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儋耳的結果 展開

儋耳

古代的地名

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內。《呂氏春秋》《漢書》《山海經》均對其進行過引用。蘇軾著有同名詩歌《儋耳》。

古代地名:儋耳


儋的讀音:Dān。漢置儋耳郡,唐改為儋州。民國設縣。舊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今天的儋州市在海南省的西北部,人口71萬(1991年)。
“儋耳”得名由來:據《漢書》記載:“儋耳者,大耳種也。”《山海經·海內南經》註:“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正德瓊台志》引《異物志》說:“儋耳之曰,鏤其皮,上連耳匡,分為數支,狀似雞腸,累耳下垂。”《儋縣考》說:“其人耳長及肩。”這種說法有誇張之嫌。現代大詩人、歷史學家郭沫若考證說:“儋耳之名初見《呂氏春秋》。”那時還沒有行政建制。郭沫若在《說儋耳》一文中說:“儋耳可省言為儋,則耳殆助語,有音無義,故儋耳並非垂大之耳。”《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任數》載:“儋耳:古代北方國名,《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即此國也。又按:‘儋耳’有南北之分,上注為北‘儋耳’;南‘儋耳’又名離耳,漢元鼎六年(指前111年)內屬,稱儋耳郡。”

自然地理


儋州市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構成。丘陵佔76.5%,濱海平原佔23.13%,山地佔0.37%。南部屬山地和丘陵地帶,西南屬平原階地地及火山熔岩台地,東南部為沙壤土,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間,中部為河流衝擊平原,北部主要為玄武岩和第四紀的海相沉積層,海拔在5—10米之間,境內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
儋州市境內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西南部的紗帽嶺海拔752米,為境內最高點。境內大小山巒160座,多在東南部。
儋州市全境大小河流36條。其中發源於境外流經境內的有:南渡江、珠碧江和文瀾河;發源於境內的有:北門江、春江、光村江、大江和山雞江等5條。地表年徑流量達189億立方米。全境海岸線長225公里,且曲折多海灣。
主要海灣有:后水灣、儋州灣和洋埔港。主要海岸港口有:洋浦、干沖、白馬井、新英、海頭、排浦、峨蔓、英沙、頓積、神充等。其中洋埔港灣闊水深,建有萬噸級深水碼頭,是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
松濤水庫
松濤水庫源發自五指山流經白沙進入儋州境內。全庫水面面積130平方公里,庫容33.45億立方米,集雨面積1496平方公里。庫岸線長達544公里,水域主要航線66.5公里,其中南豐至白沙牙叉港約39公里,南豐至松濤大壩約27.5公里。
松濤水庫始建於1958年,費時10年建成,是我國最大的土壩工程之一。高81.1米,長760米,將奔騰的南渡江水截在南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它把南渡江上游兩岸1400平方公里地區的雨水蓄存起來,通過各級渠道聯結著一大批水利工程,組成統一的灌溉系統,松濤水庫澆灌著海南島西部和西北部的大片土地。
自然資源 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水源豐富,年降雨量一千八百到二千毫米,海南省儋州市境內的松濤水庫容量三十一點九億立方米,水利灌溉條件好,有蘊藏量相當豐富的石英砂油頁岩花崗岩、火山灰、重品石等十多種礦產。有海參紅魚、魷魚、松濤鱅魚、墨魚石斑魚對蝦等600多種水產品。
礦產資源 比較豐富,土地肥沃寬闊,氣溫和,年均氣溫23.30C,海南省儋州市受颱風影響少而輕;海岸線長二百二十五公里,港灣眾多,淺海和灘塗面積達三十萬畝,水質好,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前景廣闊。
旅遊資源 以得天獨厚,國家級重點文物東坡書院及蘭洋溫泉、兩院熱帶植物園、“八一”通天園蓮花山觀音洞、松濤水庫、蘭洋溫泉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或逐漸成為海南島的旅遊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