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4條詞條名為姜華的結果 展開

姜華

淮陰師院美術系教授

姜華,男,漢族,1950年出生,江蘇漣水人。現為江蘇省淮陰師院美術系教授,江蘇省第六屆人大代表、江蘇省第五、六、七、八、九屆政協委員、淮安市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淮安市書協常務副主席、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市花卉盆景研究會會長、江蘇省政協書畫創作室創作員。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出,為省內外數十家博物館所收藏。曾先後在國內外書法大賽中獲五次金獎。1987、1993年曾先後兩次在南京舉辦個展,為此《人民中國》海外版曾有長篇專文評論其書法作品,在海內外引起較大反響。江蘇電視台先後以《墨海弄潮人》和《墨海新探》為題拍攝並播出專題片,反映強烈。其創新意識之作品多次為一些重要論著所引用,近作為《江蘇省書畫名人陳列館》長期陳列,其書法作品分別被收入《江蘇書法五十年》、《江蘇書畫精品集》、《江蘇省人大代表書畫集》、《風雨同舟50年—江蘇名家書畫集》等官方出版物,作為江蘇形象對外宣傳。出版有《書法入門與創作》、《中學教師基本技能》(合著)、《墨海新探》、《書法實用章法》、《姜華書法藝術》等多部著作。

簡介


姜華
姜華
男,漢族,1950年出生,江蘇漣水人。

生平事迹


現為江蘇省淮陰師院美術系教授,江蘇省第六屆人大代表、江蘇省第五、六、七、八、九屆政協委員、淮安市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淮安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市花卉盆景研究會會長、江蘇省政協書畫創作室創作員。

主要著作


姜華作品
姜華作品
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出,為省內外數十家博物館所收藏。曾先後在國內外書法大賽中獲五次金獎。1987、1993年曾先後兩次在南京舉辦個展,為此《人民中國》海外版曾有長篇專文評論其書法作品,在海內外引起較大反響。江蘇電視台先後以《墨海弄潮人》和《墨海新探》為題拍攝並播出專題片,反映強烈。其創新意識之作品多次為一些重要論著所引用,近作為《江蘇省書畫名人陳列館》長期陳列,其書法作品分別被收入《江蘇書法五十年》、《江蘇書畫精品集》、《江蘇省人大代表書畫集》、《風雨同舟50年—江蘇名家書畫集》等官方出版物,作為江蘇形象對外宣傳。出版有《書法入門與創作》、《中學教師基本技能》(合著)、《墨海新探》、《書法實用章法》、《姜華書法藝術》等多部著作。

人物傳記


姜華作品
姜華作品
姜華,淮陰師範學院美術系副教授,中國書協會員,淮安市書協常務副主席,江蘇省第五、六屆人大代表,江蘇省第六、七、八、九、十屆政協委員,淮安市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常委,書法作品曾入選首屆國際書展,第一、二屆行草展,第四、五屆楹聯展等展覽,江蘇電視台曾先後兩次拍攝專題片。其近作被《江蘇書法五十年》、《江蘇書畫精品集》、《江蘇名家書畫集》、《華人時刊》等省政府出版物,作為江蘇形象對外宣傳。出版有專著《書法入門與創作》、《墨海新探》、《書法實用章法》、《中學教師基本技能》及《姜華書法藝術》等。
走近一位名人,就如同打開了一部博大精深的書籍。
作為一名頗有成就的書法家,從1979年拿起毛筆懵懵懂懂“撞”進這黑白世界,到今時今日其作品在書法界獨樹一幟,整整三十個春秋過去了,在他生活的長卷中,我們讀到的是什麼?是他在書法道路上的跋涉和追尋,其間,有歡樂,有痛苦,也有彷徨,一個藝術家的魂靈,一直在探索中惶恐前行。
熱烈,認真,執著,這便是姜華的真性格,也是他的真性情。

啟蒙:我是一個幸運的人

1978年以前,在淮陰師專印刷廠做廠長的姜華做夢也沒想過自己這輩子會和書法有什麼關係。
1979年初,當時在淮陰市書法界已經小有名氣的胡道華、王順馨等四個人找到了他,因為要籌辦一次書法展覽,所以請姜華幫忙為他們多印些展覽的目錄。作為感謝,他們還熱忱地邀請姜華一起參加展覽。
“在那個激情飛揚的年代,只要你敢想,我就敢做。”為了能在書法展覽上拿出像模像樣的作品,姜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除了每天刻苦練習之外,他還找到了當時在淮陰很有名氣的李完先生,向他請教書法藝術。對於這個年近三十拿著一枝毛筆“稀里糊塗”跑進家門的學生,李完竟然給予了極大的關愛。姜華每星期都會抱著厚厚一疊習作送去給老師批改,先生對每件作品都會作出客觀的評價和分析。時至今日,姜華只要談起自己的書法啟蒙教育,都會覺得很幸運,他說,我能獲得今天的一點成就,肯定與我起點就比較高有很大的關係。
1979年的那個夏天,從沒學過書法的姜華與其他四人一起在老工人文化宮舉辦了“五人聯展”,姜華從書寫的數百幅作品中認真挑選並精心裝裱了八幅作品送展。姜華回憶道:“五人聯展很成功,社會反響很大,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文化生活不像現在這麼豐富,不誇張地說,我們展覽時可以說是萬人空巷。這次聯展,對於淮安書法後來的走向影響非常大。當時的觀眾也很熱情,十幾個留言本被他們寫得滿滿的。”展覽結束后,姜華誠惶誠恐仔細地翻閱了所有留言,留言自然是有褒有貶,姜華說:“表揚的,我當作營養吸收了;批評的,我當作動力給自己加油!”
有先生的悉心指導,有觀眾的熱情鼓勵,有同行之間的切磋交流,加上在印刷廠工作的便利條件,姜華對於書法的興趣與日俱增。姜華記得,有一回去溫州為廠里採購印刷設備,途經南京,看到那些從未見過的漂亮毛筆、宣紙和字貼,當即便興奮得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從南京到淮安,當時七八個小時的車程啊,我是身無分文餓著肚子回來的。”姜華回憶往事,不禁笑了。
一次偶然的邀約,為姜華的人生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殿堂的門。

做事:我是一個認真的人

1981年,時任劉老莊中學校長的余廷科被作為教育骨幹抽調至淮陰師專任中文系主任。當時,全國各所學校正積極倡導“為師務必做到‘三個一’”,即:一筆好字、一口普通話、一篇好文章。於是,余廷科極力邀請姜華為中文系的學生做每周一次的書法講座。當時的書法教學剛剛起步,能不能為大學生上好課,姜華心裡還真沒譜。但他最終還是接受了邀請,他希望憑著自己的努力可以再次創造奇迹。“我真的是一個做什麼事都特別認真的人,跟李老學字時非常認真,備課講課時更加認真。當時市裡還沒有學校開設這門課,講什麼,怎麼講,全要靠自己慢慢琢磨。上完課,每一次的講稿,我都會一字不差地拿到廠里油印下來保存。”姜華在回憶往事時多次強調,自己做事極其認真負責,事實上,這正是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
1984年,“紅娘”宋長榮赴香港演出,回淮時經過武漢,與時任湖北教育出版社社長的張惕閑聊中,向他極力推薦姜華的書法,建議將其講義稿彙編成書。當時,“書法熱”正在全國漫延,而很多學校正缺少此類教材。於是,張惕很快就與姜華取得了聯繫,希望他迅速將講義稿整理後送去。姜華揣著借來的200元錢帶著一箱洋河酒,還有一大本凝結著他無數心血的講稿去了武漢。姜華回憶說,事情辦得非常順利,到武漢后第二天就簽訂了合同,自己不僅沒花錢,還得了600多元的稿費。
1984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姜華的第一本書《書法入門與創作》,發行量達四十多萬冊。
1986年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姜華的個人書法作品集《墨海新探》。這一年,他先後5次獲得全國乃至國際的各項書法比賽金獎。江蘇電視台為姜華拍攝了專題片《墨海新探》,反響強烈。
1987年,姜華在南京鼓樓舉辦個人書法展,這次展覽奠定了姜華書法在省內的地位。同年,年僅37歲的姜華被破格評定為副教授職稱。
1993年,姜華第二次個人書法展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行,展覽獲得巨大成功,省美術館主動提出:免收場租費,將展覽延長一個星期。
兩本意外收穫的圖書,將姜華的事業推向了人生的巔峰。

創作:我是一個簡單的人

在書法創作中,姜華一邊展示著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一邊以高遠的目標,對大師作品進行緬懷。
姜華認為,書法當隨時代。在時代的進步中,因為書法基本材料以及社會審美的變化,進行筆墨技巧、水墨效果的探索和追尋是一個書法家應該具有的基本創作態度。但是作為書法創作來說,它的本原的用筆是有其固有的方式的,改變了用筆的方式,就改變了其創作的形態,書法創作就容易走向異端。時代的筆墨,當是時代的紀事。
關於書法創作的“新”和“傳統”的藝術悖論,姜華認為其只是藝術創作的表象之爭。“書者舒也;書者如也。”真正的書法創作應該跳過這些形式的“殼”的表象,而深入到作者和作品的內核和靈魂,把高度上升到對社會、對人生、對命運的理解和把握上。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比如顏真卿的《祭侄稿》,比如蘇東坡的《寒食詩》,每一件藝術珍品都飽含著對時代的記述、對命運的抗爭和對人生的喟嘆。這些作品的神采之處,都出自他們純凈而寬廣的心靈。
姜華認為,大師的作品永遠像太陽,昭示著他如何前行。他說也許現在還遠離大師,找不到開啟相約大師的門窗,但在創作中可以捕捉大師的影子。在現在的書法創作中,多數書法家追求的是形式,忽略了書法精神層面的追求和探訪,這樣,最後的結果是在浮躁的心態下獲得短暫的讚譽,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卻波瀾不驚地被藝術的精品波浪吞噬了。
“調整好心態,輕裝前行,這樣可以學著大師的樣子,簡單生活,淡然處世,做應該做的事情。”姜華說,作為凡夫俗子,在書法創作中仍可放下榮辱毀譽。刪繁就簡,返璞歸真,作品的準確和簡潔,是藝術創作的上品。
現在的姜華,除了寫作看書外,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學生身上。2005年起,淮陰師院開辦書法專業本科班,姜華在24個孩子身上幾乎傾注了所有的精力,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姜華都給予他們毫無保留、無微不至的指導和照顧。“孩子們常來我家,他們不叫我老師,叫我‘老爸’!”做了一輩子老師的姜華顯然對這個班級情有獨鍾。今年夏天全省徵集藝術作品,淮安報送的56幅書畫作品最終入選12件,其中有10件是從他學生投交的11幅作品中選出的。姜華開心地說:“等著吧,再有十年,這個班級中至少有一半的學生會在中國書法界有所成就。”
一批才華橫溢的孩子,將為姜華的教師生涯畫上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