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何
孫何
孫何(961—1004),字漢公,北宋汝州人,生於宋太祖建隆二年,卒於宋真宗景德元年,北宋文人。年四十四歲,十歲識音韻,十五能屬文,篤學嗜古,為文必本經義。
孫何,北宋大臣,荊門人,是荊門知軍孫鏞的長子。與其弟孫僅、孫侑合稱“荊門三鳳”。
孫何十歲識音韻,十五歲撰寫文章能引經據典,尤以文學、經史馳名,與當時著名學者丁謂齊名,歷史上合稱“孫丁”。相傳孫何、丁謂同時參加科舉考試,孫何中頭名狀元,而丁謂榜列第四。丁謂頗有點不服氣。宋太宗幽默地說:“甲乙丙丁嘛,既然姓丁,中第四名也不冤枉,有什麼好怨的!”
孫何很有真知灼見,他的一些治國安邦建議很受皇帝賞識。咸平元年(998年),孫何向宋真宗獻“任人唯賢”的《五議》,即皇帝應選派有膽略的文職大臣執掌兵權;世家子弟應送入太學接受教育,貧窮家庭的優秀書生應由州、縣推薦任用;禁止花錢買官祿;恢復考試錄用制度;推行鄉飲的賓儀制度,尊重讀書人;按才能任命官員,不應憑恩典照顧提拔升級。真宗對此深表贊同。咸平二年(999年),孫何再次上奏,改革人事制度,裁汰冗餘官員;調整國家職能部門,把三司所轄的部門和機構歸還給戶部,逐步恢復六部,各司其職。這些建議被真宗採納。同年冬,孫何隨同真宗巡視大名府(汴京的門戶,今河南、河北的交通要塞)。途中,真宗向孫何諮詢邊防局勢和對策。孫何列舉當時軍隊、政府腐敗,將帥無能,守關統帥貪生怕死,邊將守城輕敵等一系列弊病。真宗十分嘉許,並根據孫何建議,將守關邊將傅潛以抗敵畏縮不前和貽誤軍機的罪名給予懲處,流放房州。
景德元年(1004年),孫何奉旨回京任太常禮院士,執堂三班院。又嘉升為知制誥,賜金腰帶,紫蟒袍。孫何因操勞過度,身染疾病,英年早逝,年僅四十四歲。
孫何與丁謂齊名友善,號為“孫、丁”。王禹偁尤雅重之。嘗作兩晉名臣贊,宋詩二十篇等,聞於時。荊門知軍孫鏞長子。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舉進士甲科。起家將作監丞,通判陳州。累遷兩浙轉運使。景德初,判太常禮院,命知制誥。以疾,卒於官。何著有文集四十卷,駁史通十餘篇,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卒於官。著有《兩晉名臣贊》、《春秋意》、《尊儒教議》、《駁史通》。
孫何、孫僅的籍貫有爭議:元代脫脫寫的《宋史》說是“蔡州汝陽人”;另一說荊門則源於他們父親孫鏞在荊門任知軍以及孫家三兄弟“荊門三鳳”的稱號;明萬曆《汝州志》將孫僅列為汝州鄉賢。清康熙年間汝州知州宋名立找到了宋代人寫的一本書,書中說孫何、孫僅是汝州人。宋名立認為宋代人寫宋代人較為準確,脫脫寫的《宋史》有誤。宋名立還到狀元溝一帶進行採風考證,認為孫氏狀元應為汝州人。
孫何一生篤古好學,著有《兩晉名賢贊》、《宋詩十二篇》、《〈春秋〉意》、《尊儒教儀》、《駁〈史通〉》、《西桓集》及《孫何文編》四十卷。有《讀杜子美集》等存世。《宋史》為其列了傳。
柳永曾寫拜謁詩《觀海潮》,拜見孫何。“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