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小識

方以智創作的古籍

《物理小識》是明末學者方以智編撰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學術著作,亦名《名物小識》,為記敘自然科學為主的雜著。初成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後方以智流離嶺南時又作了修改。全書十二卷,以科學知識的記錄形式出現,涵蓋了物理學、醫學、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內容豐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號曼公,安徽桐城人,是我國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
生平簡述
他一生著述很多,共有一百餘種。其中最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識》。
方以智
方以智
他的科學見解主要集中在《物理小識》中,他對天文、地理、物理、醫藥、生物、歷史、文學、音訓等均有研究,《物理小識》是他研究科學的代表作。
史書記載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廣巡撫,為楊嗣昌劾下獄,以智懷血疏訟冤,得釋,事具明史。以智,崇禎庚辰進士,授檢討。會李自成破潼關,范景文疏薦以智,召對德政殿,語中機要,上撫幾稱善。以忤執政意,不果用。京師陷,以智哭臨殯宮,至東華門,被執,加刑毒,兩髁骨見,不屈。賊敗,南奔,值馬、阮亂政,修怨欲殺之,遂流離嶺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隱志。變姓名,賣葯市中。桂王稱號肇慶,以與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講學士,拜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旋罷相。固稱疾,屢詔不起。嘗曰:“吾歸則負君,出則負親,吾其緇乎?”
行至平樂,被縶。其帥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擇,以智趨右,帥更加禮敬,始聽為僧。更名弘智,字無可,別號葯地。康熙十年,赴吉安,拜文信國墓,道卒,其閉關高座時也。友人錢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為僧者,問以智,澄之曰:“君豈曾識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罷,上忽嘆曰:‘求忠臣必於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請故,上曰:‘早御經筵,有講官父巡撫河南,坐失機問大辟,某薰衣,飾容止如常時。不孝若此,能為忠乎?聞新進士方以智,父亦系獄,日號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訖復嘆,俄釋孔炤,而辟河南巡撫,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語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聲。
以智生有異稟,年十五,群經、子、史,略能背誦。博涉多通,自天文、輿地、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著書數十萬言,惟通雅、物理小識二書盛行於世。

內容簡介


所謂“物理”,概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之理,與我們今天所說物理學之“物理”涵義不同。“識”通“志”,即記。即《物理小識》是一部全面記述萬事萬物道理的著作。
《物理小識》全書共十二卷,分為十五類,依次為天類、歷類、風雷雨陽類、地類、占候類、人身類、醫藥類、飲食類、衣服類、金石類、器用類、草木類、鳥獸類、鬼神方術類、異事類。從內容來看,它廣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醫藥、農學、工藝、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
清儒於藻稱讚說:“天道律歷之符、山澥五行之蘊、禮樂製作之矩、人間日用之宜,因物付物,得此條理;群疑立決,享其不欺:豈不快哉!”(《物理小識序》)這一評論,對於了解《物理小識》的價值,是有益的。
主要成就
《物理小識》的價值並不僅僅表現在它的實用性方面,也表現在它的科學見解方面。方以智在該書中提出的許多真知灼見,在當時是領先於那個時代的。
例如,在卷首的“自序”和“總論”中,方以智提出:“寂感之蘊,深究其所自來,是曰通幾;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小而草木蠢蠕,類其性情,征其好惡,推其常變,是曰質測。”
這就是在哲學史上有名的“通幾”與“質測”之說,是方以智從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著眼對學術活動所做的分類。方以智認為,“通幾”與“質測”,是兩類不同的學術活動,它們各有其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通幾以事物運動緣由及徵兆為研究對象,質測則旨在探討事物運動規律。對學術活動做這樣的思考和分類,這是方以智的獨創。
天文學
在天文學方面,《物理小識》繼承了中國傳統天文學的優秀成果,並且吸取了當時西方傳入的先進知識。例如該書介紹西方的地圓說,認為:“地體實圓,在天之中。……相傳地浮水上,天包水外,謬矣。地形如胡桃肉,凸山凹海。”(《卷一·歷類》)
中國傳統上一直認為天圓地平。明末,傳教士來華,帶來了地圓學說,為一部分中國知識分子所接受,方以智是其中之一。他所說的“地形如胡桃肉,凸山凹海”一語,形象地說明了海也是地球的一部分,這有助於破除傳統的“地浮水上”之說。
《物理小識》注意追蹤西方天文學的新進展。例如在卷一“歷類”中,方以智就曾根據西方用望遠鏡觀測發現金星“有時晦、有時光滿、有時為上下弦”這一周相變化事實,提出了金星、水星繞太陽運行的正確猜測。
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物理小識》更是多有可稱道之處,尤其表現在它所論及的光學和聲學知識方面。《物理小識》對於光和聲的波動性的認識,遠較其前人為強。書中提出了被我們稱之為“氣光波動說”的樸素光波動學說,方以智並在此基礎上闡釋了他的“光肥影瘦”主張,認為光在傳播過程中,總要向幾何光學的陰影範圍內侵入,使有光區擴大,陰影區縮小。他並據此批駁了傳教士有關太陽直徑將近有日地距離三分之一大的說法。這些,都是前無古人的學術貢獻。
另外,《物理小識》關於光的色散、反射和折射,關於聲音的發生、傳播、反射、共鳴、隔音效應,關於比重、關於磁效應等諸多問題的記述和闡發,都是極其出色的。
醫藥學
在醫藥生物諸方面,《物理小識》也有諸多貢獻,它記載了大量動植物的生態學內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識。方以智在這些方面用力甚大,有關條目佔全書總條目的三分之一還要強。他會通中西,對人體生理、病理以及醫療、藥物等諸多方面均有較深入的研究。方以智重視吸收引進西方醫學知識,以彌補傳統醫學的不足。他在《物理小識》中介紹了大量西醫解剖學知識,而這正是傳統醫學的一個薄弱環節。他根據西方人體生理知識,提出“人之智愚系腦之清濁”(《卷三·人身類》),這是對傳統“心之官則思”說法的一個勇敢突破。方以智對傳統醫學也很精通,《物理小識》曾廣泛援引歷代醫家言論,取各家之長而加以綜合。在藥物學方面,《物理小識》不但發現和改正了一些歷代本草書(包括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錯誤和疏漏,而且搜羅了不少歷代本草書中未曾採納但確實行之有效的藥物,對後世醫藥學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生活科學
《物理小識》中的大量內容屬於生活科學方面的知識,如其中的“洗麵筋法”、“去衣垢膩法”、“藏書辟蠹法”等,這些條目為該書增添了不少“居家必備”的實用價值。

創作背景


崇禎辛未(1631年),方以智開始收集撰寫《物理小識》的材料,至崇禎癸未(1643年)編成初稿。次年,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方以智匆忙逃離,在其後的顛沛流離生活之中,他仍然不忘搜集材料,予以補充。該書原附於方以智的另一著作《通雅》之後,後由其次子方中通、學生揭暄等加註重編,使其單獨成書。需要指出的是,揭暄、方中通在註解此書過程中,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例如揭暄在註解方以智的“氣光波動說”時,就發展了方以智的思想,提出了形象信息彌散分佈於所有空間的學說。這一學說有較高的哲學和科學意義。

後記


在方以智的著作中,《物理小識》是影響較大的一本書,該書被收入了《四庫全書》,終清之世,不乏被人引用,而且在17世紀晚期傳入日本,為知識階層爭相閱讀。此書並影響到日本學者把“物理學”作為Physics的譯名,最後又傳回中國。在現存的《物理小識》刻本中,最早的是清康熙三年(1664年)宛平於藻廬陵刻本,其次有光緒十年(1884年)寧靜堂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