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村

安徽省鳳台縣劉集鄉轄村

山口村(別名硤山口),歷史悠久,風景秀美,文化豐富,民風淳樸。

安徽鳳台縣劉集鄉山口村位於淮河第一峽的西岸,西通穎鳳公路,南接東風湖,北至西淝河;兩面環水,水陸交通方便,禹王山屹立在全村中央地帶,文化遺產慰農亭和千年古樹——皂角樹座落在村東方,是一個風景秀麗,山水相間美麗的村莊。

歷史沿革


山口村[安徽省鳳台縣劉集鄉山口村]
山口村[安徽省鳳台縣劉集鄉山口村]
硤山口,地處淮河中游,八公山南緣,州來古城西南三公里。史料記載,4200多年前,大禹時期,千里淮河沖入我省壽鳳兩縣境內,受阻於八公山脈,又折迴向西北流4公里,衝破硤石山,形成硤石口(今稱硤山口)。又有民間傳說,大禹治水,因山阻流,遂以神斧劈開,亦有楚霸王鞭打硤石山等傳說,因而使硤石山分立淮水兩岸,成東西硤石。
被稱作長淮津要的東、西兩硤石各高60米。陡如斧削,隔淮河對峙,相距500多米,扼制著淮河上、下游的水上交通。硤山口因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蜀在此爭戰。南北朝時,東晉與秦軍大戰,這裡是重要的軍事津要。硤石山古有四城,一在東硤石,一在西硤石西微平處,俗名城子,山西北隅尚有遺址。一在禹王山腰,一在長山北麓,連同四城,相距不及5里。4座古城堡久廢,今西硤石頂只剩下一座清代建的四角涼亭,名為“慰農亭”。古樸典雅,亭額上有“慰農亭”三字,亭兩旁的石柱上刻著一幅清光緒年間鳳台知縣顏海颺手書對聯:“選勝值公餘,看淮水安瀾,硤山拱秀;繫懷在民隱,願春耕恆足,秋稼豐登。“亭前行數步即為硤石陡壁,陡壁西側懸崖上有摩崖石刻《築城記》。硤山口位於安徽省鳳台縣城西南約5公里處。為長淮第一硤。

地理環境


硤山口位於鳳台縣境內,在縣城西南方向,臨淮河座落。

經濟


特產

淮王魚又稱肥王魚。(肥在當地發音hui發第二音)故也稱為回王魚產地:淮河壽縣正陽關至淮南市鳳台縣黑龍潭段。
“淮王魚”學名長吻鮠,長吻鮠分佈於中國東部的遼河、淮河、長江、閩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鮮西部,以長江水係為主。由於長期的地域差異,生長於淮河中的長吻鮠與長江中的長吻鮠相比,個體較小,生長速度較慢,體色也有一定差異。淮王魚主要產於淮河壽縣正陽關至鳳台黑龍潭段。
淮王魚的生活環境
其生活地——硤山口位於鳳台縣境內,古稱“長淮津要”,東西硤石高有十餘丈,夾淮相峙。自古江水往東流,而此處,淮水繞群峰,騰激浪,驟然穿入險峻的硤山口,自此河水西流數十里。
淮王魚喜好在岩石縫中繁衍生息,而恰好這一帶水中岩縫縱橫,河道彎曲,水流湍急,河底為岩石底質,正好為其繁衍發展提供了獨一無二、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千里長淮,只有硤山口才是它唯一的家。
淮王魚的傳統捕撈工具是一種很奇特、很古老的漁具——窩(音“務”)子。漁民用費舊的船板釘一個長方體的木箱,長寬在1~1.5米,高0.5米左右,一面開口。每年在中秋節前後,在木箱內裝上石塊,繫上浮漂,將箱口向上,選擇淮河中水深流急處沉入其中,一般都在選擇在峽山口黑龍潭。到冬至前後,再撈起窩子(木箱),往往每個窩子里都有幾百公斤魚,主要是淮王魚、黃顙魚、青楞子(江黃顙)等,其中淮王魚最多。
淮王魚的相關典故
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一日在遊覽硤山口的美景時,正巧碰上當地的一個姓佟的財主娶小妾。這個財主為了巴結拉攏,準備了一桌的雞魚肉蛋,宴請淮南王。而淮南王吃膩了這些東西,偏偏想嘗那嫩滑清香的“八公山豆腐”。正當眾人焦頭爛額時,忽一白髮蒼蒼的老人獻上一盆香氣撲鼻的濃湯。味似豆腐,但比其更鮮香嫩滑。嘗后,更是拍案叫絕。一問周圍侍從,才知道原來這就是用產於此地的一種奇魚所熬制的。淮南王並沒有責怪老頭有欺君之罪,反而待吩咐下人重賞那老頭,可那老頭不求錢財,卻連聲叫冤。原來那佟財主娶的小妾正是老頭膝下唯一的幼女,正要和一個青梅竹馬的漁夫結為連理,可佟財主色膽包天,強搶走了幼女,並恐嚇其家人。聽完這些,淮南王大怒,要求只要老頭帶他去看這種奇魚,他就給老頭主持公道。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佟財主被關在籠子里丟進硤山口喂那種奇魚了,而那個女孩子終於和她愛慕已久的小漁夫幸福的生活著。從此,據《壽州志》記載,淮南王經常用這種魚來宴請貴客,並屢屢讚不絕口。所以,民間為了表達對淮南王體恤民眾的感激之情,故將這種魚稱為淮王魚。
而如今,“淮王魚研究所”的成立,也無不標誌了淮王魚這一淮河流域稀有魚種的重要文史地位。如今,淮王魚歷史和飲食文化的研究及淮王魚宴、淮王魚菜肴的研製烹飪,無不引來不少人文化人前來觀摩、推敲,引來了省內外諸多媒體的關注與聚焦。硤山口也由此走進了更多人的心中。

特色養殖

村內建有淮王魚特色養殖基地,為淮王魚的養殖、繁育、研究及食用提供著可持續的發展基礎;有機肉豬養殖場、綠色蔬菜種植大棚,為村民們和鳳台市場上供應著綠色、安全、綠色的豬肉和蔬菜;
村內山上綠色果園,桃兒、梨、石榴、柿子、杏子、李子等果樹種植。為村民和鳳台市場提供了可口的水果。
另有,土雞、菌類、魚、大豆、小麥、花生等一大批特色經濟作物的養殖與種植,為村裡和村民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收益!

政治


全村共有黨員105名,一個黨總支,3個黨支部,15個黨小組。共有人口4863人,設有17個村民小組,全村面積1.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68畝,全村村民主要居住在南北兩庄台,家家戶戶基本上都住上了兩層或兩層以上樓房。全村修築了十五條水泥路,全長4.5公里,是一個生產、生活、交通便利的村。
山口學校
山口學校
村內有農副產品銷售集市1個,特種魚養殖基地1所,貨運碼頭3個,黃沙銷售場13個,化工廠2個,大小型挖掘機百餘台,各種運輸車輛百餘輛,在外承包施工公司3所;為建設成和諧的小康村奠定了基礎。
全村家家住樓房,戶戶飲用自來水。太陽能、有線電視、電話無一沒有;電子眼隨時觀察到全村情況。
全村小學一所,幼兒園兩所,農村書屋一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室一個;文明、文化活動場所千姿百態,應有盡有;全村幹部群眾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的小康村而大踏步前進。

文化


文墨

從古代到如今,硤山口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秀美的自然風景,吸引了古今文人墨客觀光遊覽,並留下大量的詩詞字畫,楹聯碑刻。現已收集到的詩詞字畫墨寶達一百多首(幅)。
清人李玉書《淮上泛舟經硤石》詩云:
禹鑿當年跡尚留,中間一線泄淮流。
石豹虎蹲山街寺,硤石風雷浪簸舟。
峭壁如門驚水立,平湖似鏡任天浮。
推蓬指點峰高處,西岸藤花掛晚秋。
清光緒丁丑年(1877年)重陽,鳳台知縣顏海颺在慰農亭橫額上刻有“慰農亭”三個大字,兩邊石柱上刻對聯云:
選勝值公餘,看淮水安瀾,硤山拱秀。
繫懷在民隱,願春耕恆足,球稼豐登。
禹王廟毀跡后,當代大書法家劉錫九手書“明德遠矣”四塊石碑,流失人間,山口農民收回“德、矣”兩塊,另兩塊正在尋覓中。

詹姓

“詹”姓是山口村第一大姓,也是淮南市乃至安徽省“詹”姓聚集最多的行政村!
據全國“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考證,周宣王支子文為詹候,子孫便以候爵為姓,距今已有2800多年,110餘世。對於生活在6000年以前的硤山口先民是否姓“詹”?如果姓“詹”,是以物為姓,還是大禹(錫)指姓?詹姓來源還有待考證,後來是否有外來部族遷入或先民遷徙?也有待進一步考證。假若先民們祖居至如今,山口詹姓應早於詹候的詹姓達3300多年。如果這一假設被考證確鑿,這會在海內外詹姓宗親中引爆一個原子彈,硤山口便也就成為了海內外詹姓子女尋宗認祖的發源地,成為海內外詹氏經濟文化交流的核心。等等這些都還有待研究與追索。

民俗風情

山口村[安徽省鳳台縣劉集鄉山口村]
山口村[安徽省鳳台縣劉集鄉山口村]
硤山口村民幾千年來生活在這一得天獨厚的地方,歷史上靠農更捕撈為生,而如今他們依然以農更捕撈為伍,千百年來,他們延續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養成了淳樸的性格和勤勞善良好客的個性。
每每逢年過節或勞作之餘,硤山口的村民們積極組織和參加文化娛樂活動,鑼鼓隊響遍半邊天,獅子隊激蕩硤山口,。如今,山口村村民們自發組織了鑼鼓隊三個,獅子隊兩個,還有花鼓燈、旱船燈、小車燈、蛤蜊燈、火老虎等蘊涵著深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的燈隊。他們不僅自娛自樂,有時還會走出去,給別人助點喜慶的氣氛。
山口人還喜唱四句推子和花歌子等民間小調,淮河流域兩位著名的民間藝術家蓋九江(詹樂亭)、石硌別(詹考舉)就出生在此地。
山口村民更喜愛籃球和下象棋。每每空閑時間,幾個人抱著籃球,跑上幾圈;或是隨便找個地方一坐,沉浸在車馬象炮之中……悠然自得。
山口人對祖上傳下來的捕魚技術極為重視,他們對現已幾乎失傳的捕撈淡水深水魚的技術和工具都進行記載和收藏,特別是捕撈淮王魚的魚霧子、撥網、搗魚洞和拿冷等技術,在他們的手中依然是駕輕就熟,遊刃有餘……
淮水悠悠,硤山幽幽。夕陽下,一葉小舟,飄蕩其間,一位老者手抬網落,一道道亮晶晶的網影、水影、山影,闖入眼帘……這便是硤山口留給你,留給淮河的千百年的歷史風景。
千百年過去了,淮河依然,硤山依在。幾千年來的淮河文化,悠遠深長,發人探究。而硤山口,這長淮第一硤,這歷史文化的集成典藏之地,留給人們的將無疑是更多的遐想和深思,更多的探索與研究。願以此文,拋磚引玉,以期引發更多的仁人志士繼續研究探索,共同構築淮河文化大廈。

旅遊


景點

慰農亭
慰農亭
慰農亭
淮河第一峽西硤石頂有一數丈見方的平台,上有涼亭,即慰農亭,亭重建於清光緒丁丑年間,方形瓦頂,石柱飛檐,亭柱上刻有西蜀籍知縣顏海颺手書對聯“選勝值公餘,看淮水安瀾,硤山拱秀;繫懷在民隱,願春耕恆足,秋稼豐登”。亭西有一顆大皂莢樹,虯枝橫空,皮干渾如黑鐵,奇巧蒼勁,與慰農亭成為此地標誌性景點。現已辟成孤島,閑亭古樹,映綴水間,島影如黿,更添了詩情畫意。
千年皂莢樹
千年皂莢樹
千年皂莢樹
慰農亭西側的古皂角樹是淮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省考古專家考證,這棵皂角樹距今已有1000餘年樹齡,樹榦三人合圍,老乾虯枝,群眾稱之為“神樹”,與慰農亭合併成為“州來八景”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考古及旅遊價值。
摩崖石刻《築城記》
位於西峽石南端峭壁上,高6.2尺,寬4.4尺,字若碗口,模糊不清。南宋度宗淳熙十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南下,南宋“朝廷以銀二萬兩命壽春措置邊防”,壽陽都統存松奉命築硤石城,城成,夏松《築城記》刻於崖上。《築城記》全文“硤石兩岸對峙,舊立二城,以為長淮津要。去臘已城築東岸,西岸猶榛蕪荊棘。今負,鬆弛檄總統舟師,攻剿正陽虎巢,給假秋,奉閫命創築,同都統孫位,都統彭宗位,都統孫應武,率步將士,協力用工,不一月城成,以復版圖之舊。咸淳甲戌仲秋朔日,壽陽夏松題石。
秀美淮河
長江有三硤,淮河亦有三硤,即鳳台硤山口、懷遠荊山口、明光浮山口,其中,硤山口居淮河三硤之首。加其頂上清代慰農亭,並屬州來(今鳳台)八景之二。
峽山口,舒卧於淮河中游,背靠鬱鬱蔥蔥的八公山脈,瀕臨千里奔騰的淮河水,淮河與西淝河在這裡交匯。站在硤石山頂四面而望,壽州古城,州來八景盡收眼底。東北是淮上明珠鳳台縣城;東南是道家聖地茅仙洞;西南是波平如鏡東風湖、焦崗湖、壽西湖;西北是新興煤炭基地張集和謝橋煤礦。可謂是:“登臨硤石山,觀遍壽鳳城”。
淮河、慰農亭
淮河、慰農亭
峽山口兩側並稱東西硤石,各高60米,壁如斧削,地勢險峻,下有一南北長約200米,東西闊約100米,海拔2.64米的深潭,即硤石深潭,乃州來六潭之一。西硤石,獨立河心,登新河西岸望去,其形似一隻昂首逆行的神龜,遊行於千里淮河。凳上西硤石,拾級而上,清代慰農亭便躍入眼帘,斷壁殘桓,巍然聳立硤山之頂,其旁千年皂角樹,飽經風霜,樹身扭曲,依然遺留著戰火的印痕,堪稱歷史之見證者。矗立於硤山口西側的禹王山、長山、筱山同系八公山余脈,遠望去,猶如一條奔騰於千里淮河的一條巨龍:禹王山是龍頭,長山為龍身,莜山系龍尾。再加之西硤石絕壁之下,宋水師將領夏松留下的摩崖石刻,110個字,字大若碗口,蒼勁有力,更是讓人遠觀而遐想之。
1992年淮河拓寬后,為紀念這一具有偉大意義的工程,在禹王山下立下的紀念碑和一座用漢白玉雕刻的高近3米的大禹治水像,業已成為硤山口一大新景觀。
硤山口近年來出現的又一大奇景,既是淮河特有的珍惜魚類——淮王魚的養殖與延續。傳說淮南王劉安食此魚后隨“八公”升仙,後人為此魚冠以“淮王”二字,美曰“淮王魚”。這種魚僅產在硤山口硤石深潭之中,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上個世紀末,因淮河水質污染嚴重,加之捕撈過度,淮王魚瀕臨滅絕。山口村民詹可和父子成立“淮王魚研究所”,投資上百萬元,進行野生淮王魚的馴養、繁育,並取得成功,使得瀕臨滅絕的淮王魚延息了下來。
如今,只要你來到硤山口,定能看到一個別緻的農家樂園:園內石桌、石凳、石碾、石碑各類石物錯落有至,棗樹、杏樹、石榴、葡萄各種果樹分佈其間,紫荊、桂花、吊槐、芭蕉、廣玉蘭各色花草清香沁人。詹氏父子的“淮王魚研究所”就坐落在園內,幾片不大的水塘,卻成了稀有魚種淮王魚生存延息的地方。在淮王魚研究所,你既可實地觀賞淮王魚的繁育、養殖和捕撈,還可以聽取淮王魚的歷史來源和繁育養殖技術知識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