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七兄赴揚州帥幕

送七兄赴揚州帥幕

《送七兄赴揚州帥幕》是宋代愛國詩人陸遊的作品。該詩是為送七兄赴揚州任職而作的送別詩,前六句回憶過去的舊事,抒寫詩人和七兄兩人的憂國憂時之情;最後兩句點出送行之意,表達了詩人對七兄能在金兵敗北逃揚州一帶又得安定時而產生的愉快心情,與前六句所寫,恰成鮮明對照。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報國之情和憂國之念的作品。詩的前六句追懷舊事,寄慨遙深;后兩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對金兵的突然退卻難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首聯“初報邊烽照石頭,旋聞胡馬集瓜州。”這二句以簡潔的筆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經過,同時也交待了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最初聽說金兵已迫近南京城,來勢兇猛;不久又得聞金兵集結在瓜州渡,氣焰益熾。
頷聯“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這兩句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多想挺身而出,聯合抗金志士,挽狂瀾於既倒,為國除危,為民解難。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復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軌的異己分子,不能容許他執掌重兵、慷慨赴敵。意識到這一點,詩人內心充滿憤慨:“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詩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敵復國的軍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滿朝公卿,盡皆畏敵如虎,嫉賢如仇,沒人肯聽取他的意見。詩人的上書,要麼如石沉大海,杳無迴音,要麼如虎鬚捋毛,招致處罰。作為備受歧視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為時局擔憂。這兩句前後照應,因果分明,對比強烈:一邊是諸公堵塞賢路,不恤國計;另一邊則是詩人繫念時局,憂心如焚。孰是孰非,孰善孰惡,一目了然。
頸聯“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樓望遠涕俱流。”這二句借景抒情,益見其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樓”,即高樓。當時,詩人身受羈絆,無計可施,拳拳報國之心竟與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樣碎成粉末;登上高樓,遠望狼煙四起,詩人更不禁涕淚交流。這一切,雖已成為舊日之事,卻深深地鐫刻在詩人的記憶之中。“七兄”即將奔赴的揚州正是當時的兵燹之地。
尾聯“豈知今日淮南路,亂絮飛花送客舟。”則是描繪詩人送別友人的時刻,詩人首先想到那慘痛的景象並形諸詩筆,是極為自然的事情后兩句折回題意,渲染送別之情。 “豈知”,點明形勢的變化出乎詩人的意料之外————當初,他何曾料及金兵會發生內訌,使一場更大的戰禍得以弭息。“亂絮飛花”,則暗示隨著金兵的撤離,淮水以南地區又恢復了和平景象。詩人筆下的花絮,不僅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識、人的情感,欣然擔負起送客的使命。它們追隨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後蹁躚起舞,既表歡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此情此意,不能不使七兄深受感動。其實,多情的與其說是亂絮飛花,莫如說是詩人自己。詩人自己眷眷然不忍與七兄分別,卻不從正面說破,而將自己的感情賦予亂絮和飛花,於是,亂絮飛花便變得如此深情繾綣。這幅生意盎然的“送客圖”,實際上只是詩人的主觀意識外化后產生的某種幻象。
從藝術上看,這首詩不僅屬對精切,造語工巧,而且情寓景中,意余言外。

創作背景


紹興三十二年(1162),其時,詩人38歲。金兵內訌的消息,又一次鼓盪起詩人奔赴前線、奮勇殺敵的熱忱。然而,報國有心,請纓無路,詩人只能徒喚奈何。詩雖為送別“七兄”而作,但作者所抒寫的卻不是離別之恨,而是失志之痛。

作者簡介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詞人。
陸遊出生時正值北宋滅亡之際,從小便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陸遊“年十二能詩文”,學劍,並鑽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複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戰將領王炎聘陸遊至幕府襄理軍務,使陸遊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軍旅生活使他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之後陸遊歷經多次升降官職,在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之後的二十餘年,長期蟄伏在山陰老家農村。嘉定二年(1210年)陸遊去世,留絕筆《示兒》。
後人每以陸遊為南宋詩人之冠。陸遊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是中國歷史上自作詩留存最多的詩人。陸遊一生力主北伐,雖然屢受主和派排擠打擊,但是他的愛國情操至死不渝,作為一位愛國詩人,滿腔救國熱忱,他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詩人”。
著作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其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