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家國情懷的結果 展開
- 2014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圖書
- “家國情懷”漢語詞條
- 歌曲
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漢語詞條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並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繫,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家:人生開始的地方。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
國:人生理想的源泉。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
情懷:一種感情,一種寄託,一種希望。
家國情懷,與其說是心靈感觸,毋寧說是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無論是《禮記》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文理想,還是《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任擔當,亦或是陸遊“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忠誠執著,家國情懷從來都不只是攝人心魄的文學書寫,更近乎你我內心之中的精神歸屬。那種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壯懷,那種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就來自那個叫做“家”的人生開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裡,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小家”同“大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命相依。正因為感念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所以我們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為一體,從孝親敬老、興家樂業的義務走向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擔當。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著民族的精神道統,滋潤著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所謂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第一,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第二,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第三,家國情懷是近代特殊社會歷史的思想產物,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斷下移,是士大夫精神在整個民族遭受苦難之後精神的重構,千錘百鍊,浴火重生。近代的“家國情懷”帶有很強的積極、正面意義。第四、家國情懷具有時代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超越民族、意識形態的優秀文化傳統在社會建設、國家統一、展現民族凝聚力方面都開始發揮作用。那麼,我們當前所說的家國情懷就應該是作為個體的人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對價值共同體持有的一種高度認同,並促使認知共同體朝著積極、正面、良性的方向發展的一種思想和理念。
家庭是精神成長的沃土,家國情懷的邏輯起點在於家風的涵養、家教的養成。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把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願,亦是今人傳承家風和家教的本分。在傳承優良家風中築牢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在正家風、齊家規中砥礪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負,在履行家庭義務中知曉責重山嶽、公而忘私的大義,正是家風傳承中所蘊藏的時代課題。
“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責任和擔當,乃是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當我們專註於親情眷念、自我圓滿,不應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樣關乎自我之榮辱。更好地兼顧小家與國家,將對家的情意深凝在對他人的大愛、對國家的擔當上,人生才能真正達成圓滿。從毛澤東“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壯志豪情,到趙一曼“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慷慨赴義,再到焦裕祿“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為民情深,常懷愛民之心、常思興國之道、常念復興之志,是共產黨人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國而忘家,公而忘私,把個人價值寄托在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與奮鬥中,見證共產黨人的忠誠信仰和無私情懷。以偉岸人格承接偉大擔當,以家國情懷托舉復興使命,每個黨員幹部都應有這樣的使命自覺。
“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精神有了歸屬,生命就有意義。家國情懷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豐潤,我們必能描繪大寫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