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縣馬良鎮
湖北省沙洋縣下轄鎮
1949年1月至1950年10月,域內設有馬良鄉,1950年10月,馬良鄉分為九個鄉,分別為張集鄉、姚集鄉、覃窯鄉、劉馬鄉、楊堖鄉、中心鄉、太平鄉、艾李鄉,並設馬良鎮。1956年4月,域內有姚集鄉、太平鄉、馬良鎮。次年10月,姚集鄉改名為勝利鄉,有太平鄉、馬良鎮、勝利鄉。1958年9月,合併為太平管理區和姚集管理區。1960年5月合併為姚集分場。一年後分開為太平公社、姚集公社和馬良鎮。1965年5月又合併為姚集公社和太平公社。1975年12月合併為姚集人民公社。1984年2月更名為馬良鎮。1987年10月,姚集鄉從馬良鎮分出升格為區轄鄉。1996年5月,姚集鄉機構合併入馬良鎮。2005年8月,馬良鎮調整合併為12個行政村1個社區,134個村(居)民小組,總戶數12593戶,總人口40687人,其中,農村人口36707人。
全鎮國土面積110.3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6233.64公頃,農林用地71.07公頃。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礦藏。主要分佈在王港、襄河兩村,地質儲量1.8億噸。主要植物有白楊、松柏等。主要動物有豬、牛、雞、羊等。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旱災。
2011年,財政收入877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7400元。
全鎮農業以小麥、棉花為主,也種植水稻、油菜、芝麻、黃豆、花生、玉米等,農業生產總值33869萬元。2011年,全域糧食播種面積4015公頃,總產17796噸,每公頃單產4432公斤;油料播種面積670公頃,總產2029噸;生豬出欄49817頭;其他經濟作物面積4197公頃。
域內工業以建材為主,主要工業產品有石料等。2011年,全鎮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72281萬元。全鎮有企業46家,其中規模企業10家,非煤礦山企業20家,棉花加工企業12家,工貿企業4家。個體工商戶300戶,從業人員1200人。
建成電灌站1處,裝機容量150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公頃,有效灌溉率達80%。
域內金融網點有3個,2011年末存款餘額24473萬元;郵政儲蓄餘額8500萬元,函件業務2萬件。截至2011年底,固定電話用戶2433家,有限電視用戶2400家,網路寬頻用戶1191家。
服務行業。域內有20家飲食業(其中8家早點鋪)、5家旅館、5家理髮店、3家修理鋪,規格較高的有馬良飯店、雲霧酒樓。有東方百貨、金馬超市兩家大型超市。
馬良鎮現有中心集鎮1處,即馬良集鎮;小型村級集鎮1個,即姚集集鎮。
馬良集鎮是馬良政府所在地,集鎮面積1.56平方公里,總人口4212人,其中非農人口3980人,常住人口3860人,流動人口120人,城鎮化率27%;集鎮有4條街道,分別為:雨霖路、沿江大道、襄河大道和白眉路。
2011年4月,對集鎮進行了總體規劃,規劃期限:近期2011—2015年,遠期2016—2030年。馬良鎮是漢江平原的重要的建材基地,是荊門市優質棉生產基地,以發展特色農業為主的集鎮。鎮區近期發展人口規模為7000人,鎮區建設用地0.79平方千米,遠期人口發展規模為14000人,鎮區建設用地1.55平方千米。規劃內容:積極推進新區開發,提高舊城改造質量;優化集鎮用地結構,提高主城綜合功能;增加自然資源向城鎮的開敞度;塑造城鎮特色風貌,提升城鎮品味。以現狀為基礎,逐步調整完善,創造出社會、經濟、環境最佳綜合效益。規劃居住建築用地44.41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28.64%,人均31.72㎡/人。公共建築用地18.73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2.08%,人均13.38㎡/人,公共綠地面積10.17公頃,占建設用地的6.56%,人均公共綠地7.26㎡/人,綠化覆蓋率達到35~40%。道路廣場用地20.73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3.37%,人均14.81㎡/人。
目前域內有2座自來水廠,即馬良自來水廠和姚集自來水廠。截止2011年底,馬良自來水廠鋪設自來水管道20千米,日供水1000~3000噸,供水2000戶,集鎮供水普及率達75%;液化氣站1個;安裝街道照明路燈120盞;配置垃圾桶45個。
鎮內建有碼頭3個;客運站有1個,即馬良客運中心;縣道40公里,鎮道25公里,通村公路75公里,可通100%的自然村,村組公路硬化里程210公里,硬化率達85%。
馬良鎮現有初中1所,小學3所,幼兒園3所,在職教師189人,在校學生1829人,其中初中408人,小學1013人,在園幼兒40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100%。初中升學率達90%,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傳統藝術形式有:高蹺、龍燈、採蓮船、舞獅子等;藝術團體有姐妹樂隊、天籟樂隊、騰飛樂團、大眾舞廳、小江湖腰鼓隊及鄧家湖花鼓劇團。其中騰飛樂團被評為一級民間樂團;文化場所有馬良影劇院、秦江水泥廠工人俱樂部及各村體育場所;農家書屋有13個。
有醫院1所、村級衛生站12個,醫務人員129人,其中鄉村醫生59人;病床位80張。全年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31836人,參保率達95%。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8.7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4.36‰,出生性別比100:97。
2011年,域內落實農村低保637戶,1085人,發放低保金95.8萬元。五保老人70人,其中集中供養的49人,分散供養21人,年人均補助生活費1950元。
7個村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受益村民13400人;沼氣池1800口。
風土人情。1907年,基督教開始在馬良鎮建立教會,發展至今,艾店村建有一基督教堂。
名特產品。漢江水直衝馬良山,突遇石頭磯潛伸河底,逼迫河水向下游左拐,流向東南,此處便名“萬石撐坡”,是馬良著名風景之一,石頭魚就生長繁衍在這亂石穿空的水下世界。馬良特產石頭魚,光滑無鱗,頭部近似黃顙魚,嘴部生在頭下,下吻彎若新月,上吻突出,近似鯊魚嘴型。鰭翅灰白色,隱隱約約有石頭般的斑紋;圓鼓鼓的魚腹,白里泛紅;尾部扁側。石頭魚肉質鮮嫩,無細刺,脂肪適中,油而不膩,口感柔滑,最宜清燉,具有生津潤肺,強身健體的藥用功能。石頭魚的魚膘曬乾后,用來燉湯,入口爽滑鮮香,可與魚翅、燕窩媲美,為席上珍品。
旅遊資源。馬良山古稱內方山,又名章山、馬仙山,后因三國時蜀漢馬良居此讀書,並有才名,故改稱馬良山。古鎮馬良風光秀麗,南望潛渚,北眺郢都,東瞻京邑,西顧荊門、襟帶漢水,肘腋兩湖;由長崗嶺逶迤東北約七八里許,群山羅列,雲霧、朝陽、仙女、太平、七寶諸峰尤為秀麗。俗有“三台、四觀、八景”之稱。三台即讀書台、放鷹台、窖瓜台;四觀即雲霧觀、朝陽觀、仙女觀、太平觀。境內有禹王坡及禹王廟,相傳大禹治水時來此住過,人們為追憶他疏通漢水的功勞,故取名“禹王坡”,並在山上建“禹王廟”。雲霧觀歷史悠久,公元503年至557年,道士張元始在馬良山建雲霧觀,凝鉛煉丹,是荊門地區道教最早發源地,比鍾祥元佑宮、玄妙觀還早一千多年,與武當山齊名,俗稱“中武當”。仙女觀、仙女洞在內方山南,相傳晉朝有七仙女於此圍棋,仙女山上有梳妝台及仙女廟遺址。季雨霖墓,季雨霖1902年投筆從戎,1911年12月16日進駐沙洋籌集堤工經費,復築沙洋漢江潰堤,使荊、潛、沔、監、江5縣農田受益。1917年6月護法軍興,招納駐襄河舊部起兵助北伐,在沙洋成立護法聯軍司令部。時任襄河鎮守使黎天才懼其聲望才能高於自己,心懷嫉妒,密使下屬於1918年2月10日(農曆除夕)將季雨霖劫持至鍾祥,翌日夜被亂槍殺害。1991年10月14日遺葬移到馬良山,現墳墓在原漢江採石場入口處北側,是馬良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