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崇玉
尹崇玉
尹崇玉,男,河北遵化縣人,1948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畢業。
目錄
尹崇玉,男,河北遵化縣人,1948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畢業。現任職於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197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古生物地層專業
1981年於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獲碩士學位
1983-1985年赴美國加州大學Santa Barbara分校地球科學系研究進修
1992年9月-1993年9月國家教委高級訪問學者赴美國加州大學訪問研究
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層古生物研究室主任,兼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秘書長。
主要社會及學術兼職:現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古生物學會孢粉分會常務理事、副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化石藻類專業委員會理事、副主任;第三屆全國地層委員會前寒武紀專業委員會委員,末前寒武紀工作組組長;國際地層委員會伊迪卡拉系分會投票委員(Voting members of the EdiacaranSubcommission);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通報》編委。
尹崇玉的主要貢獻:長期從事前寒武紀及寒武紀微化石及疑源類研究,近期研究興趣主要為早期後生動物及其化石胚胎學研究以及晚新元古代地層劃分和伊迪卡拉系建系研究。從事前寒武紀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以疑源類研究為專長,具有豐富的科研工作經驗和較高的學術理論水平。是我國較早開展震旦紀燧石地層系統岩石切片研究的專家之一,發現並研究了豐富的震旦紀礦化生物群。
現從事前寒武紀及早古生代早期地層及占生物研究工作。自1981年研究生畢業后,主要從事晚前寒武紀及早古生代早期微古植物、藻類、後生動物及相關時代的生物地層學研究。1983至1985初赴美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地質科學系P.克勞德實驗室合作研究三峽地區震旦系陡山沱組微化石,研究成果 1985年在NATURE上發表。回國后,先後參加研究和主持研究包括地礦部“七五”、“八五”攻關項目、地礦部重點項目、地科院院控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3項。
近年來,連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項,取得豐碩研究成果。先後公園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著40餘篇(部)。其中參編的《中國晚前寒武紀地層古生物》及《華北地台中、上元古界生物地層序列》獲地礦部科技成果二等獎。《湖北震旦系》獲地礦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及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先後參加地礦部攻關和重點項目《中國震旦系—寒武系界線研究》、《中國晚前寒武紀古生物地層研究》、《中國震旦系研究》、《中國晚前寒武紀重大生命事件研究》等;地礦部“七五”攻關項目《中國北方中上元古宙生物地層劃分對比及含礦性研究》;地礦部“八五”攻關項目《中國地層典》以及地科院項目《中美合作峽東地區震旦系微化石研究》、《中國震旦系建系研究》等15項,並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目前正主持國家科技部基礎工作專項《中國典型地層剖面的立典研究》,中國地質調查局計劃項目《熱河、關嶺、甕安等重要生物群的起源、演化及環境制約》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參加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重大地史時期生物的起源、輻射、滅絕和復甦》的課題研究。目前已單獨或合作發表論著70餘篇(部)。
在前寒武紀微古植物研究領域比較突出的貢獻是,在國內較早應用岩石切片法對震旦系燧石相微化石開展系統研究,發現震旦紀陡山沱期豐富的具刺疑源類微化石組合,為深入研究伊迪卡拉動物群爆發前微生物界的演變積累了大量資料,奠定了研究基礎。
在發現和糾正前人化石層位錯誤的基礎上,提出我國震縣紀的疑源類生物地層序列以及新元古代具刺疑源類演化的階段特徵,為我國晚前寒武細地層劃分與對比提供新依據。
主要科學成就和貢獻包括:
較早在我國開展震旦系燧石地層的系統岩石切片法微化石研究,發現震旦紀陡山沱期豐富多樣的礦化微化石和具刺疑源類。在該類化石的分類命名、地層對比等方面具有獨到見解,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為進一步研究晚前寒武紀疑源類生物地層和全球對比做出貢獻。
通過研究糾正了前人發表的廟河‘陡山沱組’化石的層位錯誤(實為下寒武統),並綜合多年研究成果,確立了震旦紀具刺疑源類生物地層序列,提出我國新元古代具刺疑源類演化的階段特徵,為深入研究伊迪卡拉動物群爆發前微觀生物界的演變進程奠定基礎。
長期致力於我國震旦系層型剖面及其與國際接軌的綜合地層學研究,推動新一輪確立震旦系下界及其層型剖面以及建立新系-南華系的地層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