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

廣東省澄海市石佛寺

廣東汕頭澄海市澄華街道冠山(又名神山)居委“冠山環翠”(澄海古八景之一)中的石佛寺,創自明朝,原稱“神山古庵”。坐落於神山西麓,怪石嶙峋,林木蒼翠,築有一座四柱亭台,雅稱禪樓,其背後有一巨石削立如壁,石紋有影如人立狀,常倒映於仙江清流碧波中,此“禪樓倒影”奇觀成為古代冠山十景之一。古剎已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並由陳祖鞭(1912-2004.1.16)、辛揚新居士先後籌資擴建,現為旅遊禮佛熱點。

歷史由來


明崇禎十年(1637),冠山鄉賢李日桓,春遊神山至西麓懸崖,見其左側山勢至此再呈突出,巨石叢生,結成石脈形狀,中間一片高聳巨石,石紋顯現人狀,深受啟迪,遂利用這天然巨石,摹仿唐代吳道子手筆畫的觀音大士像,在石上鐫刻成一尊站在雲層上持珠的半面浮雕觀音菩薩(一說是明朝李咸池太守仿刻),腳踏彩雲,手握蓮花,神情慈祥,其背後刻襯著紫竹林,栩栩如生,堪稱神工,這便是石佛(實是菩薩)的由來。該巨石及石佛今尚存。

今日寺廟


解放后,澄海縣人民政府把神山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區,石佛寺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在轟轟烈烈“破四舊”中,它倖免於難。隨著“文革”結束,撥亂反正,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各地寺庵逐漸恢復。
1985年,由旅外僑胞捐資修葺“冠山環翠”,擴建石佛寺會客廳、閱經堂、彌勒閣(有巨型彌勒塑像)、講經堂,形成頗具規模的錯落幽深的佛寺。寺為硬山頂二階二進曲徑建築,除觀音外還供奉達摩和十八羅漢。
今寺之山門,背東向西。進之,右為一樓,樓下為會客廳、講堂,樓頂為彌勒閣:左為倚山而立二層樓,下為般若堂,上為極樂閣。向前登石階,便至正門,進之,左側從西至東是延生堂、大悲閣、客堂,祖堂與大悲閣之間有“點頭石”。大悲閣坐北向南,內面便是以天然石記刻成的著名石佛像,也是全寺主體。總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