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琦
宋心琦
宋心琦 男,江蘇省常熟人,1928年8月7日出生。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激光誘導熒光、化學發光體系及機理、多道檢測技術、酞菁光敏氧化反應、光致變色體系、有機電致發光體系、納米TiO2材料的製備及其光催化氧化等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分子識別概念基礎上,提出了分子調控概念。
宋心琦,化學教育家與光化學家。長期從事基礎化學課程教學與教育研究,教學涉及普通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等多門學科。教學不拘一格,重視科研對教學的反饋作用。重視對研究生的培養,注意貫徹學術民主、循循善誘和因材施教的指導思想。在激光誘導熒光、化學發光體系及機理、多道檢測技術、酞菁光敏氧化反應、光致變色體系、有機電致發光體系、納米TiO2材料的製備及其光催化氧化等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分子識別概念基礎上,提出了分子調控概念。著作與成果頗豐。為人豪放,淡泊名利,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晚年致力於科普寫作和中學化學教育改革事業。
1928年8月7日 生於江蘇省常熟縣(現已改為市)。
1946年-1951年 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51年-1952年 清華大學化學系研究生肄業。
1952年-1979年 清華大學化學教研組任助教、講師。
1979年-1985年 清華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系任副教授、教授。
1985年-1995年 清華大學化學系任教授、系學術委員會主任。
1985年至- 《化學通報》副主編(-1994年),《感光科學與光化學》副主編,《大學化學》副主編。
1991年至- 北京化學會理事長。
1995年至- 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第廿五屆理事會理事長。
宋心琦,1928年8月7日出生於江蘇常熟。
1946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
1951年畢業后留校為研究生,導師為馮新德教授。
1952年院系調整時,服從國家需要留清華大學普通化學教研組任教,任教研組科學秘書及實驗室主任。此後,他長期從事普通化學及無機化學教學工作。
1979年起擔任清華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系物理化學教研組主任,主持恢復理科化學專業的多項工作。1983年宋心琦晉陞為教授,任化學系與化學工程系副系主任,負責籌備化學系重建工作。
1985年參加清華大學理科赴美考察近三個月,訪問了多所美國知名學府,注意深入了解及比較中美兩國在教學及教育思想、招生、培養計劃等方面的特點,有關情況和分析在化學通報上有專文發表。
1985年清華大學化學系正式成立,並同時成立了由應用數學系、應用物理系、化學系與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組成的理學院。宋心琦擔任化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兼管理學院研究基金的工作,為原基礎課教師由單一教學向以教學為主同時進行科學研究的轉變提供了支持和鼓勵。
1991年宋心琦被批准為清華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博士點的博士生導師,同年開始招收博士生。其研究工作以光化學為基礎,選題則涉及生命、材料和環保等領域,在化學發光體系及反應機理、多道檢測技術、酞菁光敏氧化反應、光致變色體系、有機電致發光體系、納米TiO2材料的製備及其光催化氧化等領域開展了大量而富有成果的研究工作。1995年宋心琦退休后仍擔任博士生論文指導工作,直至1997年共培養碩士生近40人,博士生11人。
宋心琦的學術活動除教學和科研工作外,自1978年後陸續參加了多種學術刊物的編委會,並於1987年經唐有祺教授推薦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的後期工作,擔任化學卷全書的終審通讀工作。嗣後還參與了後來出版的《簡易百科全書》、《青少年百科全書》和《數據名詞庫》的編委工作。1981年以後他共發表專著及譯著12種並為16本專著或譯著進行了審讀工作。
1985年起在唐有祺和胡亞東的提議下,宋心琦擔任中國化學會的副秘書長工作。1991年協助徐光憲和張德和成功地組織了第四屆亞洲化學大會(北京),1993年協助梁曉天組織了第34屆IUPAC學術大會,並擔任大會秘書長工作,為此被ABI收入第五版“世界傑出領袖人物”一書(1995年)中。並被選為中國化學會第廿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和物理化學委員會、應用化學委員會及光化學委員會副主任與該會第廿五屆理事長。於1990年起擔任北京化學會理事長。
宋心琦從事化學教育工作40餘年,除講授過多門課程外,還積極進行化學教育與教學研究。他積數年之功,撰寫了題為“21世紀化學之展望”的專題報告。他除擔任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工作外,還在北京市教委的領導與組織下,參加了北京高中實驗教材中化學教材主編工作,全力推動中學化學實驗的改革工作,制訂了實驗內容、指導思想和課堂組織的一系列改革方案並組織力量進行研究與試驗。他曾擔任國家教委理科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和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化學教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等工作。
宋心琦於1995年退休之後仍致力於科研工作與教育事業,除擔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外,同時受聘於北京化工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教育學院、河北大學、青島大學和鄭州大學任兼職教授,並受中國化學會委託主編《走近化學叢書》(湖南教育出版社)等工作。1995年-1997年他曾三次以高級研究員身份應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工藝學系之邀,赴港從事分子光譜學與化學信息學的合作研究,均有成果發表。宋心琦精通英、法、日、俄四國文字,皆有譯著面世。
1979年同年起宋心琦帶領的清華大學化學系招收碩士研究生,開設光化學原理課程並從事激光誘導熒光技術在分析化學及生物體系中應用的研究。其中有關增感染料組合判據及小牛胸腺DNA與菲啶溴紅配合物的壽命及熱變性過程研究較有特色。
1991年後,宋心琦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有關CCD在多道光纖感測技術中的應用,酞菁光敏化氧化生物分子的動力學研究以及螺吡喃、螺嗯嗪等光致變色體系的動力學和調控規律的研究均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在此基礎上,受Lehn關於分子識別概念的啟發,宋心琦提出了分子調控的概念。前者指作用雙方的相互作用類似於一種識別,因而可以根據已知的有關空間匹配、電性匹配及能量最低原則對體系進行設計,這一思想在超分子體系中受體的設計及分子器件的組織中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宋心琦及其研究小組根據分子激發態的衰變途徑及能量耗散比率受到反應條件影響這一事實,提出化學反應中多個反應通道的並存實際上提供了一種通過反應條件的調控以改變產物組成和比率的可能性。這一思想在1995年以後發表的多篇論文中不斷得到深化。他完成新技術發明3項,並完成了草酸酯化學發光體系由實驗研究到工業生產的轉化。
1987年宋心琦經唐有祺教授推薦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的後期工作,擔任化學卷全書的終審通讀工作。嗣後便與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結下了不解之緣,參與了後來出版的《簡易百科全書》、《青少年百科全書》和《數據名詞庫》的編委工作。1981年以後他共發表專著及譯著12種並為16本專著或譯著進行了審讀工作。
所著《論自學能力的培養》及《論化學教學中的少而精原則》曾獲清華大學教育研究論文二等獎,所著《普通化學面臨的挑戰和我們的對策》一文對國內外大一化學教材做了分析對比,對改革普化教學內容和體系進行了討論。這些論著對80年代國內的普通化學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2、宋心琦:美國大學化學教育考察隨感。化學通報,1986,(11):54
3、張復實,曹紅,宋心琦等:有機萃取相中Eu(Ⅲ)的配位層結構。清華大學學報,1987,27(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