的古橋保護意識分不開。
2004年7月20日,地坪鄉遭遇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山洪。9時,眼見暴雨越下越大,南江河的河水不斷上漲,上寨、下寨的500多名村民找來鐵絲、抓鉤……想盡辦法加固風雨橋。“風雨橋是咱侗家人祖輩傳下來的寶,決不能毀在咱們這代人手中。”狂風暴雨中,男女老少堅守在風雨橋的兩邊。
隨著雨量的增大,風雨橋越來越危險。11時45分,洪水漫過了橋面。12時25分,風雨橋的右側石墩突然塌陷,加固橋體用的鐵絲、鋼繩全部崩斷了。幾聲巨響過後,橋體一下子陷入洪流之中。
“快!快!快把鐵絲綁著的柱子拉上岸!能救多少算多少,搶回一根是一根。”下寨村村支書粟朝輝大喊一聲跳入激流,向在水中翻滾的大梁游去。緊接著,上百名幹部、群眾跳入洪水,開始打撈風雨橋構件,眾人合力搶回了那根長22米、重2000多斤的大梁。這根大梁是用一棵生長了1000多年的杉樹做成的,材質堅硬,是地坪風雨橋的頂樑柱。經過一下午的打撈,村民們共搶救起8根8米長的短木樑和38件構件。其他的構件大部分被洪水卷到了廣西境內。
7月21日清晨,洪水已退。地坪鄉鄉長甘仕傑帶著8名村民,包上蒸熟的糯米飯,沿著南江河開始了艱難的搜尋。整整5天5夜,他們走了50多公里,找到54件風雨橋構件。
得知大部分風雨橋構件被找到,300多名村民放下手裡的農活,到30公裡外的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富祿鄉、洋溪鄉、良口鄉參加搬運。有的風雨橋大梁重2000多公斤,又被水泡了好多天,更沉了,只能在水裡拖著走。村民們頂著烈日,在水淺處下到河裡推拉,在水深處,他們輪換在水裡游著推,在岸上拉,終於把找到的構件運迴風雨橋原址。在風雨橋被沖毀后的近一個月時間裡,村民們收集到構件木料54立方米,共111件,佔全部構件的73%,為風雨橋的修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6年2月,地坪風雨橋的修復工程開始。參與修復的60名技術人員全部來自黎平縣,他們是著名的工匠和掌墨師,嚴格遵守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原則對橋進行修復。他們沒有用一釘一鉚,基本上做到了修舊如舊,橋身唯一的變化是新增了反映侗族人民生產生活的三幅國畫??《攔路歌》、《搶花炮》、《對河歌》。
如今,“侗鄉彩虹”重落人間。地坪風雨橋兩岸增設了擋土牆,能夠減少兩岸山體滑坡,保持橋身穩定,減少阻力,使通水流暢,再加上修建的堡坎,修復后的地坪風雨橋可抵禦特大洪水。
從肇興到地坪,大約6元。
由於地坪風雨橋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一九八一年八月十四日黎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OO一年六月二十五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夏,上游連降大雨,地坪風雨橋部分沖毀,2008年8月18日重新建成。
1、門票價格:5元/人;
2、交通指南:從肇興到地坪,大約一個半小時,費用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