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館鎮
山東省煙台市轄鎮
黃山館鎮位於龍口市西南部,北臨渤海灣,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地域面積30.57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人口10933人(2017)。黃山館鎮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是古代有名的驛站之一。境內的海岸線長達4.5公里,擁有可養水面6000多畝,鎮域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煙濰路、青招路、戰備路三條主幹線貫通,交通、通訊等設施完善。
2008年示範基地蘋果總產達4000萬斤,大櫻桃總產38萬斤。
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度省級耕地保護激勵鄉(鎮、街道)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全國文明村鎮”。
黃山館鎮政府駐地黃山館村。聚落形成於元代。明洪武年間,有趙、刁、劉、王姓人由河北任丘遷來。趙姓居東北,取村名東北村;王姓居東南,取村名東南村;劉姓居西南,取村名西南村;刁姓居西北,取村名西北村。設驛站后,因南有黃山,遂將村名更為黃山館東北村,黃山館東南村,黃山館西南村,黃山館西北村。1966年又更名為黃山館一、二、三、四村。
黃山館鎮歷史久遠,上推至南宋就有史料記載。明代洪武九年(1376),始建黃山驛站,用於走遞公文,運輸官物,護送過往官員。歷史上亦出現過許多名人志士,近代最著名的人物以辛亥革命先驅徐鏡心為代表,其故居位於我鎮館前後徐家村,現仍保存完好,屬煙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山館鎮早在金代就有史料記載。這裡依山傍水,是膠東連接內陸的咽喉要道和沿海諸縣門戶,為著名驛站和海防要地。
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始建黃山驛站,址在今四村與店子之間。驛站用於走遞公文、運輸官物、護送過往官員。府衙及所屬各縣遞囚解餉人員絡繹不絕,都在這裡停留食宿。明崇禎五年(1632年),黃山驛站曾毀於兵火,后又重建。清康熙年間,驛站規模擴大,內有走遞馬9匹,驢2頭,馬夫6名,抄牌、遞文、獸醫各1人,每年耗銀約300兩。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因驛站年久失修,黃縣知縣周雋又在原址上重建瓦房7間,並於四周增建圍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政府在黃山館設巡領司,派有軍隊駐守。清宣統元年(1909年)驛站廢止。
元末,黃山館設立祇應所,劉克舉任提領,隸屬於黃縣縣令。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加強海防,魏國公徐輝祖在黃山館西邊界河入海口東岸建界河墩(即烽火台,遺址在今汽車站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騷擾黃縣沿海,界河墩與東面2.5公里的臧格庄墩、大泊子屯兵城連成一線用於防止倭寇入侵。界河墩、臧格庄墩設瞭望哨,發現倭寇登陸立即點狼煙報警,駐地官兵和鄉勇聞訊而起,齊心禦敵。辛亥革命時,革命軍曾在黃山館同清軍作戰。
清初,黃山館漁民曾在廢棄的界河墩上修建海神廟,出海前進廟祈求平安,故界河墩又稱海神廟高台。1974年,界河墩、臧格庄墩被拆除,今大泊子屯兵古城僅存0.7米高台地。
![黃山館鎮一角(圖4)](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e/mee9bbbbfbe5eb2db15a4d00ffee04d26.jpg)
黃山館鎮一角(圖4)
特色農產品:蘋果,葡萄,紅富士,櫻桃,扇貝,鱸魚,蝦,海參,肉食雞
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黃山館鎮一角(圖7)](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9/m593ccb4468258a1b769426e0d6edeeab.jpg)
黃山館鎮一角(圖7)
制定方案、精心策劃
展務組成立后,我局會同市文聯制定了《徽商大會-黃山市展館展示方案》 ,並報送第四屆中國國際徽商大會黃山市籌委會審批。方案根據黃山市展館位於徽商大會主展館左側最前端,共有兩間的特點。按照我市確定的“四大經濟齊頭並進、文化產業加速崛起”的主題,將整個展館從旅遊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外向型經濟和文化產業等多個方面全面展示我市改革開放成果和五年再造一個新黃山的宏偉目標,展示徽商故里的新風采。兩間展館分別為經濟館和文化產業館。其中,經濟館主要展示我市四大經濟中的亮點以及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發展。排出了全市有特色、上規模的31家四大經濟企業的產品參加了展示。文化產業館則突出“產業”主題,展示我市底蘊深厚的徽州三雕新產品,在展示產品的同時,還介紹新興的三雕企業,選取“古徽風”家具有限公司、竹藝軒雕刻公司、古城歙硯公司等10家企業的100餘件產品,以展示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耐心細緻、組織展品
方案制定后,布展人員立即與相關企業單位聯繫徵集展品。由於部分企業單位對舉辦大會的意義和參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開始對參展還有疑慮。我們工作就不厭其煩、多次上門做工作,終於得到了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及時將展品送來布展。在整個展品徵集過程中,工作人員跑遍了三區四縣,並深入企業精心挑選有特色、能代表黃山市四大經濟發展和文化產業內涵的精品、代表性產品,為展示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搜集資料、外出學習
為了使展館即有黃山特色、又有時代氣息,布展人員從歷屆徽商大會相關資料中吸取營養,同時還搜集了其他各類展覽會、博覽會的資料,尋找布展靈感。4月下旬還派出由籌委會領導、展務組負責人和有關人員組成的學習小組赴湖北、武漢中部博覽會現場進行學習。通過資料搜集和外出學習,進一步優化了展館的展示方案和具體布局。
![黃山館鎮一角(圖1)](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b/mbbfc6bdfae52cd59f6f457fa607305f4.jpg)
黃山館鎮一角(圖1)
黃山館鎮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早在80年代黃山館鎮生產的“黃山牌”系列閥門產品便遠銷國內大中城市。近年來,黃山館鎮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1家。已初步形成了以龍口海盟機械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汽車零部件加工產業基地,主要產品為汽車剎車盤、剎車轂,產品遠銷歐美市場,年出口創匯1.4億美元。化工橡塑、工程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等部分中小企業迅速崛起,產品暢銷國內外。
2008年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75億元,增長25%。全鎮工業以機械加工為主,形成了以龍口海盟機械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汽車零部件加工產業,主要從事剎車盤、剎車轂等汽車制動系列產品生產,產品主要出口歐美市場,2008年實現出口創匯7479萬美元。
形成了灘塗養殖業、畜牧養殖業、林果業三大支柱產業。灘塗養殖業以養殖海參、大菱鮃、扇貝、半滑舌鰨為主。2008年全鎮已發展大菱鮃養殖大棚15萬平方米,海參養殖池600畝,扇貝池560畝,半滑舌鰨養殖大棚50多畝。畜牧養殖業以豬、雞、牛、羊、兔等為主。近年來黃山館鎮以獸醫站為依託紮實做好防疫措施和技術服務,2008年全鎮肉雞出欄200多萬隻,肉豬存欄8000多頭。果業主要有蘋果、葡萄、桃、杏、柿等。全鎮有果園860公頃,總產18334噸。鎮內嘎啦蘋果以成熟早、個大味美而聞名。近年來黃山館鎮積極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全面加強了對廣大果農的技術培訓和服務。到2008年已建立市級果品示範基地400畝,其中大櫻桃100畝,蘋果300畝。2008年示範基地蘋果總產達4000萬斤,大櫻桃總產38萬斤。
![黃山館鎮一角(圖2)](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8/m98c13e3c9c02daeb35e4d32d80c1f0ea.jpg)
黃山館鎮一角(圖2)
龍口市鏡心學校
![黃山館鎮一角(圖3)](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a/mea5587a307b652ca1654867eea3fa617.jpg)
黃山館鎮一角(圖3)
206國道煙台―黃山館高速公路。該路起點位於繞城高速公路末端的辛店附近,向西經福山、蓬萊、龍口、招遠四個市(區),全長77.5公里(另有大辛店至蓬萊連接線19.2公里,龍口疏港路連接線長8.9公里,均為一級路),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四車道,概算投資21.7億元。該工程於2001年9月開工建設,計劃2003年11月底前竣工通車。
交通便利,地方經濟飛速發展。黃山館鎮地處龍口、招遠、萊州三市交界,依山傍海,風景秀麗,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是古代有名的驛站之一。206國道、黃招路、石黃公路三條幹線公路貫通全鎮境內,東距威烏高速公路出口8公里,北距龍口港12公里,汽車零部件加工是目前支柱產業,形成了以龍口海盟公司為龍頭的汽車零部件加工產業群。2010年規劃興建的佔地8平方公里的南山(黃山館)臨港產業園區,揭開了我鎮“十二五”發展的新篇章;建設中的人工島群,與我鎮隔海相望,並有跨海大橋相連,將成為帶動我鎮發展的新引擎。
黃山館鎮自然資源及物產豐富,地形走勢南高北低,駐地東南最高點海拔94米,南部各村有丘陵地,約佔全鎮總面積的39%,有金礦石,風能資源豐富,適合風力發電;鎮域北部為平原,盛產優質紅富士蘋果、鮮食釀造葡萄、大櫻桃等農產品。
黃山一村館前王家村館前於家村館前鄒家村館前陳家村前徐家村后徐家村嶺西村建新村隋家莊村大脈村店子村黃山二村黃山三村黃山四村隋家村馬家村姚家村臧格庄村大泊子村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 12389 |
男 | 6232 |
女 | 6157 |
家庭戶戶數 | 435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1913 |
家庭戶男 | 5865 |
家庭戶女 | 6048 |
0-14歲(總) | 2192 |
0-14歲男 | 1107 |
0-14歲女 | 1085 |
15-64歲(總) | 8864 |
15-64歲男 | 4577 |
15-64歲女 | 4287 |
65歲及以上(總) | 1333 |
65歲及以上男 | 548 |
65歲及以上女 | 78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1083 |
![黃山館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6/m862b91a5d0bcf22bc49473b9fe9e16c9.jpg)
黃山館鎮
2017年,人口10933人。
![黃山館鎮一角(圖5)](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2/ma2b0ab7b05d8b6f8526403cf1ccfd8a0.jpg)
黃山館鎮一角(圖5)
黃山區生態環境完好,物產豐饒。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水土保持示範區,空氣和水質常年達到國家一級、一類標準,森林覆蓋率達75.6%,太平湖風景區達到95%以上。全區物產資源極為豐富,是全省重點林業區縣和三大毛竹生產基地之一,中國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唯一產地和黃山毛峰的主產地,並且盛產香榧、干菇、瓜果、蔬菜、宣紙等50多種土特物產和40多種淡水魚類,均為天然的綠色產品。
黃山區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設立太平縣,建制沿襲千餘年。悠悠歷史留下了新石器遺址、恐龍蛋化石、李太白詩篇等眾多人文蹤跡,哺育了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著名“閨秀派”作家蘇雪林等名人傑士。近代是皖南革命鬥爭的中心之一,很多革命先輩在此轉戰留駐,抗戰時期周恩來還曾在此為開明紳士留詩:綏靖地方,保衛皖南;為全聯導,為群眾倡。
![黃山館鎮一角(圖6)](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5/m55565eb5149b63694d3456a7a1be8d08.jpg)
黃山館鎮一角(圖6)
黃山區人民牢記兩代領導核心的諄諄教導,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緊抓項目和開放不放鬆,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十五”以來,國內生產總值、農民收入、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年均遞增9.3%、5%、20.7%和48.7%,2003年分別達到了15.78億、2744元、4.37億和2.68億,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24.3:13.2:12.5。始終突出旅遊經濟中心,堅持旅遊立區,旅遊業已成為黃山區最大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突出工業支撐地位,發展環保型工業,醫藥加工、機械銅材、小水電建設、水資源利用、農產品開發等新型工業體系日益形成。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目前國內最大、亞州最長的客運索道黃山太平索道和亞州第一、世界第二的獨塔單索麵斜拉橋黃山太平湖大橋,合銅黃高速公路2007年建成通車,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基本實現,金融、商貿、通信、水電、接待等基礎設施完備。突出城鎮改造開發,城區建成區面積近5平方公里,城市新區正在緊張建設,以黃山南大門湯口、北大門耿城、城關鎮甘棠為代表的新型集鎮競相崛起。突出社會事業統籌協調,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區)”“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區)”等稱號,三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
尤以旅遊業的發展最為迅猛。成為全省、全市旅遊業的戰略重點,正常年份(2002年)全區接待遊客突破100萬人次大關,旅遊直接收入突破2億元,以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佔了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全區現有賓館250餘家,星級賓館16家,標準床位2萬張,旅遊社26家,國際社一家。對外開放勢頭強勁。經營性領域全部放開,世界竹藤組織、澳大利亞SPG集團等國際組織和眾多國內財團紛紛前來投資,外來經濟和民營經濟佔全區國民經濟的70%以上。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黃山區將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全面融入浙江經濟帶和長三角經濟圈,著眼於建成“全國最美、山區最富、生態最佳的地方之一”,大力實施“一路三區五大戰略”。即:抓好以合銅黃高速公路為主幹的“一路”建設,做大太平湖旅遊度假區、經濟園區、政務新區的“三區”板塊,實施擴大開放、項目帶動、旅遊興區、工業富區、生態立區“五大戰略”,實現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傾力打造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強區。主要目標是:到2007年,全區經濟總量年均遞增超過10%以上;到2010年,人均主要指標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主要指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真正將黃山區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休閑度假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