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位於漢長安城西南部的西安門裡,又稱西宮,劉邦稱帝后七年(前200年)始建。未央宮在西漢以後是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七個朝代的理政之地,使用時間達360多年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的西安門裡。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漢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成為漢宮的代名詞。未央宮是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一個朝代的理政之地和禁苑,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未央宮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在未央宮領取漢武帝的旨意出使西域,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鑿空之旅。展示了位於絲綢之路東端的東方文明發展水平,見證了漢長安城在絲綢之路發展歷程中,兼具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起點價值。未央宮總面積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樓榭,山水滄池,布列其中,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未央宮又稱西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西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西漢以後,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

1961年3月4日,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未央宮所在的西漢帝國首都長安,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國際都會。未央宮作為漢帝國的“公宮”,是漢長安城中最重要的建築,對中國古代都城建制有著重要影響,以其使用時代最長、宮城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而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皇宮之一。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身)組成漢長安城工作隊,開始了漢長安城考古工作。1961年至1962年工作隊對未央宮範圍進行了初步勘探。20世紀80年代開始,工作隊全面開展了未央宮遺址的考古勘探和重點發掘。
1980年春、秋季對椒房殿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2號建築遺址)進行了初步調查、鑽探。
1981年春季進行了複查。1981年10月至12月、1982年2月至5月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
1983年3月至5月又進行了補充發掘。未央宮第2號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大劉寨村西180米,位於未央宮前殿遺址北330米,天祿閣遺址南275米。
1980年4月至6月、10月至12月對前殿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1號建築遺址)的A區和B區遺址進行了發掘。
1985年12月至1986年1月、1986年9月至1987年5月對中央官署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3號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該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盧家口村東100米,位於未央宮前殿遺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宮西宮牆105米。
1987年9月至1988年5月對少府(或所轄官署)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4號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該遺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柯家寨村西南,東南距未央宮前殿遺址400米,未央宮第二號建築遺址(即椒房殿遺址)在其東350米。
1988年10月至1989年4月對宮城西南角樓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5號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地處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車劉村北。
此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0年間,還對未央宮布局形制進行了較全面勘探,對有的宮門、宮牆和宮內道路進行了部分試掘。
漢長安城西南角
漢長安城西南角

建築格局


未央宮遺址總體的布局呈長方形,四面築有圍牆。
宮城之內的幹路有三條,兩條南北平行的東西向幹路貫通宮城,宮城中部有一條南北向幹路縱貫其間。兩條東西幹路將未央宮分為南、中、北三個區域。
未央宮宮內的主要建築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台、天祿閣、石渠閣等,共40餘座。
前殿是未央宮最重要的主體建築,居全宮的正中,其它重要建築圍繞它的四周。前殿北側為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更北處建有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中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石渠閣;前殿西側建有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官署;前殿西南側為皇宮池苑區,建有滄池、漸台等。
據歷史典籍的記載,未央宮的四面各有一個司馬門,東面和北面門外有闕,稱東闕和北闕。當時的諸侯來朝入東闕,士民上書則入北闕。

考古遺存


未央宮考古發掘和研究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十年間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試掘了前殿的附屬建築遺址,發掘了椒房殿遺址、少府的宮殿建築遺址、中央官署建築遺址和宮城角樓建築遺址,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文物。

宮牆遺址

未央宮宮城平面近方形,四周圍築宮牆,牆寬8—10米,東、西牆各長2150米,南宮北牆各長2250米。
宮城周長8800米,面積5平宮方千米,約佔都城面積的七分之一。

司馬門遺址

未央宮四面各闢一座宮門,稱司馬門。東司馬門是皇宮正門,諸侯朝謁天子、皇帝出入宮城均於北門。文武百官、宮達人顯貴進出皇宮則由北司馬門。東、北二司馬門外修宮築了高大的闕樓,這就是有漢一代著名於世的東闕和北闕。西、南二司馬門很少使用。四座司馬門遺址均已進行了勘查,確定了其位置。東司馬門位於大劉寨村東南,西司馬門在盧家口村中部,已探明的前殿北側的東西漢代道路,恰與東、西二宮司馬門相連接。南司馬門在未央宮東南角以西850米,由門道向北有一條8米寬的南北路通入宮內。在未央宮西北角以東1300米,天宮祿閣遺址東北60米處即北司馬門遺址,門內有一條寬10米的漢代南北路,通至前殿東側。
未央宮除了四座司馬門之外,還有十幾座“掖門”,它們是專為某些人出入皇寄所修建的,如建於北司馬門之西800米的作室門,就是一座專為宮廷作室之中的各類工匠出入皇宮的門道。

石渠閣遺址

石渠閣遺址
石渠閣遺址
石渠閣遺址位於未央宮西北,在北宮牆以南45米,西宮牆以東500米。
石渠閣屬於戰國時期以來流行的高台建築,中央主體建築台基尚存,現存夯土台基高7米,底部東西60米、南北50米,整個建築遺址範圍東西115米,南北120米。台基周施迴廊。

天祿閣遺址

天祿閣遺址
天祿閣遺址
天祿閣遺址在石渠閣遺址以東520米,前殿以北720米,北距北宮牆60米,東距連接北司馬門的漢代南北路35米。天祿閣也是一座高台建築,其規模略小於石渠閣。
現存天祿閣台基高6—7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0多米。天祿閣四周亦置廊。遺址範圍東西55米、南北60米。

滄池遺址

未央宮西南部有一片低洼地,是當年的滄池所在地。滄池位於西宮牆以東700米,南鄰南宮牆。
考古勘查滄池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總面積196000平方米。滄池水由城外泬水從章城門引入,入宮后稱“明渠”。明渠故道已基本勘探清楚:渠水由西向東注入滄池,然後又從滄池北部由南向北流出,經前殿、椒房殿和天祿閣西邊,向北流出未央宮。

前殿遺址

前殿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築,位於宮城中央,是形制最高,規模最龐大的建築,在台基之上發掘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墓葬,說明前殿台基在新石器時代已存在。
未央宮前殿遺址
未央宮前殿遺址
前殿正門居南,門內是廣闊的庭院,庭院以北則是前殿之上的三大殿。大朝正殿是中間檯面上的大殿。前殿基址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北高南低,北部最高處高出今地面15米。基址由南向北可分三個低、中、高的檯面。
在對前殿全面勘探同時,1980年又對前殿部分廊房和慢道遺址進行了試探。西壁房址南北排列有43間房,南壁西部房址東西排列3間房,共計49間房。這些房子的平面呈長方形或方形,房與房之間置隔壁,布局一般是前堂后室,房內地面或為草泥,或為土坯鋪置。
遺址內出土筒瓦、板瓦、瓦當,文字瓦當多為“長生無極”,還有陶器、兵器、錢幣等。在房址內還發現了一批被火燒烤過的西漢木筒,簡文有的屬於病歷醫方,如一支醫方簡上端題有“馮宗山女方”字樣,這說明西漢時代已有病歷醫案。
在前殿遺址東北角試掘了一處夯土台基及部分配房。房內有草泥地面和磚鋪地面兩種。夯台和房址出土了大量磚瓦建築材料,其中有素麵長條磚,方格紋、回形紋鋪地磚,板瓦、簡瓦及圖案與文字瓦當等。房內出土陶器、錢幣、兵器裝備等。

椒房殿遺址

椒房殿遺址
椒房殿遺址
椒房殿位於前殿以北360米,可謂真正的“後宮”。椒房殿南部為正殿,其夯土台基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50餘米、南北寬30餘米,面積約1500平方米。台基周施迴廊,廊道地面鋪磚,廊道外為散水。正殿坐北朝南,殿址南有二闕址,二者東西相距23.5米,反映出這組宮殿建築的規格非常高。
內院南鄰正殿,平面亦呈長方形,院子四周置廊道、散水。內院東西兩側又分別發掘出夯出台基、院落、巷道和廂房遺址。特別要指出的,建築群內的巷道遺跡在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發現,是為宮殿主人的安全所構造,與現代建築中的暗道性質相同。
椒房殿建築群有著完整的給、排水設施。建築群東部有水井,井深約8米多,井台鋪方磚,井壁上部為券磚,下部以陶井圈砌置。建築群內有排水坑,積水通過北部的明渠排出。從僅有的建築遺跡來看,正殿及其所屬建築是非常考究的,建築群內的地面均以方磚鋪設,遺址中出土精美的銅構件。
椒房殿遺址出土有鋪設地面的素麵方磚、圓形紋方磚和構築踏步的空心磚等。瓦類有筒瓦、板瓦和素麵圓瓦當、雲紋瓦當及“長生無極”、“長樂未央”文字瓦當。

中央官署遺址

中央官署遺址
中央官署遺址
1986—1987年,考古工作者對未央宮內的一處中央官署遺址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9600平方米。該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盧家村東100米,位於前殿遺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宮西宮牆105米。遺址以南6.3米有一條漢代橫貫未央宮內的東西大路。中央官署遺址周圍置牆垣,形成了一座封閉性大院落。院落平面長方形,東西長134.7米,南北寬65.5米,面積8822.85平方米。四面圍牆內外均置壁柱,而且內外對稱分佈,這使牆體更為堅固,除了東牆,西、南、北牆之外均置廊。
在官署院落之內,中部偏東位置,有一條南北向排水渠將其分為東、西並列兩座院子,簡稱東院和西院。
東院範圍東西57米、南北65.5米,面積3733.5平方米。東院南、北牆分別為官署大院的南、北牆東段。東院東牆即官署大院東牆。西院範圍東西72.7米,南北65.5米,院子西、南、北牆分別為官署院落的西牆和南、北牆西段。
官署遺址出土遺物十分豐富,主要有磚、瓦、瓦當、石器、鐵器、銅器、錢幣和骨簽等。

長安骨簽

長安骨簽
長安骨簽
未央宮中央官署遺址出土的刻字骨簽,是中國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骨簽大多分佈在官署房子牆體附近的漢代地面之上。骨簽均以動物骨頭製作(絕大多數為牛骨),形制、大小基本相同。
長安骨簽共出土63850件,其中刻字者57482件。骨簽大多以牛骨為原料,顏色以白色、黃色為多;尺寸接近,一般長5.8—7.2、寬2.1—3.2、厚0.2—0.4厘米;骨簽形制基本相同,均為長條形骨片,上、下端呈圓弧形,從其橫截面看,正面微呈圓弧形,背面較平,正、背面均有豎向鋸痕,背面更顯粗糙;骨簽正面上部磨光,長3.5—4、寬1.5—2厘米,其上刻字;骨簽中腰一側有一半月形凹槽。骨簽上一般只有一行刻字,其凹槽在骨簽左側,刻兩行以上文字的骨簽,其凹槽在骨簽右側。
骨簽刻字的內容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物品、編號、數量、名稱、規格等,這類骨簽一般為一行字,也有兩行字者,字數兩三個至七八個不等;第二類為有“河南工官”、“南陽工官”、“潁川工官”內容的骨簽,一般刻二至四行字;第三類內容與中央官署等有關,刻字一至四行。
長安骨簽的時代上限在西漢初年,下限在西漢末年,以西漢中後期為多;有紀年的骨簽,最早者為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始元、元鳳時期(昭帝)“三工官”者數量最多,骨簽使用延續一百多年,甚至幾與西漢時代相始終。

少府遺址

1987—1988年,考古工作者對未央宮內的少府所屬的宮殿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6040平方米。該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柯家寨村西南,位於未央宮前殿遺址西北400米,椒房殿遺址在其東350米。
少府遺址
少府遺址
已發掘的這處建築遺址,其範圍東西110米、南北58米。它主要包括主體建築一一南殿和北殿,及其兩側的附屬房屋建築群和通道、廊道、院落、水池等,這是一組具有多功能的宮殿建築群。
南殿是該建築群中的大殿,或稱“正殿”,坐北朝南,東西46.1米、南北17.5米,面闊7間、進深2間,殿內面積806.75平方米。北殿應系該建築群中的內殿,坐南朝北,與南殿共用同一后牆。北殿東西31米、南北12.9米,面闊5間、進深2間,殿內面積399.9平方米。
南殿東西兩側對稱分佈兩座大房子,每座房子的面積約在170平方米,房內亦置復斗形礎墩,屬於南殿的輔助性議事辦公建築。
主體建筑北殿以北為院落,東西54.4米、南北14.7米,面積799.68平方米。南殿以南雖未進行考古發掘,但從鑽探情況來看,很可能有“庭”。這組建築群的主體建築居中,前庭後院,左右置配殿。
少府所屬的建築遺址中發現了大面積使用地板的遺跡,在古代宮殿建築遺址發掘中尚屬首見,由此也可以反映出這座宮殿建築群之豪華。除了出土磚,瓦、瓦當、陶器、鐵器、銅器、貨幣,該遺址還出土了112枚封泥,封泥文字內容有“臣尊”、“臣充”、“臣朋”、“臣隆”、“臣客”、“臣獲”、“司馬喜章”、“掌牧大夫章”、“掌廄大夫章”和“湯官飲監章”等,其中以“湯官飲監章”封泥數量量最多。

西南角樓遺址

未央宮宮城西南角樓遺址位於今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車劉村北,南距南城牆55米,西距西城牆34米,1988—1989年對該建築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角樓建築遺址現存台基平面呈曲尺形,外邊東西67米、南北31米,內邊東西57米,南北19米。台基東部寬11—13米,其東與宮城南牆南端相連結。
角樓遺址出土的建築材料有磚、瓦、瓦當等。磚有素麵和小方格紋方磚,均有鋪地磚。長條磚大中小不等,此外還有子母磚,扇形磚、空心磚。瓦有板瓦和筒瓦,有的瓦上還有陶文戳印,如“大世六”,“工左”等,這是秦漢時代“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嚴格質量管理制度的反映。

文物保護


1956年,中國社科院組建漢長安城考古隊進駐遺址。
1961年03月04日,國務院公布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漢長安城遺址列入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08年06月,《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發布,提出:“建設漢長安城國家遺址公園及未央宮遺址公園”。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2009年12月15日,國家文物局批複《關於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保護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09〕150號),原則同意所報方案。
2010年12月01日,西安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系列保護工程開工儀式在未央宮遺址前舉行。該工程是按照陝西省政府《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並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的重點保護項目,是漢長安城遺址公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1年03月29日,國家文物局批複《關於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環境整治一期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1]51號),原則同意《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環境整治一期工程設計方案》和意見。
2013年3月8日,國家文物局批複《關於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遺工程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3]24號)。
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7年12月2日,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價值影響


文化影響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至今留存著4.8平方千米的宏大規模、等級森嚴的建築規格體系,展示了位於絲綢之路東端的亞洲東方文明發展水平,見證了漢長安城在絲綢之路發展歷程中,兼具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起點價值。
在未央宮前殿附屬房屋中發現了一批西漢木筒,簡文有的屬於病歷醫方,說明西漢時代已有病歷醫案。文獻記載,淳于意(前216—前150年)首創“診籍”,他把病人的姓名、住址、病名和選用的醫方記錄在案。這批木簡是其歷史見證。

建築影響

未央宮遺址發掘的少府所屬建築形制之考究、規模之龐大、位置之顯著都反映了這一機構的重要性。少府或其官署遺址的考古發掘,不僅對研究這一十分重要的中央機構有著特殊的意義,而且對於探討皇宮布局、豐富中國古代建築史資料都將有重大的影響。
角樓建築遺址的發掘,為探索一些重要的漢代建築,如禮制建築和帝陵園建築布局的淵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如已發掘的王莽宗廟、西漢明堂和勘探的孝宣王皇后陵園等建築遺址,其主體建築四周均圍築牆垣,四角各置曲尺形建築,無疑後者是仿造宮城角樓營造的。宮城角樓建築遺址過去僅對唐長安城大明宮角樓進行了局部發掘,未央宮西南角樓建築遺址是至今唯一經過全面考古發掘的古代宮城角樓建築遺址,而且也是時代最早的一處,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歷史的內容。

文物價值

未央宮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有中央政府或皇室的宮廷檔案,有各式各樣的漢代宮建築材料、兵器、生話用品等,這些文物從宮多層面形象而集中地再現了那個西漢帝國的光輝歷史,成為研究西漢都宮城的皇宮歷史的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有明確紀年骨簽的發現,提供了大量有絕對年代的標型資料。長安骨簽使今人對漢代中央檔案管理制度有了多方面了解和認識,從而豐富了中國古代檔案史的研究內容,中央官署遺址及其骨簽的發掘是中國檔案史上迄今最重大的發現。這批骨簽是研究西漢時代職官制度、官府手工業管理、軍工生產、兵器發展和書法演變等諸多方面極為珍貴,豐富的文物資料,填補了諸多方面歷史研究的空白,是重大學術收穫。

旅遊信息


地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鄉,北距渭河南岸約2千米,遺址分佈於大劉寨、馬家寨、小劉寨、柯家寨、周家河灣和盧家口七個村莊範圍內。
門票:免費。
交通:234路、331路公交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