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明末清初詩人顧炎武創作的詩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是明末清初詩人顧炎武的詩作,作者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
這是一首贈詩。王處士,名煒是作者的好友。此詩寫出了雖天涯淪落,卻肝膽相照的友情,寫得沉著深摯。這是一首酬答詩,但與一般應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寫離情別愫之中,又交織著對國家興亡的深沉感慨,而這兩種情感卻是如此有機地熔鑄在一起,整首詩蒼涼沉鬱,情切意深,表達了作者對清朝統治者的不滿,頗能打動讀者的心弦。詩中"肝膽"指自己的愛國之志,或對於故國的赤膽忠心。“閱”見證。表出了作者雖已衰老,且明知復國無望,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此詩風格:沉鬱悲愴,深沉凝重。
顧炎武的這首《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寫著身事、家事、國事的情懷——驚覺秋老,滿眼黃花,蕭索的色調充溢字裡行間;故人天涯,離懷濁酒,悲愴的感慨觸手可接;兩鬢斑白,逐客無家,蒼涼的情緒瀰漫不散;天地變色,神州易主,鬱結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膽猶存,江山作證,堅貞的心志更催人淚下。詩人將滿腔塊壘,訴諸這些交織的形象,熔鑄成一首節奏鏗鏘的五言律詩,展現出沉鬱蒼涼,悲壯凝重的風格特徵。
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南都敗后,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顧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2月10日)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慎失足,嘔吐不止,初九(2月15日)丑刻卒,享年七十。