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魚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動物

石頭魚光滑無鱗,嘴形彎若新月,魚脊灰石色,隱約露出石頭般的斑紋;圓鼓鼓的魚腹白里泛紅,尾部扁側稍窄。身長只有30厘米左右,身體厚圓而且有很多瘤狀突起,好像蟾蜍的皮膚。體色隨環境不同而複雜多變,像變色龍一樣通過偽裝來蒙蔽敵人,從而使自己得以生存。通常以土黃色和橘黃色為主。它的眼睛很特別,長在背部而且特別小,眼下方有一深凹。

石頭魚主要食物為水中蝦、蟹、甲殼類昆蟲等。

石頭魚產於菲律賓、印度、日本和澳洲,我國內盛產於台灣、江南一帶,據介紹,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廣西、海南也有。

簡述


石頭魚
石頭魚
石魚產良漢江之中,為自古聞名的魚中珍品。
良坐落荊城南漢江濱,石潛伸河底,犬牙交錯,習獨石魚棲息。魚,滑鱗,腹渾圓,尾側扁稍窄,底,形,脊背灰,略石紋,腹泛紅,般.—斤,達斤。魚離石,躍底亂石,故。冬臘捕撈石魚黃季節。
魚肉質細嫩鮮細刺,論紅燒清燉,皆鮮異。食魚,津、潤肺、強腎功。石魚魚肚,味,亦珍品,魚烹制宴餚。

外形特徵


石頭魚屬毒鮋魚族,學名“玫瑰毒鮋”,因其像玫瑰花一樣長有刺,且有毒,故而名之。石頭魚形狀恐怖,體貌甚醜陋,活像一塊石頭,蟄伏在海底石堆中,不易被發覺。
石頭魚類,卵生。6~7個月成熟,壽命4~5年,雄魚身體細長,背鰭、臀鰭略長於尾鰭,末端尖。發情時胸部特別紅。雌魚腹部鼓,背鰭、臀鰭末端略圓,略短於尾鰭,胸部色淡於雄魚。成對飼養於40~60×20~25×23(厘米)箱中,用4~5天的老水,繁殖水溫25~26℃,雌雄魚在無底花盆做的產床內鑽來鑽去,舔食花盆內壁,即要產卵。每窩產卵500~600枚,都粘在花盆內壁上。將帶卵的花盆取出,放入與上述水質、水溫相同的水族箱中進行人工孵化,2~3天出小魚,3~4天游起來,喂灰水2~3天;喂小紅蟲3~4天能吃蜘蛛蟲,20多天倒入飼養箱中(用4~5天老水),再過10多天又可產第2次卵。紅、藍寶石、桔子魚、玉麒麟、紅肚鳳凰、馬鞍翅等魚類都用此方法繁殖。
世界上最毒的魚,石頭魚的保護色與海底完美融合,它不主動攻擊獵物,靠近它時,它的毒液會導致獵物癱瘓甚至死亡。

生活習性


石頭魚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人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動不動,讓人發現不了。常棲於海中的岩壁上,活象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它的捕食方法很有趣,經常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食物的到來。它的硬棘(背鰭棘基部的毒腺有神經毒)具有致命的劇毒。
石頭魚全部是天然的,無人工養殖,一年四季都有。石頭魚適宜生長在溫度18~25攝氏度雜藻叢生的岩礁底層,喜歡半埋於沙中,初夏產卵,普遍長度在30厘米,每隻重量一般在500克左右。
石頭魚分佈很廣,在任何海域都有,但以熱帶及鹹淡水交界為多。香港海域亦有石頭魚出產,又名“石崇”。

食用指南


食用價值

石頭魚
石頭魚
石頭魚雖然醜陋,但卻肉質鮮嫩,沒有細刺,營養價值很高,有生津、潤肺的藥用功效,皮膚不好的人吃了,還能起到美容的作用。最宜於清燉。清燉后的石頭魚,具有營養滋補、生津、潤肺、強腎和養顏的藥用功效。石頭魚的魚膘曬乾后,加工成魚肚用來氽湯,入口爽滑為席上珍餚,可與上等的魚翅、燕窩媲美。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說石頭魚能夠治療筋骨痛,有溫中補虛的功效。

烹飪指導

石頭魚脂肪肥厚但油而不膩,如果拔掉毒刺,刺皮上鍋文火清蒸或熬湯。清燉,味道非常鮮美;但石頭魚的刺有毒,宰殺時要格外小心,先將石頭魚從水中撈起來,然後戴上厚手套,將毒刺剪掉剝皮後下鍋,如果沒拔刺,刺煮熟后也無毒。(石頭魚背鰭基部有毒腺,如果被石頭魚的刺刺傷,毒素會馬上侵入人體,輕則造成腫痛。重則可能會造成痙攣和昏追。應及時就醫。在宰殺時一定要注意。)
經典菜式:石頭魚豆腐湯、干燒石頭魚、粉蒸石頭魚。

美麗傳說


傳說一
傳說上古時代,天空出現了一個大洞,由女媧娘娘創造的人類頓時陷入了無邊的災難中。女媧娘娘看到這種情況后,留下了難過的淚水,淚水滴落在土地上,竟變成了五彩斑斕的彩石。於是,女媧娘娘便把這些彩石帶到天上補天。可是,有一天,女媧娘娘在天空中補天時不小心把一粒彩石掉進了大海,這粒有神力的彩石便在大海中等待女媧娘娘把它撿起補天,可是,女媧娘娘忙著補天,竟忘了還有一粒彩石掉進了大海。天被補好了,可那粒小彩石卻依舊在等著女媧娘娘,小彩石等啊等啊,這一等就是幾千年。後來,這粒小彩石便成了海底的精靈,變成了長相如同彩色礁石一樣的“石頭魚”。
傳說二
在遠古時代,百義部落與軒轅黃帝在馬良鎮一帶發生了激烈的爭戰,一個用水攻,一個用石擋,打得難解難分。雙方的爭戰造成河流堵塞,洪水泛濫,大片良田被淹,百姓怨聲載道。此事驚動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大怒,於是降旨派雷神劈山炸石,疏鑿河道。雷鳴電閃之際,山石如暴雨傾灑江中,碎石一掉進水裡竟都化為游魚,百姓捕食充饑,因此人們管這種魚叫石頭魚。據記載,公元1880年,清朝李鴻章還曾派專員遠赴馬良鎮採辦石頭魚,作為宴請各國駐華使節及外交官員的席上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