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白塔寺村的結果 展開

白塔寺村

重慶市合川區香龍鎮白塔寺村

白塔寺村又名高塔村,位於重慶市合川區香龍鎮,東與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和華鎣市接壤,內有左香路與S203相連,是香龍鎮通往四川和重慶地區的必經之地。

該村轄區面積9.76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92畝,下轄11個社,總人口6690人。

簡介


白塔寺村 又名高塔村,位於香龍鎮東面,與四川省岳池縣的伏龍鄉、華鎣市的慶華鎮交界,7.6公里的左 香公路從白塔寺村直穿而過,所轄左香公路全長的三分之二。全村共11個社,2171戶,6690人,其中共產黨員總數106人,到2012年,全村共有五保戶70戶70人,低保117戶238人。耕地面積5892畝,幅員面積9.762平方公里。主要以傳統的種植業和青壯年外出務工為主要經濟收入。

行政區劃及黨建


簡介

蠻子洞
蠻子洞
白塔寺村全村共11個社,2171戶,共6690人,是香龍鎮人口較多的行政村之一。在文革以前,該村有一寺廟,內有一白塔,相傳清朝同治初年間建成,(白塔現僅剩些斷壁殘垣),該村正是以此命名。

村委會

白塔寺村會以兩委會建設為基礎,以兩委會服務為龍頭,以構建和諧白塔寺為目標,努力發展規模農業使群眾增收。

黨建

全村共有黨員106人,他們中不少都是共產黨員的先進模範,白塔寺村黨支部書記曾中兵 曾獲得合川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村黨支部也先後獲得香龍鎮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生產生活


簡介

村內有學校、衛生室各一所,警務室一處,各種生活設施齊全,民風淳樸,人民安居樂業。經濟方面,白塔寺村經濟發展較為滯后,以傳統的種植業為主,有少量的牧業和漁業。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是全村居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中前往珠三角的居多,他們長期在外辛勤工作,為國家的建設、家鄉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交通

白塔寺村交通較為便利,左香路穿村而過,並與四川省儀華路(S203)相連。從該村出發,僅需2小時便可到達合川城區,3個小時便可到達重慶主城,而正在建設中的渝廣高速 更是從香龍經過,預計工期三年,修成后,屆時該村到重慶主城區的時間將縮短至不超過一個小時,這將極大方便當地人們的出行。
道路運輸方面,香龍鎮每天都有班車發往重慶,並經過白塔寺村,平時以及趕集期間,都有大量麵包車及摩托車往返於該村及香龍鎮場鎮之間,以方便人們出行。

產業

該村的產業結構較為原始,除第一產業外,無第二產業,村內有少量的便民商店,方便人們日
廣闊的耕地
廣闊的耕地
常生活所需。全村廣泛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油菜、蔬菜等經濟作物,雖然收入低薄,但靠著外出務工人員寄回來的“辛苦錢”,村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2010年,白塔寺村村民孔祥兵、吳金才、楊良五、王富均、李開文因為種糧面積大,得到了合川區財政的直接補貼,而整個香龍鎮也僅有他們五位。除種植業外,全村幾乎家家戶戶養有雞或鴨等,但都不是規模化養殖,因為相對於雞或鴨本身而言,他們看中的是蛋。此外,村裡還有小規模的魚塘養殖。

學校

重慶市合川區香龍鎮白塔寺村小學
重慶市合川區香龍鎮白塔寺村小學
合川區香龍鎮白塔寺村小學校位於該村一社,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小學,但現今由於當地入學兒童人數較 少,僅開設有幼兒園以及一、二年級,三年級及以後均在鎮中心完小上學。全村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學校部分校舍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受損,之後學校在社會資金及政府財政的支持下修繕了部分校舍,並新建了教師住宿區、學生廁所並設立了校警辦公室,為老師和孩子們的生活及學習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學校雖小,但據筆者的長輩們介紹,學校創設於建國后不久,是香龍鎮最早一批建立的小學,包括我的父母在內的許多親人都曾在此學習過,當然我也曾在此就讀四年。另外,上文提及的寺廟便位於學校旁邊,學校的命名也因為此。
除此之外,該村還有一所希望小學——夏姿·陳希望小學。

地理信息


地形地貌

崎嶇的地形
崎嶇的地形
白塔寺村東臨川東平行嶺谷,處於盆地(四川盆地)向山地的過渡地帶,境內以低山丘陵和低緩的坡地 為主,崎嶇不平。東南部多河谷陡坡,在退耕還林以前,當地村民曾在河
谷坡地大量墾殖,因此水土流失嚴重,自2004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後,村民相繼退出了河谷陡坡地區,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恢復。

氣象氣候

白塔寺村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較多,常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以上,氣候溫和濕潤,非常適宜人類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