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吉林省歷史上出現的行政區劃

白城地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吉林省歷史上出現的行政區劃,具體曾包括現在的白城市(地級)、松原市(地級)行政機構位於現在的白城市,已於1993年8月撤銷,設白城市和松原市。

簡介


1954年8月,吉林省白城子區專員公署成立,轄洮南、白城、鎮賚、安廣、大賚、開通、瞻榆、乾安縣。1955年,改稱吉林省白城專員公署(簡稱白城專署)。1956年,長嶺雙遼縣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簡稱前郭縣)劃歸白城專署。1958年10月,白城鎮與部分郊區合併,設白城市(縣級);白城縣余部20個鄉鎮與洮南縣合併為洮安縣;大賚、安廣縣合併為大安縣;開通、瞻榆縣合併為通榆縣。同年11月,扶余縣劃歸為白城專署,雙遼縣劃歸四平專署。1968年8月,成立白城專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的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劃歸白城專區(1979年7月,復歸內蒙古自治區)。1973年7月,白城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白城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1月,改稱白城地區行政公署。1987年7月、1988年11月,洮安縣、大安縣先後改設洮南市(縣級)、大安市(縣級)。1991年3月,前扶經濟開發管理區成立,地、廳級建制,隸屬吉林省人民政府,扶余市和前郭縣劃歸前扶經濟開發管理區。1992年6月,設立松原市(地級),長嶺、乾安縣劃歸松原市。1993年8月,撤銷白城地區行政公署,設立白城市(地級),撤銷白城市(縣級),設立洮北區。白城市轄鎮賚縣、通榆縣、洮北區,代管大安、洮南市。

查干湖簡介


白城地區
白城地區
查干湖,蒙古語為“查干淖爾”,意為白色聖潔的湖,位於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處於嫩江與霍林河交匯的水網地區,南北長37公里,東西平均寬17公里,水域總面積420平方公里,年均蓄水量7億立方米,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原屬於白城地區管轄,后被規劃於松原市管轄。
查干湖(cha,gan,hu),又名查干淖爾、查干泡、聖水湖,“查干淖爾”是蒙語,意為白色的泡子。受在央視一套播出的《聖水湖畔》宣傳影響,又被人們稱為‘聖水湖’。查干湖位於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的西北部,包括辛甸泡、新廟泡和庫里泡三個姊妹湖泊,是全國著名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原屬於查干浩特(即現在白城市)管轄,后被規劃於松原市管轄。查干湖景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位置

保護區位於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乾安縣及白城市大安境內,範圍在東經124°03′28″—124°30′59″,北緯45°05′42″—45°25′50″之間。

面積

吉林查干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506.8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155.31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193.34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158.19平方公里。其中:保護區在前郭縣境內面積430.3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85%;在乾安縣境內面積14.04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3%;在大安市境內面積62.5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12%。設置外圍保護地帶146.66平方公里。

松原


1992年6月6日之前松原曾經是白城的一個縣級城市簡介
扶余縣黑龍江省原轄縣。扶余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初期,這裡便建立了我國東北地區第一個地方民族政權部落車家——扶餘國,開創了北疆歷史文化的先河。後幾經變遷,1995年7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縣制,縣政府駐地東移至三岔河鎮,扶余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位於松花江幹流南岸,北以松花江肇源縣分界。今吉林省松原市。扶餘一帶,清代,屬吉林將軍伯都訥副都統轄地,副都統駐伯都訥城。伯都訥城是清初“邊外”(柳條邊)七大軍事重鎮之一。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設立伯都訥站,是寧古塔將軍境內西部通往齊齊哈爾城的重要通道。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在伯都訥驛站南20里處建新城,名伯都訥新城(今扶余鎮),添設伯都訥副都統專城駐防。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設置伯都訥廳,駐伯都訥新城,同時設分防巡檢一員,駐孤榆樹屯(今榆樹市),隸屬伯都訥廳。1906年2月15日(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伯都訥廳升改新城府,駐新城,與伯都訥副都統同城;孤榆樹屯巡檢改設榆樹縣,由新城府領。翌年4月,裁將軍,改隸吉林行省西北路道。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批准,裁撤伯都訥副都統。中華民國成立后,1913年3月,改為新城縣。隸屬吉林省西北路道。1914年2月,因與河北、山東等省新城縣重名,奉令改稱扶余縣。同年6月,西北路道改稱濱江道,隸屬濱江道。1929年2月,廢止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后,隸屬吉林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初隸吉江行政區,1946年5月劃歸嫩江省管轄。1949年5月,劃歸吉林省管轄。1956年隸屬公主嶺專區,1958年10月改隸白城專區。1987年11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扶余縣,設立扶余市(縣級)。1992年6月6日,撤銷扶余市,設立松原市(地級)。

白城


白城市歷史悠久,經考古調查和歷史文獻記載,在舊石器晚期,12000多年前境內已有人類生活。商周至秦時期為東胡游牧之地。漢、南北朝時期,為鮮卑、夫余所居。隋唐時,為契丹族游牧之地。遼時,在這裡設長春州,治所在今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城四家子古城。長春州是遼朝皇帝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等四位皇帝的行宮,是遼朝春季的政治中心,是遼代東北路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金朝時期,長春州沿用繼續至金天德二年(1150年),后降為長春縣,隸肇州(前郭縣塔虎城)管轄。金承安三年(1198年)又在此復設泰州,城址仍在城四家子古城。蒙元時期,先屬成吉思汗四弟斡赤斤封地,后屬遼陽行省泰寧路、泰寧府,治所仍在城四家子古城。明朝時期,隸屬奴爾干都司所轄泰寧衛。清朝時期,屬蒙古科爾沁部。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批准放荒招墾。光緒三十年(1904年)設洮南府,隸屬盛京將軍。同年設開通縣、靖安縣,隸屬洮南府。光緒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設大賚廳,隸屬黑龍江將軍。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安廣縣,隸屬洮南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撤將軍,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洮南府、開通縣、靖安縣、安廣縣隸屬奉天省,大賚廳隸屬黑龍江省。宣統二年(1910年),設鎮東縣,隸屬奉天省。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廳,存道、縣,境內各縣隸屬奉天省洮昌道和黑龍江省龍江道。民國四年(1915年),設瞻榆縣,隸屬奉天省洮昌道。東北淪陷時期,境內各縣隸屬偽龍江省。
1945年8月15日東北光復后,境內各縣隸屬嫩江省。1946年,先後隸屬吉江行政主任公署、嫩江省、遼吉區行政公署。1947年,隸屬遼北省。1949年,隸屬黑龍江省。1954年,劃歸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