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9條詞條名為桂林村的結果 展開
桂林村
福建省福安市穆雲鄉下轄村
桂林村位於福建省福安市穆雲鄉,2004年9月8日,桂林王氏祠堂被福安市人民政府核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桂林村王氏祠堂坐落於桂林城門口,因其後面有一座形似田螺的螺峰山,故俗稱螺峰王祠。該祠堂始建於明朝萬曆己酉年(1609年),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后因焚於火,到清朝光緒22年(1896年)遷址重建。整個王祠面闊23.2米,八柱七開間,進深79.2米,建築面積1821平方米,主體建築依次為戲台、祠廳、神龕、后壇,具有鮮明的清後期祠堂建築特色,主體建築規模宏大,造工精巧,保護較為完好。尤以木雕藝術為突出,集民間建築之大成,為研究晚清時期閩東一帶祠雕藝術提供了實例。祠堂正門上鑲有“開閩第一宗”字樣,上方還有“狀元及第”等字樣,祠堂內現存有明代天啟皇帝頒發聖旨一道。同時該祠又是福安王氏第一村——桂林村興旺發達的一個見證。
![桂林村[福建省福安市穆雲鄉桂林村]](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e/m2ed3c7111ce72448b6a416d65fae11ab.jpg)
桂林村[福建省福安市穆雲鄉桂林村]
桂林村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曾孕育過湖廣茶陵州知州王九韶公;出過同治年間丙子科武舉人王裕明前輩;有與周恩來總理同學的法國里昂大學法學博士,閩東地下第一個加入中共黨組織(1921年入黨)的王駿聲同志;有曾經參與國家原子彈、火箭研究的師級幹部王祖如先生等,還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農民企業家。
桂林村還是一個革命老根據地。在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老前輩粟裕、曾志、葉飛、任鐵鋒、陳挺等都曾在此從事過地下革命鬥爭。當粟裕紅軍部隊到達進攻穆陽時,受溪流阻擋,無法通過,當地群眾就不顧自家利益以及個人安危,踴躍捐獻木料,撤下自己的門板、屋料,配合紅軍搶搭浮橋,使紅軍渡過屏障,順利地攻克了穆陽,贏得了勝利。當時粟裕曾感動許下諾言,待到全國勝利,一定為桂林村群眾建一座紅軍橋。如今該橋已穿越南北,成為一第重要交通要道。
桂林村具有尊師重教的好傳統。早在解放前,該村群眾即獻出王祠用於開辦福安師範附小,解放后,又將王祠用於辦小學,直到1997年,村中又無償獻出了螺峰山26畝山地供穆雲中心小學搬遷,建設新校舍之用,使之成為穆雲全鄉辦學的中心。同時村裡還設立有教育基金會,專門獎勵考入大學的桂林籍農家子弟。
![穆雲中心小學開展百名學生寫字比賽](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e/m2e29a1cfcea82baa257472e3d48a4563.jpg)
穆雲中心小學開展百名學生寫字比賽
每年福安三中除了向該校收取划片內桂林、黃如籍學生外,還定向向該校收取農村戶籍學生15名;寧德市民族中學定向向該校收取少數民族學生多名.
師資力量雄厚, 擁有一支一流的教師隊伍,92位教師中取得本科學歷的有3人,專科學歷有53人,擁有省級骨幹教師1名;寧德市骨幹教師7名;福安市“學科帶頭人”2名、福安市“骨幹教師”11名;有小高職稱教師50人。
學校在全市率先開展小班化教學.
學校設立了寄宿制, 專門新建有全封閉寄宿生宿舍樓一座,可容納寄宿生200多人,內有公寓式宿舍、廚房、餐廳、衛生間等,安裝有太陽能熱水器,隨時可以提供熱水,寄宿條件優越,管理規範,家長放心. 並專門面向少數民族學生.
學校教師在各級刊物發表CN文章或獲獎達30多人次;學校教師王巧萍、王幼良編排的文藝小品《留守兒童》在全市首屆文化藝術節上匯演深受好評,獲二等獎。劉庶珍、林小敏等老師編排的《甜甜的穆陽水蜜桃》充分顯示出了民族特色,被定為市匯演節目。《畲族槍擔舞》最早原創作品則源於該校。學校運動員在市運動會上也大展風采,摘得多枚獎牌。其中僅王曉華一名運動員就獲得四枚金牌,團體總分名列市第二名。乒乓球比賽榮獲全市團體亞軍。同時大力培養學生的寫字能力。學校的許多教師書法功底硬,如:許木聲、鍾瑞芳、徐敬介等,他們都是書法協會的會員,書法作品多次獲獎,為校培養了許多的畲族小書法家。
截止2007年底,桂林村共有1000多戶6000多人口,有優質農田3000多畝,山田1000多畝,茶園4600多畝。烤肉、穆陽水蜜桃、野生“牛松茄”和菜心等是該村的特色物產。
截止2007年底,桂林村裡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多元。
桂林村新建成的防洪壩和環城路,如今正將下湖沿岸變成投資開發的熱土。據介紹,桂林現有茶葉初精製廠50多家,成了閩東最大村級茶葉市場之一。該村不斷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引導農民兄弟到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山東、新疆等地開茶莊做生意,同時還重點扶持“百福”茶場等返鄉創業。村兩委還吸引僻遠山區的群眾下山,建成了“穆雲第一條“農民商貿街”
扭秧歌、舞龍兒、抬鐵枝、演神戲……農曆虎年正月十三,福安市穆雲鄉桂林村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帶
![福建省福安市穆雲鄉桂林村](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9/mc951dc1fc8377969e124ba65eaaa8005.jpg)
福建省福安市穆雲鄉桂林村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桂林村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多樣、熱烈、隆重,充分顯示了太平盛世下普天同樂之喜慶,這對於研究、探討閩東民俗文化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豐富!
福安市穆雲畲族鄉桂林村的綱一祠可熱鬧了:農民琴樂隊匯聚在此進行精彩的演奏,優美的樂曲此起彼伏,帶給人們無限的歡樂;一群群農民兄弟或看VCD片或聽評書,文化活動真是紅火。桂林綱一祠古祠堂成為全村農民喜聞樂見、人人樂於參與的“文化堂”,且至今已堅持4年之久,始終如一,只娛不賭。
桂林綱一祠始建於清末民初,由於年久失修,曾一度破爛不堪。2002年4月,在原穆雲學區校長王木成等人的倡議下,群眾自願捐助修復了祠堂,使之變成了現今的“文化堂”。
![清泉洞](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6/md6796064bb10364b8df46482a7f20aa3.jpg)
清泉洞
![桂林村[福建省福安市穆雲鄉桂林村]](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2/me264f2b0d9977d385b244ce278ba22e3.jpg)
桂林村[福建省福安市穆雲鄉桂林村]
![葡萄豐收畲民樂](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e/m5e48c1d638feacb80414a4314f43a6b8.jpg)
葡萄豐收畲民樂
穆雲畲族鄉以溪塔刺葡萄溝為示範點,引導果農將刺葡萄種植向茶園溪、秀溪延伸,由河邊種植拓展到庭院、園地、水田,形成一派畲鄉田園風光。穆雲畲族鄉有關負責人表示,為提高刺葡萄的種植效益,增加果農收入,該鄉依託社會服務聯動中心、農技站村等涉農部門,通過整合農村土專家、田秀才等人力資源,建立科技服務隊,為葡萄果農提供技術服務。同時,還邀請農藝科技人員深入溪塔、虎頭等村田間地頭指導村民科學種植刺葡萄。
該負責人告訴筆者,為改進良種培植優質果,該鄉還建立刺葡萄育苗科技示範基地,引導溪塔村果農成立了溪塔村刺葡萄專業合作社,加強科技示範交流和協作,幫助果農提高科技種植管理水平,促進刺葡萄產業發展。
社會知名人士對溪塔葡萄溝給予高度讚揚,將其與吐魯番葡萄溝並譽。歌唱家關牧村還稱其為:“北有吐魯番,南有閩福安”。該鄉抓住機遇進一步開展村企合作投資,大力發展葡萄溝農業觀光旅遊,把葡萄生產與旅遊業結緣,開發葡萄溝觀光游,以增加農民收入。溪塔因其獨具特色的刺葡萄溝和深厚的畲族風情,被評為國家AA級景區,大批遊客慕名前來旅遊觀光,品葡萄、賞美景。
![穆陽烤肉](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1/mf11f8d02fb99aac9bb44bc4929ff6e44.jpg)
穆陽烤肉
![桂林扁肉](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8/m1864c16b350cd09968c47d2743beacf9.jpg)
桂林扁肉
首先要選粉,一定要選擇優質小麥研磨出來的第一茬粉進行製作,只有這樣的優質粉才有應備的潤性,才能製作出薄如紙片的扁肉皮;扁肉皮壓棍力氣要足,只有反覆地壓,才能真正做好皮薄如紙。
敲肉泥的瘦肉要鮮要純,不能帶有點滴的肥塊或膜片;在肉泥加工上,要用棍棰敲打;另一方面,用棍棰敲打不會切斷豬肉細胞,而是擴大細胞間的距離,有膠勁,口感特別脆嫩有味。
烹調,扁肉烹飪要細心,即扁肉下鍋時要掌握好湯的火候。煮的時間要合理,起鍋時間要及時。既不使扁肉開裂,又不使其粘糊;湯汁要適中,豬油要純……
此外,餛飩配用清湯、味精、醬油、香油、醋、胡椒粉、蔥花等佐料,清爽可口。
好吃的不得了!
福安市穆雲鄉桂林村充分利用穆溪閑置溪坪建設農民公園。年關歲首,踏進該溪坪,師傅們正忙於砌基。據了解,該農民公園共分兩期,第一期工程利用上游穆溪閑置溪坪,投入資金80多萬元,佔地面積達到8000多平方米,已完工,投入使用,內建有綠地,安裝有豐富多彩的休閑設施和健身器材等,成為了該村全民健身的一個好去處。第二期工程佔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利用下游穆溪閑置溪坪,共需資金80多萬元,建成后將為農民們提供更加優美、健全的娛樂、休閑、鍛煉環境。
桂林村土地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經濟正不斷發展,新建而成的防洪壩,正把下湖沿變成投資開發的熱土。
同時,這裡還是閩東最大最早的茶葉市場所在地,茶葉市場最興旺時,年交易茶葉達12萬擔,交易額超億元,給當地稅收收入,農民再就業等都帶來次欣向榮的景象,同時還帶動了餐飲、住宿、運輸等大發展。如今村中的新舊茶葉初精製廠仍有幾十間。很多農民兄弟還把茶莊開到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青島等地。同時還吸引農民下山,建成了穆雲第一條農民商貿街……桂林村人正不斷地開闊眼界,著眼未來,創造出更加嶄新的面貌。
隨著桂林村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參加健身活動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再加上北京奧運會即將召開,更加激發了該村農民健身的積極性。但由於缺乏健身場所和器材,給該村的農民健身活動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桂林村兩委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積極籌資解決這一問題。該村村民主任王建梅告訴筆者:桂林村共借款8萬多元建起了籃球場,購置了健身器材一套共5件;市文體局亦給予全力支持,送來了一套5件的健身器材;穆雲鄉黨委政府亦對此高度重視,專門為活動中心購置安裝了籃球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