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

隋唐時期的古老寺院

石佛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新莊村西。是隋唐時期的古老寺院。

歷史沿革


石佛寺為隋唐時期的古老寺院,始建於灃河東岸。在歷經戰亂和災荒之後,又遇上了特大水災,洪水將灃河兩岸的房屋夷為平地,只剩寺院的石佛還矗立在灃河東岸。
村裡幾個張姓年輕人要把石佛抬走,重新找地方供奉。可是只抬了一里多路就怎麼也抬不動了。老人們說,是石佛不想走了。於是大家就地搭起茅蓬,修起圍牆,安置了石佛。這就是今天石佛寺的所在地了。這幾個年輕人也就地安家成為後來的新張庄,即現在的新莊村。
據《陝西省長安縣地名志》載:石佛寺村位於斗門鎮西南2公里處:“村西側原有石佛寺一座,建於明代。后在寺院東側建村,得名石佛寺。清嘉慶《長安縣誌》記為石佛寺”。
文革前寺院原有三間大殿、二間配房。1992年興教寺常明老和尚高足演德大法師住寺,九十年代末,台灣見如老和尚和演德大法師同發慈悲心,在各地信眾的幫助下,拆掉三間簡易房,於2000年建成前殿,2001年建成兩側廂房,2002年建成孔雀明王大殿。石佛寺歷經十載,現已初具規模。成為西北地區唯一弘傳佛母孔雀明王的主道場。
現代的石佛寺佔地10畝。由於此地被行政規劃為灃渭新區,寺院當前暫時保持現有規模。

建築特色


布局結構

寺院景緻
寺院景緻
進入山門,前殿是五開間大雄寶殿,匾額是趙朴初題寫。殿內供奉橫三世佛,兩旁小龕左邊觀世音菩薩,右邊地藏王菩薩。三世佛像前有小型佛母孔雀明王像。大殿背部是觀音菩薩和龍女善財童子,以及韋陀菩薩。大雄寶殿內有書架擺著各種佛教書籍,供大家結緣取閱。大雄寶殿後面是七開間的孔雀明王殿,匾額是釋見如法師題寫。殿內正中供奉的佛母孔雀明王像莊嚴肅穆,金光熠熠。孔雀明王像是銅鑄貼金彩繪像,高約五米,重5000斤,置於一米高的石雕須彌座上,是目前國內最高大的孔雀明王銅佛造像。孔雀明王頭帶五佛寶冠,瓔珞耳璫臂釧種種莊嚴,結跏趺坐在蓮花座上,乘金色孔雀王。孔雀明王現慈悲相,一面四臂。右邊第一手置腰間拿著蓮華,蓮花開敷在左肩上部;第二手掌心向上平托著因緣果。左邊第一手當心,掌心向上拇指微開護持著吉祥果;第二手向左舉,手握著孔雀尾。金色孔雀王雙翅平展,雙腿直立在五彩祥雲上。此佛像造型精良,光華四射,而壁宇生輝。前面有小型橫三世佛,左右伽南菩薩韋陀菩薩,另有哼哈二將護法金剛。

文化活動


上世紀50年代,村裡人在地里挖出了一個石佛的底座,約有一人高。
1979年公社時期,發現一個13.2公分高的鎏金。銅佛。資料記載:佛結跏趺坐於前方后圓並飾有雲氣紋的台座上,雙手作禪定印,束髮型肉髻,額頭較寬,眼大而橫長,頷首微笑,著通肩大衣,領帶自右肩繞胸搭於左肩后,胸部衣紋呈U形平行排列,斷面呈階梯形。腦後有兩個用於固定頭光的圓孔,座後半周有字母文字,現存小雁塔西安博物院。另有一注有“長安縣黃良鎮石佛寺”的石頭,現存於西安碑林
石佛寺現珍藏有古經書《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為明代木刻印刷三卷經折本。這本書在文革中由一師傅收藏在終南山,后輾轉到陝北。當石佛寺建好時,此經書回到了石佛寺。經文首頁有兩幅插圖,一幅是釋迦牟尼佛講經圖,一幅是孔雀經曼陀羅圖,乃密教法寶。
五代之後,特別是到了兩宋之後,孔雀經木刻單行本逐漸盛行,其間插圖版眾多,書畫內容豐富多彩,插圖中多以“孔雀經變”為主。例如明宣德三年(1428)所刻《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其插圖就是“孔雀經變”圖,是按照“孔雀經”的內容繪製的。其間人物眾多,個性鮮明,表現方法比較靈活。而有的經本插圖則是依《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之說教而創立,圖依三界佈道,孔雀尊居於八葉蓮花之中心,中院布位七佛八菩薩和四辟支佛、四大聲聞。第二院布位的是八天和諸眷屬以及龍王、天眾、往古大仙、諸鬼怪等。第三院布位二十八葯叉大將、九種執曜和二十八宿以及十二宮等。其三界佈道並逐次展開。按照此儀軌所繪製的圖就是“孔雀經曼陀羅”。石佛寺所藏之孔雀經中的插圖就是按照“孔雀經儀軌”所繪製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曼陀羅圖。”這在木刻古經本中存世比較少,可謂鳳毛麟角。實為珍藏之法寶。
孔雀明王經屬唐密事門,側重修持。以菩提心為因,以慈悲方便為本,以尊重受持為門。此經功德,善能除滅貪嗔痴三毒於無形,所修諸法,均可隨意而成。

法師

見如上人塔序
見如上人塔序
見如法師:陝西西安人。民國三十八年中原動蕩,政府播遷,隨軍渡海來台。民國四十八年秋,投基隆大覺寺披剃,為靈源老和尚再傳弟子。嗣以志在經法,逐入台北中國佛教研究院專究內典。
民國五十年仲秋:於基隆海會寺戒場受具戒。其後,歸隱山林,自修閱藏。師則棲心“梵唄唱誦”,卓然有成。三十年來:結壇作法,諷經禮懺,梵音演處,利濟洪深。邇來世風愈下,災變重重;師蒿目時艱,心生悲憫,因而力修“孔雀明王經法”,祈願冥熏加被,冀挽浩劫於末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