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變革與現代文學的發生

語言變革與現代文學的發生

隨著新舊世紀的交替,人們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了對中國現代文學在一個世紀里所走過的歷程及其所取得的成績的回顧與評判。這次回顧與評判,表現出來的一個基本傾向是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不滿。由此而引發了長達數年的關於現代文學的性質(是否具有“現代性”)、時限(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這一時間概念相關的問題)、成就(對現代文學的各種褒貶不一的意見)等等方面的爭論

作者簡介


張向東,1969年出生,文學博士,分別於1994年和2002年在西北師範大學獲文學學士和文學碩士學位,2003至2006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師從郭志剛先生攻讀中國現代文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甘肅政法學院西北民族大學,現為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駐站博士后。先後在《二十一世紀》(香港)、《文藝報》、《甘肅社會科學》、《重慶社會科學》、《文化中國》(加拿大)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篇。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關於題目的說明
三 視角和方法
四 時間的跨度
第二章 語言變革與現代文學之發生的歷史敘述
第一節 文學史的敘述
一 解放前文學史對語言變革與現代文學發生之關係的敘述
二 解放以來文學史對語言變革敘述的新變
三 港台地區文學史的敘述
第二節 語言學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敘述
黎錦熙的《國語運動史綱》
二 譚彼岸的《晚清的白話文運動》和陳萬雄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李孝悌的《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
第三章 語言觀念的演變和“文白之爭”的興起
第一節 春秋戰國:語言觀念的形成——正名/無名·名/實·言廣道(意)
一 正名與無名
二 名與實
三 言與道(意)
第二節 魏晉六朝:言意之辨
一 名實之辨
二 言意之辨
第三節 傳統話題的延續和文白之爭的興起
一 對“正名”與“名教”的批判
二 名與實
三 言與意
四 文白之爭
第四章 語言變革面面觀
第一節 理論倡導
第二節 各種實踐:切音字運動 白話小說?白話教科書 白話報刊 演說
一 切音字運動
二 白話小說、白話教科書和白話報刊
三 演說及其催生的演說文
第三節 幾種對立因素:復古緙新 國家/個人 官府/民間
一 復古與革新
二 國家與個人
三 官府與民間
第五章 語言變革與現代文學之發生的歷史關聯
第一節 文字進化與文學進化
第二節 橫行書寫、分段、新式標點符號
第三節 語言意識的覺醒與“人的發現
第四節 語言變革與現代文學格局的形成
第五節 從“文字救國”到“文學救國
結語
後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