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多動症的結果 展開

多動症

好動症

徠好動症即(多動症)又稱“注意缺陷障礙”或“輕微腦功能障礙”,大多在7歲以前起病,以多動為外在表現,主要以注意力不集中及不易保持為主要特點,並伴有情緒改變及學習障礙。

判定標準


一、注意障礙:(1)學習時容易分心,聽見任何外界聲音都要去探望。(2)上課很不專心聽講,常東張西望或
發獃。(3)做作業拖拉,邊做邊玩,作業又臟又亂,常少做或做錯。4)不注意細節,在做作業或其他活動中常常出現粗心大意的錯誤。(5)丟失或特別不愛惜東西(如常把衣服、書本等弄得很臟、很亂)。(6)難以始終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業或家務勞動等。(7)做事難以持久,常常一件事沒做完,又去干別的事。(8)與他說話時常心不在焉,似聽非聽。(9)在日常活動中丟三落四。
二、多動障礙:(1)需要靜坐的場合難於靜坐,或在座位上扭來扭去。(2)上課時常做小動作,玩東西,或與
同學講悄悄話。(3)話多,好插嘴,別人問話未完就搶著回答。(4)十分喧鬧,不能安靜地玩耍。(5)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和紀律,如遊戲時搶著上場,不能等待。(6)干擾他人的活動。(7)好與小朋友打鬧,易與同學發生糾紛,不受同伴歡迎。(8)容易興奮和衝動,有一些過火的行為。(9)在不適當的場合奔跑或登高,好冒險,易出事故。必須在上述一、二項中同時具備四條或四條以上,並且病期6個月以上者,方有可能是兒童多動症。因為即使具備癥狀學上的標準,也並不一定就是兒童多動症,診斷時要排除以下情況:兒童智力障礙有智力障礙者對事物的理解力差,不能理解所學內容,也易產生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緒反應,學習成績不佳十分突出。
兒童孤獨症除多動外,還有嚴重的社會交往與人際交往障礙、智力障礙和語言障礙。
兒童情緒障礙此類患兒也可有興奮與多動及注意缺陷,其情緒反應較強烈,往往有不愉快、沮喪等表現,易緊張或焦躁不安。品行障礙除有多動及注意障礙外,更主要的是反覆而持久的反社會性、攻擊性或對立性品行,具有破壞、說謊、逃學等特徵。兒童對抗行為往往是對抗家長、對抗學校、違反校規等,大多是由於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多動症兒童一般沒有嚴重的對抗及反社會行為,主觀上也不想有破壞性的行為和舉止,只是由於自控能力較差所致。
長期生活在家庭破裂環境中的兒童,在行為、個性培養、教育上會出現一些問題,也會有多動等表現。主要是繼發於成人的不良習慣,如有此家庭背景,則不宜診斷為兒童多動症。
由此可見,正確認識、診斷兒童多動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綜合考慮、全面分析,方可得出正確的結論。目前,很多家長對兒童多動症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應引起重視:(1)多動、衝動、任性即是多動症。(2)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也是多動症。(3)上課不聽講,多次被老師找家長,怕是多動症。(4)片面強調藥物治療,特別是中藥的治療作用,認為只要用藥就可治癒,忽略了教育、心理疏導的重要作用。(5)逃避責任,減輕壓力。有些家長總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多動症,甚至希望是多動症,這樣可以減輕在教育、訓練、矯正上的壓力與責任。(6)偏信廣告宣傳,不願到正規的專科醫院明確診治,或擔心“西藥成癮,損害大腦”。其實,對輕度多動症給予適當的訓練,再配合良好的教育環境,大多數患兒可以控制病情或被治癒。
來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67394.html?si=3

好動與好動症區別


孩子的心理特徵為好勝、好奇、好動、好模仿和富於想像,以好動更為突出。
有些家長把孩子好動視為不老實,調皮,不遵守紀律,對好動的孩子加以種種限制。這種做法是違背兒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動,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現。只有患有營養不良、重症貧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動。好動也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表現。他們看什麼都要摸一摸、動一動、看一看,還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來,對周圍的事物都新鮮、好奇和不理解。可是有些家長卻把正常孩子的好動誤認為是"多動症"。
(1)正常好動的孩子,雖然也有注意力下集中的表現,但對有興趣的事情,卻能專心致志,很少分散;而多動症的孩子做不到。
(2)正常兒童雖然表現散漫,如上課做小動作,甚至吵鬧打架,但當他意識到必須控制自己時,他能控制得住;而多動症的孩子卻不能控制自己。
(3)正常孩子作快速、反覆和輪換動作時,表現得靈活自如;而多動症的患兒卻表現得很笨拙。
(4)中樞神經興奮劑能使正常兒童引起興奮;而患多動症的兒童服用后,卻很快地表現得安靜,少動,注意力呈相對集中。當他們服用鎮靜劑時,反而出現興奮、多動。因此對被懷疑的孩子,不妨給他們喝些咖啡或濃茶,如果孩子沒有突出表現時,希望家長不要隨便帶孩子到精神病院去就診,否則會給孩子心理上不良的刺激,也不要隨便對孩子說"你是多動症",這樣做,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增加精神負擔。

知識問答


好動症
好動症
問:我孩子四歲了,現在他很想模仿大人用筷子吃飯,但掌握不好,搞得桌子和地上到處都是飯菜。家裡人都主張現在仍然讓孩子用勺子吃飯。是等他再大一點,手指靈活了,再用筷子好,還是現在就讓孩子用筷子好?
答:只要孩子開始有興趣模仿大人用筷子吃飯,就應該允許他用筷子了,不必等孩子六七歲了才教他用筷子吃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手指頭上。”中國人發明的筷子,是一種十分便利而有效的訓練孩子手與腦協調發展的工具。手指活動能刺激大腦皮質運動區,促使某些特殊、積極而富於創造性的區域更加活躍,進一步增強大腦的思維能力。手腦並用的結果,必然使兒童心靈手巧。
孩子到了三四歲,他們自己不滿足於用小勺進餐,喜歡模仿大人吃飯的動作,有拿筷子的要求,作為家長就應當因勢利導,讓孩子用筷子吃飯。家長之所以遲遲不讓孩子學用筷子,主要原因是覺得孩子手指不靈活,邊吃邊掉飯菜,吃得太慢。於是老是讓孩子用小勺吃飯,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當然是不可取的。
徠問:我家孩子現在一歲零七個月,特別好動,不管是家裡還是外面,到處跑,到處爬,到處動,坐下來老老實實地玩是從來沒有過的。這孩子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大人也被折騰得夠嗆。請問:怎樣管教特別好動的孩子?
答:您孩子才一歲零七個月,對此年齡段好動的孩子不宜過多干預。有些孩子的個性就是能量大、好運動,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著好奇,喜歡到處翻騰。對孩子的好動,大人的原則是:不上火生氣,不嚴格限制,把孩子的好動看做是“自家孩子的個性和氣質”。當然,父母都希望他是一個該動則動,該靜則靜的好孩子,這為他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這種性格的培養,要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個性特點,對於好動的孩子一方面要顧及他的個性,不能一下子苛求他變得安靜、聽話,而要提供一定的場所,讓他充分的運動;一方面要創造人人都靜靜做事的環境,逐步培養孩子安靜專註的性情。可以從以下幾點嘗試:
(1)帶孩子到無須干預的地方去玩。如帶孩子去兒童館、公園、開闊地帶等地方,盡量不加限制地讓他盡情地玩耍,大人只管看護。
(2)不帶孩子到感到興奮的環境去。如商店、超市等地方,是人多熱鬧、商品豐富的地方,任何孩子都會興奮起來。孩子好動讓您感到棘手的話,就不要帶他去這些地方玩,以減少大人不安寧的情緒。
(3)為孩子提供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在家裡為孩子布置一個單獨的房間,裡面逐步增加一些玩具和各種用品,大人有意識地和孩子在一起玩或讓他獨自玩。如果孩子能夠很專心地獨自玩,哪怕是用玩具刀或劍亂砍亂殺的玩,都不要去打攪他,讓他動中有靜。
(4)多為孩子提供一些體育用品。如小皮球、沙袋、兒童劍、飛鏢、玩具手槍、小自行車、溜冰鞋等,這些都是好動孩子十分青睞的物品,大人要滿腔熱情地引導孩子去玩,玩得專心就達到以動制動的目的。
(5)教孩子做一些安靜的事情。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可以逐步教他摺紙、下棋、畫畫、釣魚、照相、集郵等,這些活動有利於培養孩子安靜專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