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30年
中國城市發展30年
《中國城市發展30年》是一本正文語種為簡體中文的書籍。
作 者:牛鳳瑞,潘家華,劉治彥 編 叢 書 名:出 版 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9787509705377出版時間:2009-01-01版 次:1頁 數:539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中國經濟
《中國城市發展30年(1978-2008)》以改革開放為主線,從城市化、城市經濟、城市社會、城市建設、城市環境和城市管理角度,分30個專題對中國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建設30年來的路徑與現狀、成就與經驗、問題與困難、前景與對策等進行了系統分析和總結,全面反映了我國城市30年來在各領域發生的變革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城市發展30年(1978-2008)》文字敘述與數字分析相結合,圖文並茂,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是關於中國城市發展的一部難得的力作。城市作為中國現代社會主要載體,3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我國邁向現代化的引擎。伴隨改革開放,中國城市走過了日新月異的30年。為展現30年來我國城市發生的偉大變革,展望未來發展前景,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人口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以及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共同撰寫了《中國城市發展30年》。
牛鳳瑞,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1993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20多項,獲省部級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11項。已出版的專著、合著14部,發表的論文、調研報告180多篇,共300多萬字。2003年以來主編《中國房地產發展報告》。
潘家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會長、浙江等生態省建設活動顧問等。研究領域包括環境經濟學、全球變化與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等。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撰寫專著4部,譯著1部,主編大型國際綜合評估報告和論文集3部。先後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一等獎(論文)和二等獎(專著),合作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劉治彥,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2002年起任城市經濟室主任,2003年10月至2004年11月,遴選為中組部、團中央第四批博士服務團成員,任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2006年8月晉陞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為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城市經濟學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等全國學術團體的理事。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重大課題和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為30多個城市完成城市經濟發展與建設規劃。獨撰、主編和參撰著作10多部,發表論文、文章、研究報告80多篇。合著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2001年)。
1.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
2.中國城市體系與空間格局演變
3.中國城市密集區發展
4.中國城市化進程與展望
5.中國城市化動力機制與模式的演變
6.中國城市經濟發展與改革
7.中國城市經濟增長因素變化分析
8.中國城市產業發展方式轉變
9.中國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
10.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城市先行者
11.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
12.中國城市就業體制的變化
13.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結構變遷
14.中國農民工權益保障
15.中國城市社會保障發展與改革
16.中國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回顧與展望
17.中國城市住房建設
18.中國城市建築發展
19.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20.中國數字城市建設
21.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與發展
22.中國城市公用事業發展
23.中國城市環境保護
24.中國生態城市建設
25.中國城市減災能力建設
26.中國城市行政體制改革
27.中國城市法制建設
28.中國城市社區基層民
29.中國城市規劃體制改革
30.中國城市科學的學科發展
發軔於30年前的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大轉折。城市作為現代社會的主要載體,3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我國邁向現代化的引擎。
30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城市化快速推進,城市體系不斷完善,城市空間格局日趨合理,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區成為城市化的主要形態。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率已達到45%,正處於城市化中期階段,大城市化和城市區域化趨勢將更加明顯,城市化的動力機制與模式趨於多元化。
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城市經濟迅猛崛起,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力軍。實踐證明,充分發揮中國和中國各地的比較優勢是實現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的關鍵,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今後城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要進一步發揮開發區聚集產業的優勢,發揮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和城市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