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良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張雲良,男,1929年4月出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淮劇代表性傳承人。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雲良
張雲良
張雲良一家四代唱戲。祖母唱徽劇;父親從小學京劇;雲良自幼學京劇,16歲后改學淮劇;他的大兒子張少良現在也是京劇名角,是國家一級演員。
19歲時,張雲良和20歲的張韻良(淮劇演員)喜結良緣。
夫人張韻良,原姓楊,常州金壇人。她家境貧寒,父母養活不起,賣給了張雲良家,后改名為張韻良。張家沒有女兒,張韻良就被當作女兒來養育,從小和張雲良一起學戲。
十二三歲時,張雲良和張韻良二人開始同台演出。朝夕相處、漸生情愫。
19歲時,為了不被抽壯丁,在大人的主持下,張雲良和張韻良結為夫妻。這麼多年來,夫妻倆相攜相伴、即是台上的搭檔,也是生活中的恩愛夫妻。
他們經歷了戲迷狂熱追捧的大紅大紫,在淮劇是鹽阜地區主流娛樂形式的年代,只要張雲良的演出海報往劇院門口一貼,不出一天,戲票就銷售一空。許多觀眾聽他的戲早已聽得滾瓜爛熟,還是一遍遍反覆聽他的同一齣戲,為的是希望能在後台和張雲良見上一面。
也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艱辛歲月,家裡當時所有的照片都被紅衛兵燒光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他們沒有留給我們任何淮劇的劇照。年幼的小女兒把一張全家福藏在懷裡,才保留下了一張全家福。他們更經歷了數十年如一日的平淡。如今受盡歷練的兩位老人早就對一切波瀾不驚了。
有一次張雲良發著高燒,還有他的戲,票都賣出去了,他病得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戲院老闆都讓他回家休息,他想到不能讓台下那麼多觀眾失望,在醫院裡把掛水的針頭一拔,又生龍活虎地上了舞台。

演藝簡歷

淮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1928年4月24日,張雲良出生於上海,祖籍鹽城樓王,從爺爺那一輩起去上海唱戲。
張雲良初學京劇,7歲登台,在上海浦東洋勁小戲院演出。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戲曲舞台上,出現了淮劇和京劇同台演出(京夾淮)的特殊演出格局,很多京劇名家、徽劇名家從那時起改唱淮劇,1942年,張雲良也受到這一大潮的影響,從京劇演員改成了淮劇演員,攻老生、紅生、黑凈。
淮劇和京劇有著天壤之別,張雲良從小打著京劇的底子,一下子轉成淮劇,有許多地方需要從基礎學起。對京劇和淮劇都有著深厚的功底,這為後來張雲良在淮劇中借鑒京劇的元素為淮劇的改革打下了基礎。
那時,張雲良經常觀摩著名京劇大師周信芳高百歲等人的演出,將京劇的《斬經堂》與淮劇的《吳漢三殺》糅合起來,使淮劇藝術更加豐富,又移植了京劇《斬顏良》、《古城會》、《漢津口》、《鍘包勉》、《鍘美案》、《打鑾駕》等紅生戲和包公戲。
1952年,張雲良與李步才、董桂英、趙艷秋等離開上海,到鹽城組建鹽城群義淮劇團,1953年改為鹽城專區實驗淮劇團,這就是江蘇省淮劇團的前身。
1954年張雲良與欒玉華合演的《南訪》在上海參加華東地區戲曲會演中獲演員三等獎,從此嶄露頭角。
1957年張雲良以《活人塘》中的孫在濤,《蔡金蓮》中的王文勇參加江蘇省第一屆戲曲會演均獲演員一等獎。
1959年,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元帥陪同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和越南的胡志明主席來南京參觀。周總理是淮安人,一直都很喜愛家鄉戲曲——淮劇。省領導安排的第一個節目,就是張雲良主演的《金水橋》、《一家人》等淮劇。張雲良的演出大受總理的肯定。當天晚上,他還收到了周總理的晚宴邀請。《金水橋》和《一家人》都是省淮的傳統拿手戲,現在省淮仍經常排演這兩齣戲,著名淮劇演員邱小祥現在演繹的《金水橋》頗得張雲良的真傳。
1960年在《舍妻審妻》中扮演的蘇正清,大膽吸取了京劇“麒派藝術”,豐富了人物的形象,在《贊貂》中扮演關公,與導演、音樂設計一起打破了關公戲採用京劇鑼鼓的傳統,在淮劇基礎上設計了鑼鼓伴奏,改革了樂器。
1960年,因為對江蘇省淮劇團的貢獻,和在淮劇界的地位以及對淮劇的改革創新,張雲良被評為全國勞模,赴京參加“全國文教、衛生系統群英會”,再次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張雲良一家
張雲良一家四代唱戲。祖母唱徽劇;父親從小學京劇;雲良自幼學京劇,16歲后改學淮劇;他的大兒子張少良現在也是京劇名角,國家一級演員。
19歲時,張雲良和20歲的張韻良(淮劇演員)喜結良緣。
夫人張韻良,原姓楊,常州金壇人。她家境貧寒,父母養活不起,賣給了張雲良家,后改名為張韻良。張家沒有女兒,張韻良就被當作女兒來養育,從小和張雲良一起學戲。
十二三歲時,張雲良和張韻良二人開始同台演出。朝夕相處、漸生情愫。
19歲時,為了不被抽壯丁,在大人的主持下,張雲良和張韻良結為夫妻。這麼多年來,夫妻倆相攜相伴、即是台上的搭檔,也是生活中的恩愛夫妻。
他們經歷了戲迷狂熱追捧的大紅大紫,在淮劇是鹽阜地區主流娛樂形式的年代,只要張雲良的演出海報往劇院門口一貼,不出一天,戲票就銷售一空。許多觀眾聽他的戲早已聽得滾瓜爛熟,還是一遍遍反覆聽他的同一齣戲,為的是希望能在後台和張雲良見上一面。
也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艱辛歲月,家裡當時所有的照片都被紅衛兵燒光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他們沒有留給我們任何淮劇的劇照。年幼的小女兒把一張全家福藏在懷裡,才保留下了一張全家福。他們更經歷了數十年如一日的平淡。如今受盡歷練的兩位老人早就對一切波瀾不驚了。
有一次張雲良發著高燒,還有他的戲,票都賣出去了,他病得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戲院老闆都讓他回家休息,他想到不能讓台下那麼多觀眾失望,在醫院裡把掛水的針頭一拔,又生龍活虎地上了舞台。

創作特點


藝術手法

張雲良自幼隨父從藝,他表演穩重、自然,塑造現代人物時注意人物內心的刻畫,唱腔的音色宏亮敦厚,有“鋼喉鐵嗓”之稱,是淮劇界少有的擅演紅生(扮演關羽)、黑凈(扮演包公)戲的優秀演員。
《楊家將》系列劇中的“老令公”、“楊六郎”、“寇準”;《鍘美案》、《打鑾駕》等劇中的“包拯”、“王丞相”是他在淮劇舞台上最經典的形象。
至今,老淮劇迷們對張雲良塑造的這些經典的淮劇古裝形象仍念念不忘。

社會活動


傳藝

張雲良在江蘇省淮劇團,培養接班人一直是他最重視的事。對有前途的演員,江蘇省淮劇團的前輩們甘願眾星捧月把他們“托上台”,他們曾經培養出過梁國英、王宗珍、邱小祥等一批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張雲良一直教導後生晚輩,成角了也不能忘了常練基本功,只有底子紮實了,一代一代傳下去,淮劇才不會“變味兒”。
張雲良退休后和老伴過著最普通的老兩口相守的生活,也時不時指點指點後輩。有些人還想一睹老藝術家的風采,高酬邀請他出山。張雲良說:“戲,我唱了一輩子,現在我不該再是唱戲的主角了。把身上的功夫傳給後人,沒錢我也願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