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潭頭鎮的結果 展開

潭頭鎮

福建省福安市潭頭鎮

潭頭鎮,地處欒川縣東北部,東接嵩縣舊縣鎮,南連合峪鎮、廟子鎮,西南連赤土店鎮,西毗鄰秋扒鄉,西北與洛寧縣陳吳鄉接壤,北依嵩縣大章鄉,距欒川縣城67.3千米,行政區域面積252.36平方千米。

清末民初,屬嵩縣都御里;1984年,改建潭頭鄉;1993年12月,潭頭鄉撤鄉建鎮。截至2018年末,潭頭鎮戶籍人口為35421人。截至2020年6月,潭頭鎮轄1個社區、2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潭頭社區金城中路。

2011年,潭頭鎮完成財政總收入2008萬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地方財政總支出1568萬元。2018年,潭頭鎮有工業企業13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名稱來歷


潭頭鎮區以駐地潭頭村取名,簡稱為潭頭鎮。
潭頭鎮
潭頭鎮

地理位置


(北緯27012′東經119039′)位於福安市北部,東毗柘榮縣,北鄰浙江泰順縣、寧德壽寧縣,距福安市區16千米,104國道縱貫東部全境。在市境北部長溪支流東溪西岸。政府駐地潭頭村,地址:潭頭鎮政府路1號,郵政編碼:355014。

政區沿革


1935年民國24年設“潭夏鄉”,1950年設立“潭頭區公所”;1955年撤併“上白石區公所”;1959年恢復設立“潭頭區公所”;1964年改為“潭頭人民公社”;1966年改為“潭頭公社革委會”;1977年改為“潭頭公社管委會”;1984年“潭頭鄉人民政府”;1992年6月4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9月26日正式改為“潭頭鎮人民政府”。

政區劃分


至2011年末轄潭頭、泥洋、高岩、漁溪洋、東昆、南岩、太逢、東坑、下洋、后灣壠、半坑、東嶺洋、千詩亭、富羅坂、西洋鏡、棠溪、后洋、汾洋、柘頭、祠堂前、柯洋、樞洋、東升、上坪洋、大庄、西坑、坑坪、鵝山、建柄29個村委會。

人口面積


至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3.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300人,另有流動人口131人。總人口中,男性20331人,佔53.5%;女性17669人,佔46.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42萬人,佔90%;有少數民族畲族回族,大約3000多人,分佈在鵝山、漁溪洋、柯洋、后洋、樞洋(回族)等村。2011年人口出生率12.6‰,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長率5.6‰。轄區總面積15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43.58人。現人口數量為38033人(2018年)。
2021年,福安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常住人口為14161人。

自然條件


潭頭鎮北部的吳道仙頂山脈余脈和西部的鷲峰山脈余脈在鎮區交匯,形成東溪、武陵溪兩大流域,水力資源可開發潛力大,水資源豐富。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年均氣溫在13.6℃-19.8℃之間,年均降雨量1350-2050毫米,年無霜期平均287天,植被多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用材林木主要是杉木和馬尾松,經濟林主要是茶葉和水果。
自然災害:每年五月初至十一月之間受颱風(包括熱帶風暴)影響。2006超強颱風“桑美”帶來強風暴雨,全鎮共有13座民房倒塌,受災人數共28戶97人。屬東南沿海丘陵地貌,土地多為紅壤和黃壤,受強降雨影響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全鎮共有49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為地質災害易發區。

經濟概況


耕地面積1.95萬畝,人均0.51畝,林地面積18.7萬畝,森林覆蓋率82%,素有“芙蓉李之鄉”的美譽,系全省“科技示範鄉鎮”和“生態建設示範鎮”。2011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47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產值3.8億元,比增10%;地方級財政收入488萬元,比增43%;農民人均純收入8100元,增幅18%。潭頭鎮是福安農業重鎮,農業經濟佔據主導地位,而且產業特色比較明顯。主要有芙蓉李、木竹、茶葉、東方楊梅、皇后黑李、藥材等。其中茶葉種植面積達4.2萬畝,產值約0.84億元。茶葉企業50多家,其中精製廠5家,已有3家已通過QS體系認證,分別為汾洋村的正泰春茶葉、柯洋村的茗綠茶葉和鵝山村畲香茶業有限公司。金觀音、黃觀音、鐵觀音、金牡丹、紫玫瑰等茶葉品種面積4000多畝,其中現代茶園為2500多畝。水果種植面積3.2萬畝,總產值約0.64億元,其中以潭頭芙蓉李為主,面積達2.4萬畝;新型柿子、東魁楊梅、巨峰葡萄也逐步形成規模。藥材產值0.32億元,全鎮種植藥材2000多畝,其中以太子參為主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山藥種植面積為400多畝、佛手種植面積達80多畝。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至2011年末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510平方米,有圖書資料3800冊。
教育至2011年末,學校有潭頭中心小學、福安市潭頭職業中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8%,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99.6%,年均教育經費投入1500多萬元,潭頭中心小學轄有中心幼兒園1所,太逢、棠溪、錦桌頭共3所完小校,初小校(教學點)8所(寄宿制學校4所),在校小學生479人,在園幼兒239人,其中中心幼兒園84人,專任教師106人;福安市潭頭職業中學有在校學生512人,專任教師72人。
醫療衛生至2011年末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34個,衛生院有病床7張,固定資產總價值217萬元。衛生院有專業衛生人員23人,其中執業醫師6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7人。村衛生所有村醫35人。2011年完成診療26098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100%,農村飲用水安全普及率9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
廣播電視有線電視與福安市區聯網,2011年實施了廣播“村村響”項目,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達100%。
社會保障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戶,人數34人,支出6.066萬元,比上年增長113.6%,月人均147元,比上年增長113.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91戶,人數1299人,支出114.5664萬元,比上年增長36.2%,月人均73.2元,比上年增長21.5%;五保戶440戶,人數446人,支出65.2944萬元,比上年增長18.25%。
重點撫恤對象:殘疾軍人8人,年發撫恤補助89348元;烈士遺屬17人,年發撫恤補助126788元;紅軍失散2人,年發撫恤補助26400元;在鄉老複員軍人14人,年發撫恤補助96700元;帶病回鄉退伍軍人13人,年發撫恤補助46332元;參戰退役人員10人,年發撫恤補助42240元,60周歲以上退伍軍人124人,年發放撫恤補助80320元。
環境保護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6平方米,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33%,森林覆蓋率71.6%。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至2011年末,全鎮29個行政村已實施水泥硬化“村村通”項目,道路覆蓋率達100%,潭頭鎮境內有322省道過境。
郵政電信至2011年末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51千米,鄉村通郵率100%。
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000門,固定電話用戶1410戶,寬頻接入用戶530戶。
能源發電企業5家,2011年發電862.538萬度。

名勝旅遊


廣闊的丘陵地貌,鑄就了潭頭鎮豐富的水力資源,滋養了鎮區18.7萬畝林地;少了工業的污染,潭頭鎮當之無悔地成為全市的生態鄉鎮和福安北部城區的“後花園”。
東湖風光
隨著寧德市重點項目——潭頭電站的投產,形成面積達3000多畝的東湖水庫,是目前閩東少有的“十里平湖”,寬闊的湖面與四圍的青山相映成趣,或靜謐如鏡,或波光粼粼,或煙雨朦朧,清晨黃昏偶遇漁民在湖面撒網、收網,湖邊寥寥數人靜坐垂釣,一動一靜,都融在這如畫的美景中。
棠溪燈燭拱木廊橋
該橋位於潭頭鎮最大的建制村—棠溪村西北處,原稱井橋,橫跨東溪支流棠溪之上,東邊接古時韓陽經潭頭、上白石往浙江泰順的省際官道。該橋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1963年重建。橋離水高12米,橋亭高5米,橋長43.2米,寬4.8米,拱跨36米。東西走向,兩頭橋台石砌,橋亭17開間,懸山頂。1991年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仍保存完好。該景點與村內古榕樹、保存完好清代古民居形成獨特人文景觀。
省級生態村—康源
康源村系潭頭鎮所在地潭頭村的下屬自然村,位於鎮區後山,距鎮政府所在地1.5千米。據說,該村是唐代名將衛國公李靖後裔的聚居地,因而有“先有康源而後有潭頭”之說,也是老區基點村、省級生態示範村。該村生態保護較為原始、完整,現有生態林4000多畝,前溪后林,村間小道均以條石、礫石鋪設,村道寬敞潔凈,庭院花果飄香,村貌整飭清麗,兩條溪澗穿村而過,澗水恰似鳴琴彈奏諧音,澗中錦鯉閑適悠遊,偶有遊人與之嬉戲,古時有馬山初日、龍井晚煙、澗水鳴琴、岩林漏月等八景,現有天王宗祠、龍鳳雙虹、東湖朝暉、桃李方圓、雪海芙蓉等新八景,讓康源成了極具古樸鄉風的生態型鄉村。
休閑鄉村-棠溪村
2015年,福建省福安市潭頭鎮棠溪村獲得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稱號
武陵溪風景區
潭頭鎮武陵溪水利風景區獲評第四批省級水利風景區,為福安市唯一獲評省級水利風景區的景點,下一步,該鎮擬繼續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潭頭鎮武陵溪水利風景區,位於福安潭頭鎮境內,主要水體景觀為長溪、武陵溪和鳳灣瀑,依託於潭頭水庫及周邊山水景觀特色,集水利風景遊覽觀光、濱水風光體驗、休閑娛樂於一體,屬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經過資源挖掘、整合與規劃,已開發了三啟文化教育基地、富羅坂休閑山莊、棠溪拓展項目等旅遊項目,漁溪洋、大庄、潭頭等村也因其依山傍水的自然田園風光成為周邊地區周末游熱點村,具備了一定的知名度。風景區內資源類型齊全、景觀豐富、風景優美,人文景觀資源豐富,山巒連綿起伏,溪流泉涌變化多端,鳥鳴吟唱清脆悅耳,成蔭綠樹盤根交錯,宮殿廟宇神韻各異,縈繞出了風景區清新雋秀的山水情韻。山、水、林、氣、文、建組合完備,景觀資源組合度好,觀賞美學價值高,保護情況良好,是登山、親水、近水的好去處。
明代帝師郭鳴琳墓
明代帝師郭鳴琳墓、建於明嘉靖年間的西坑村水尾宮、西坑虎岩山、漁溪洋葡萄溝、大庄村朱禧“洗心台”等人文古迹和自然風景也為這個生態鄉鎮增色不少。未來五年,鎮黨委、政府計劃以東湖為中心,全力打造生態風光﹑人文古迹、農業風情三位一體的“生態旅遊鎮、韓城後花園”。
土特產品
芙蓉李是潭頭鎮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水果之一,在當地種植歷史已有150多年,當前全鎮李果種植面積達2萬畝,在全鎮30個建制村均有分佈,其中以康源村最為集中,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潭頭芙蓉李以果大質優、肉厚核小、酸甜適度而備受青睞,上世紀八十年代潭頭就被譽為“芙蓉李之鄉”。為重振“芙蓉李之鄉”雄風,2011年鎮政府與福安市農業局、市果業協會成功舉辦了“首屆芙蓉李節”,取得良好反響,今年第二屆芙蓉李節已開始籌備。得益於當地優越的土壤條件,毛竹、藥材、新型柿子、東魁楊梅、巨峰葡萄等農產品也逐步形成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