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口鎮下轄村

山口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於萊城西北20公里處,距鎮政府6公里,村東為萊(蕪)明(水)路,兩傍匯河,北接江水村,南與古贏城遺址城子縣村隔匯河相望。該村現由山口辛庄、山口永奉、山口常奉、山口三義和沙嶺等5個自然村組成。地處丘陵,耕地4664畝,1179戶,4100口人。

村莊名片


《魏氏家譜》和《周氏家譜》記載:山口村,元朝魏姓、周姓遷此,王、胡二姓早居,山口村共有16姓氏,其他12姓均在明朝間遷入,始建村無考,因址在文峰山、雀山之間,乃進山出山之隘口,故名山口村。魏姓為第一大族,周姓次之,此二姓人口近三千,其他姓氏佔少數。其中,王、胡二姓人口較少,但遷居時間最長。

行政區劃


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西鄉·山口保。”據《萊蕪市志》載,明初正德年間由里改保,全縣設鄉、保,山口村屬山口保(駐地在山口),轄16個自然村。民國初年,取消鄉、保建制,改為區,區轄鄉,山口村屬雪野區山口鄉,轄三村。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萊蕪縣(亦稱萊北縣)分12區,山口村屬山口區;1941年,山口區改稱口鎮區;1958年3月,口鎮區改為口鎮鄉,10月為口鎮人民公社,下設管理區,山口村屬山口管區(駐地山口)、1984年3月,改人民公社為辦事處,山口管理區改為青山鄉;1985年10月,改辦事處為鎮,山口村屬口鎮青山管區。

經濟發展


山口村重視發展農業。建國初期,山口村從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工作開展順利。20世紀70年代中期,山口村整修大寨田600餘畝,退林造田500餘畝。必修水利,發展基礎設施。1974年,山口村東嶺大型揚水站竣工。2001年山口村又打了180餘米深的井兩座,為村民種植提供了便利。封山育林,綠化面積達到600餘畝。山口村積極推廣機械化耕作,20世紀60年代,縣裡無償贈送1部拖拉機(鐵馬六),這在全鎮中為第1部。以後陸續添置拖拉機5部,脫粒機,播種機、鍘麥機等陸續出現。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使用良種和化肥,糧食畝產猛增,山口村成為口鎮第二繳糧大村。
富有歷史文化積澱的山口村,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更是抓住了致富商機。1992年,耗資47萬元人民幣的村級公路竣工使用。1999年冬破土動工的東嶺峰頂人造蓄水池“天池”工程,歷時兩載,蓄水9000立方米,其碑上石刻“天池”二字由萊蕪市孟昭章副市長親自題寫,雋永道勁。富裕起來的山口村人不滿足於現狀,正由人口大村、土地大村、繳糧大村向經濟強村跨越。桑園達到600餘畝,養殖大戶20餘家。每年為萊城區種子站育種30餘萬公斤,種姜500畝,種蒜2300餘畝。尤其是育種和姜蒜種植成了山口村的兩大支柱產業,外商主動上門收購,產銷紅火。
山口村在改善自然面貌的同時,注意改善村民生活,村裡架起電線,村民用上了電燈、電磨,山口村成為電話村,電話入戶率達到60%,1996年安裝了有線電視。20世紀70年代中期,山口村有了投影電視,80年代初期,山口村有了放影機,成了全鎮最早擁有電影機和放影隊的村莊之一。近幾年,山口村年年被評為萊城區和口鎮“雙文明村”。楊福德被評為市區兩級優秀黨支部書記,連年當選為市、區人大代表。

歷史文化


《萊蕪市志》記載:“1915年11月15日,為反抗當局以清理土地之名而橫徵暴斂,境中3萬多農民在欒思信等人帶領下,手持棍棒、草把,彙集於口鎮,搗毀驗契把持者,砸爛了劣紳劉運文(口鎮人)、魏廣海(山口人)的店鋪及知縣凌念京的官轎。”1941年,日軍進犯山口村,大肆搶掠,隨後抓走村民魏公傳等5人,除1人被贖回外,其他4人均在博山一帶遇害。1941年9月,山口村發生了一次殲匪戰鬥——山口玉皇廟據點攻堅戰。1947年2月,萊蕪戰役時,“山口東嶺阻擊戰”。就是此役中非常慘烈的一幕。此外,在幾十年的革命鬥爭中山口村走出了一大批幹部,為國捐軀者也有許多,據《萊蕪市志》記載,山口村烈士共有30名,其中著名烈士兩名。
山口村人聰明智慧,精明幹練,“老字號”很多。清末瘡醫宋培厚,中藥炮製的祖傳膏藥特效獨特,他對關節疼、偏頭疼、甚至偏癱等也有特別的治療方法。此人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聞名全縣。次子宋傳甲,子承父業,澤被鄉鄰,早年曾向國家捐獻過銀元,南方几省遭洪災時,捐獻人民幣7000元。其孫輩有兄弟四人,皆從醫,各有專長,長孫宋繼修的門診大樓就在山口集市中間黃金地段。二孫宋紀浩繼承祖志隨父在萊蕪汶河橋東設門診部,宋傳甲病故后,宋繼浩仍在原門診部接診。“萬盛大行”魏家酒店,很有規模,清末時僱工若干人。周長勇是第5代傳人,“三天然”(天然治曲、天然水、天然發酵)曾申請過省專利,被列為山東省及華東地區扶貧推廣項目。其父周美街,當年曾率8個班子分別在章丘東營及上游、大王莊、寨里、口鎮被8家酒廠所聘,很有影響。周家、魏家油房也有300年歷史,規模較小,騾馬拉磨,為手工作坊,產品除供全村食用外,還銷往章丘等地。

人文自然


山口村以東300米有文峰山,柏樹蔥鬱,實為勝景,海拔311.2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文峰山東麓為萊明路,乃通往章丘、濟南等地的咽喉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峰頂寬敞平整,有“文峰山寨”遺址。
山口村古廟眾多,均建於元、明、清時期,為四村八鄉之最,有“七郭子八廟”之稱。“七郭子”為北郭子、南郭子(亦稱中郭子,又名鳳凰橋)、玉皇廟郭子(為雙郭子)和龍王廟郭子,皆為發碹而成,故稱為郭。“八廟”為南郭子廟(又稱觀音廟)、北郭子廟(又稱鎮武廟)、龍王廟、玄帝廟(又稱關帝廟)、三義廟、土地廟、玉皇廟、鎮武廟。“七郭子八廟”現僅存鳳凰橋,其他均在抗日戰爭時期和建國初期拆除。
山口村河泊交錯,各具特色。村北2華里處有干沙河,村東1華里處有人工湖,村中有橫穿東西的沙溝河。沿村西50米處奔流不息的匯河是山口村的母親河。匯河古代時常泛濫,百姓不勝其苦。據《續修萊蕪縣誌》載:“山口庄西匯河沿東岸築南北堤長六公里。”匯河以前河床寬、堤岸低,汛期一至,洪水肆虐,堤岸不保。1974年將河床由原來300米寬縮為50餘米寬,大堤高築,水魔馴服。舊河堤為土沙所就,經年曆月,早已遍體鱗傷。1997年,山口村耗資16萬餘元,建成長1300 余米的混凝土結構的東岸大堤。村民自此安居樂業,滾滾匯河亦成為一大奇觀。
架于山口村沙溝河之上的石橋,風格迥異,各有千秋。村中石橋主要有兩座,一座是村北兩華里處干沙河上的“青石橋(渡糟)”,五個大拱均勻排列,橫亘原野,橋寬5米有餘,高10米有餘,氣勢恢宏。橋上中間為渡糟,兩邊石堤為人行道。此橋為雪野水庫東乾渠干沙河上的渡糟,建於1965年。另一座是架於村中橫穿東西的沙溝河上的橋,名曰“鳳凰橋”。橋上有石欄、石鼓、石柱,石柱上有木瓜狀、碩瓶狀石雕。橋下發碹,兩頭有怪獸各一,似獸似人。傳說不知哪路仙人因犯天條而被罰下人間,然眾說不一。橋旁石碑,早已被毀。
古老的村莊,淳樸的村民演繹了幾多美麗的民間傳說,魏家“禿尾巴老李的故事”在山口村可謂家喻戶曉:故事中的魏娘娘“成仙井,’(現於鳳凰橋南30米處),已成枯井。魏娘娘墳塋位於沙嶺村以東魏家林,長3丈有餘,狀如蛇,“文革”時被毀。“壯漢李珠、李盼的故事”出自李家,也被村人津津樂道。
山口庄素有“忠孝遺風”,古來多有名將、雅士。明朝弘治年間,村民李杲追隨朱元璋在太原起事,官至“都督”。據《續修萊蕪縣誌》武仕目載:“李杲,山口保人,弘治間都督。”《萊蕪市志》也有記載:“李杲,弘治間授都督,掛征朔將印,鎮守遼東,智勇過人,為一代名將。其子李勛拜驃騎將軍,20歲襲父爵,屢建奇功。”李杲晚年猶效“黃忠之勇”,可在鎮守遼東時不幸陣亡為國盡忠。其墳塋位於魏家林正中間,墓前有龍頭碑一座,“文革”後期被毀。碑文記敘的是他與明朝大將常遇春胡大海等追隨朱元璋打天下的經歷。清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孝子馬約忍痛割肉給母煮食”的動人故事出自馬家,堪稱孝道入范。清康熙五十七年,萊邑縣令錢邑侯賜匾“至性可風”,此匾至今在馬緒平家保存完好。據說,為表彰其人,讓村民皆效仿,特撥銀兩一千,設南郭子等。
山口村人勤勞敦厚,崇尚知識,教育發達。清末民初的文人雅士,雖不十分顯達,但亦頗具名氣,對後世產生較大影響。創建於民國十二年的山口玉皇廟高等小學為國家培養出了大批的棟樑之才。1995年7月山口村自籌資金60萬元,在玉皇廟高等小學。遺址上建起山口完全小學教學大樓,為全鎮第二家擁有教學大樓的單位。山口村自20世紀50年代出了第一位大學生(魏傳道,大連海運學院)以來,每年考中的大學生均有10餘位,他們畢業后工作在祖國各地,各行各業,敬業愛崗,成就不凡。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周美杏 男,山口人,1902年生,1936年入黨,l938年入伍,1944年犧牲於莒南縣,生前為魯中軍區募給處處長
魏述信 男,山口人,1921年生,1938年入伍入黨,1948年犧牲於四平戰役,生前為東北野戰軍某團參謀長
馬方同 魏廣富 陶振華 趙建周 張豐祥 胡尊賢 宋傳水 魏廣傑 魏詢傳 魏慈傳 魏信傳 陳守業 魏述海 魏述文 魏廣址
魏秀傳 馬方盈 魏述雨 魏廣臣 劉恕增 馬方書 周傳敬 周廣順 同廣釗 周慶永 周傳詩 周慶璧 周廣祿
二、歷任村支書
1937年-1940年 楊寶岑 任抗日推動會會長
1941年-1943年 周隆斌
1949年-1958年 李孝炎
1958年-1961年 魏傳亮
1961年-1985年 魏傳友
1986年-1987年 魏傳軍
1987年-1992年 魏傳芳
1992年- 楊福德
三、歷任村主任
解放后-1958年 楊登先 村長
1962年任大隊長
1963年-1966年 楊秀申 大隊長
1972年 任革委主任
1985年 魏傳軍
1986-1987年 魏傳方
1988-1992年 魏廣舉
1992-1993年 陶文祥
1993年 魏述慶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魏金廣 曾任徐州市公安局局長
劉建珂 曾任浙江省溫州市委副書記
周美武 曾任浙江《金華日報》總編輯、金華物資局副局長
陶振川 曾任福建某軍師政委
魏述善 曾任泰安市肥城一中校長
魏廣縣 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
馬緒芬 曾任吉林豐滿水電站動力車間部總支書記
楊秀蓮 曾任鄭州一中校長
魂述瑞 曾任總參部副師級干休所長
楊福濤 任總裝備部團級研究員
宋繼亨 青海某實驗基地高級幹部
魏 忠 任萊蕪市教育局副局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魏述惠 中學高級教師
魏慶祥 中學高級教師
耿瑞芳 萊蕪市人民醫院
六、“文秀才”魏廣海
出自“萬盛大行”的富貴之家,他曾任雪野區首任區長、萊蕪縣議會議員,為山口玉皇廟高小創建人兼首任校長。其後人稱,他去逝前說過,一生主要辦了兩件大事,一是創建山口玉皇廟高小,二是創修《魏氏家譜》。其“萬盛大行”家園所出雅士頗多,為人師表者就有10餘位。
“武秀才”魏嘉貞,清末人。據說,正當他騎馬舞刀舞得山響之時,稍不留神,大刀滾落,他急中生智,用腳猛然勾起,彎腰仰面接住,抖擻精神,贏得掌聲一片。賽后,主考官問其這是哪一招?他美其名曰:“金鉤釣魚。”主考官頷首稱許。當其返家脫靴之時,方知滿靴是血。其上馬石和旗杆座子在原大街20米處。
七、七郭子八廟
位於原集市兩首的南北兩郭子(又稱南北兩郭子廟)最為龐大氣派。其構造設計相當奇特。郭子築在下,廟修於上,為雙層建築。廟有5間北屋大小。飛檐翹壁、高脊疊瓦、龍頭風尾,頗為壯觀。廟內神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南廟以觀音神為主,北廟為鎮武神為主,有“南觀音北鎮武”之說。據說,觀音為女性,身邊有文昌神常伴,常住南房;鎮武為男性,為統領軍事的神官,統領12位大將,常住北房。可容50人跪拜。西北角放鼓、罄、鍾。鼓需兩人合抱,一般在大年時道士敲鼓、擊罄,念經默拜,以求超度;鍾亦需兩人合抱,為銅鐵合鑄,足有500餘公斤。一般不敲鐘,非常之時逢危急之事方可敲鐘,因此有“聽鍾一響,滿街恐慌”之說。各廟均有道士看守,據說南廟為趙登山看守,北廟為蔡振修看守。逢年過節,香客雲集,三叩九拜,以祈福佑,虔誠之至。位於匯河東岸邊的龍王廟,創建於清康熙十六年五月。它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無梁大殿(因此又稱為龍王廟郭子),內頂均為長方形石塊發碹而成。據說,所用近200塊石料均取自5華裡外的米山上的青石18層。整廟均為石塊築成,渾然一體,故有迴音現象。其內壁均為彩色壁畫,內容為龍王率眾仙人從東海而出呼風喚雨的故事。人物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此壁畫為畫匠李漢章(山口人,為當地建築名匠李得廣之高祖)所作。此人畫技高超,司名退邇,據說曾被邀赴泰山上作畫。至今村中存有其畫作。廟窗為銅錢圖案的整塊石料。門楣正中刻有“龍王大殿”4字,為大楷書;其左刻有“康熙拾陸年歲次丁巳伍月初二創建”字樣,為小楷書。廟旁石碑刻有工匠沈寬(河北人)和畫匠等捐資姓名。此廟距今約有300餘年歷史。
八、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傳說魏娘娘是財主魏京藍的千金,因與從八里溝庄(龍太子投胎之地)乞討而來的小夥子李某(俗稱禿尾巴老李,寄居魏家當了夥計)長期接觸,產生了戀情。魏京藍因門不當戶不對為由橫加阻攔,終釀悲劇。故事凄婉動人、荒隆離奇,經過藝人藝術加工,有順口溜為證:
神話出在萊邑縣,追溯時光洪武年。
別看地盤荷葉小,天然形成有八寶。
八寶能引龍與鳳,龍官太子投胎至。
出生之地八里溝,因貧乞討到山口。
小小年紀整十三,魏傢伙計把活干。
大件雖然不能幹,樣樣碎雜干周全。
掌柜名叫魏京藍,休息時間常誇讚。
掌作頓生嫉妒心,低眉一皺出壞點。
小李啥活都會幹,藍棵旱了打倒灌。
照顧小孩分工干,大人澆一你澆半。
大人澆完就家走,你不澆完休家還。
眼瞅別人都澆完,逼急小李把身顯。
搖身一變井裡鑽,二畝藍棵眨眼完。
大夥洗手剛坐穩,小李身影現眼前。
忙報活兒已幹完,不信你們去查看。
結果到地細細觀,鄰居田園都澆完。
打那才知人非凡,誰也不敢來小看。
丫環上樓把信傳,咱家小李他會變。
小姐一聽心裡羨,方知小李不簡單。
從此小姐細留意,綉樓下望瞧仔細。
眉來眼去目光連,羞煞小姐漲紅臉。
暗做鞋子藏一邊,丫環捎去代問暖。
裝作下樓洗衣裳,約會相見在井邊。
有人捎信與老爺,盛怒之下施家法。
你若下樓再相會,砸斷狗腿把你扁。
有朝老爺不在家,井旁相會實話言。
淚眼朦朧欲尋短,急死李哥忙阻攔。
妹子莫怕心放寬,海枯石爛心不變。
若要有人想拆散,天塌地陷自有俺。
小姐聽罷破涕笑,風擺荷柳笑開顏。
都說李哥你會變,變來讓俺看一看。
變個怪物你會怕,稍安勿躁待來年。
小蟲變來地上爬,好似蚯蚓摔尾巴。
眨眼小蟲變巨蟒,小姐頭昏眼又花。
抓起棒槌瞄尾巴,轟隆一聲響雷炸。
一縷青煙繞三匝,直上九天如彩霞。
神箋有意天際垂,肉眼凡胎明心間。
上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九、壯漢李珠、李盼
大約明朝來年,南方邊遠地區匪賊近百之眾從山口村西匯河岸邊路過,欲進犯此村,李珠、李盼兩壯士召集青壯年若干,在村周圍皆拖樹枝,故使塵土暴起以詐敵,同時在匯河岸邊蘆葦叢中設下埋伏,用“甩繩套賊”的絕技捕獲賊徒數人,後來所捕匪賊告饒:“寧走九江口,不打山口走”,經談判交涉,放之。匪徒未敢久留,逃之夭夭,山口村免遭一劫。後來兩壯士因打抱不平觸怒南村財主,被約去飲毒酒,日漸消瘦而亡。據說,村東“三義廟”是南村人集資所建,企圖以“劉、關、張”之勇鎮住李家不再出此壯漢。
十、李杲、李勛
《續修萊蕪縣誌》載:李果,山口保人,明弘治間都督。原姓魏,因先世贅於李氏,遂襲其姓。初編太原中衛伍,由鎮撫歷升指揮,世襲。至杲,智勇過人,為一代名將,實授都督,掛征朔將軍印,守宣府,后移守遼東。
其子李勛,拜驃騎將軍,年二十歲,襲父爵,升環慶守備,供職寧夏固原、延綏游擊,升延綏東路參將,前後皆有戰功。九邊謂榆林將官,尚忠義,多氣節,以勛為最。
十一、孝子馬約
《續修萊蕪縣誌》載:馬約,字性初,山口庄人。家故貧。擁力以養母。盡出操作,暮歸省親,雖疾風甚雨無司也。會母病,思食肉。孝子急切不能得,遂潛口股,和以進。母食之,甘,病以瘥。越日,謂孝子曰:“汝昨所市肉,味甚美,可為吾再買之”子倉猝,無以壓。母覺其有異,固詰之。約度不能隱,以實告。母視之,驚泣,孝子搶母曰:“母病癒,兒即創無苦也。娘勿悲。”里中父老聞而往視,成嘖嘖稱嘆曰:“此孝子也。有關風化多矣!”為上其事於錢邑侯,額其門曰:“至性可風。”事在清康熙五十七年三月。
十二、山口村老幹部
如李平陽,周長道、魏傳友、楊寶岑、李孝炎、宋繼雲、魂述香、魏華堂、魏寅廣等。
十三、山口村戲劇團
山口村戲劇團成立於1940年,建國初達到極盛,演職員多時達60餘人。“文革”前解散。此劇團,以萊蕪梆子為王,兼唱豫劇,後主唱豫劇,兼唱萊蕪梆子。蕪梆子主唱劇目為《陳英征西》、《劉連征東》、《李雲征北》、《姚剛征南》、《盧明徵西》、《樊梨花征西》等;豫劇王唱劇目為:《海潮珠》、《兩狼山》、大破紅州》、《五鳳嶺》、《鍘西官》等。劇團團長先後是魏振霄、周長勇等,生、旦、凈、末、丑分工明確,四生、四旦、四花臉各有領銜主演。骨幹演員有周長懷(花旦)、魏傳林(花旦)、魏榮傳(白花)、周長勇(武生、小生)、周光厚(胡生)、耿憲雲(紅花臉)、魏振霄(紅花臉)、魏傳彪(黑花臉)、周傳道(青衣)、魏述增(青衣)等。除在本村演出外,劇團還到雪野、土屋、河北(村)、口鎮、上游等地演出。萊蕪會演時豫劇《秦香蓮告狀》獲過二等獎。

特產平台


山口村昔日盛產土煙即山口煙,今以人口大村、桑蠶大村、育種大村、姜蒜大村而聲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