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珍
李邦珍
李邦珍(1515~1593),明朝人士,字子懷,號同川,祖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現福建省莆田市)白馬山前驛馬村李家大樓,明洪武年間其祖遷居山東濟南府肥城縣(現山東省肥城市)石塢村,自幼聰慧,且在“惟善以為寶”的家風熏陶下,養成優良的品德,少時就讀於肥城城北牛山佛寺庇普禪師之屋。
武夷山石刻
李邦珍(公元1515-1593年),明代著名抗倭英雄,字子懷,號同川,肥城人。
李邦珍少時曾跟隨城北牛山佛寺庇普禪師讀書。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進士。他曾在山西、河南任職,為官清廉,一塵不染。後任浙江道試用監察御史,因功績卓著授為監察御史。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邦珍任文林郎。當時,正值倭寇在沿海騷擾,並多次攻陷莆陽城,大肆燒殺搶掠,百姓惶惶不安。莆陽城離省城僅百餘里,“上下戒嚴,唇齒為懼”。次年春,盤居在沿海的倭寇與新犯境的倭寇嘯聚一起,妄圖攻取新城。當時,省城守軍將士慌恐異常,喪失了戰鬥銳氣,明成祖大怒,將巡撫大臣削職嚴辦。李邦珍奮然擔負起武職重任,自任總兵,他訓導將士說:“賊寇現已犯我國境,作為國家將士,難道能坐以待斃嗎?”他十次上疏,要求援助。朝廷派兵二萬前往助戰,並撥金二十萬充作軍餉,又疏請戚繼光為副總兵。戚繼光率兵與倭寇激戰,屢戰屢勝,倭寇大部分被殲,余者從海路遁逃,解除了省城之圍。
李邦珍為官以法辦案,不徇私情,在位二十餘年,兩袖清風,卸任前官至正二品。
李邦珍六十一歲辭官告老還鄉。在家鄉,他考查文獻資料,了解風俗民情,首纂了《肥城縣誌》(已佚)。後來,他創建了“同川書院力”,聚集親戚及子孫授業講學。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邦珍下世。為表彰他的功績,皇帝親制祭文。
今泰山經石峪南石崖有李邦珍於萬曆六年(1576年)題寫的“經正”二大字,字大三尺有餘字體蒼勁有力。
1572年(隆慶六年),尚在朝廷為官期間,他念桑梓之情,不辭勞苦,與肥城知縣顧廷修共同編纂了首部《肥城縣誌》。回到故鄉后還籌資修建了許多公共設施,曾與尹庭共同捐資,在肥城城內十字路口興建了一座“四牌樓”。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由朱衡撰寫、李邦珍詮訂的《道南源委錄十二卷》(楊一鶚建寧大儒書院刻本)已於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現存於福建省圖書館。武夷山雲窩伏虎岩西南向有一處李邦珍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的題刻,全文:“大明嘉靖四十三年端陽日,巡按、福建監察御史、濟南李邦珍同欽差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南昌姜儆,訪汪、劉二高士於此。”泰山經石峪峪東石崖上的石刻“經正”大字為李邦珍於1578年(萬曆六年)所題,並有注語,勸人棄釋歸儒。
泰山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